农资渠道洗牌:为什么活下来的都是“不务正业”的企业?
做農資難不難?
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種,也能有無數種。
這是其中一種:只要真正的用心,以客戶為中心,其實也沒有那么難。如果只是為了經營而經營,那么賽道就走錯了。農資經銷商、服務商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是給客戶帶來哪些價值,能為客戶做什么事情,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末位,才能夠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客戶的認可,比做了多大生意,賺了多少利潤更值得。
布局作物 術業有專攻
做農資,各有各的訣竅和心得。
對于經銷商、服務商來說,拓展業務主攻的對象可以是區域,可以是種植戶,也可以是作物。從哪一方更好開展工作,更能扎實基礎,就對哪一方下手。
河北省農之鏈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農之鏈)針對市場,布局了以馬鈴薯、胡蘿卜、西紅柿三大作物為主的服務團隊,每個團隊都是獨立運營,無論是技術人員還是服務人員,都專攻一種作物,為客戶帶來最專業的服務體驗。
進行分別管理
農之鏈總經理孫俊向筆者透露,農之鏈的馬鈴薯和胡蘿卜、西紅柿做的是TOc端,服務的都是種植大戶。種植大戶無論是對農資產品還是服務能力都比較挑剔,這就要求服務團隊特別專業,所以農之鏈在團隊獨立運營的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個作物產業鏈的活力循環。
譬如,訂單馬鈴薯通常要求果實干物質積累量高,品質高;胡蘿卜生長前期僵苗、苗黃現象較頻繁,并且出口胡蘿卜要求農殘降低;西紅柿鹽堿地改良、大棚內連茬重作等。針對這些不同的問題,農之鏈的技術服務人員在作物生長過程中給客戶提供關鍵植保營養方案、具體種植管理標準的同時注重種前采后的工作,保證作物能夠產出符合標準的高品質果實。目前像馬鈴薯、西紅柿等作物,已經能夠直供大型餐飲公司。
提供“情緒價值”
在保證服務水平的前提下,對大戶進行價值輸出也是必要一招。
就像如今農資的發展已經不僅需要過硬的技術價值,更需要提供變相的“情緒價值”。孫俊表示,在提供技術服務的同時,可以適當的對作物生長土壤進行改良處理;對所接觸的機械、智能設備企業做資源整合為種植戶提供優質設備資源;基于種植技術的變革或提升解決種植戶自身無法應對的問題,并且對這些問題進行觀察和研究,最終給種植戶做出推薦和指導。這是對種植戶提供的最好“情緒價值”。
做服務,要是不做出一些核心價值,客戶是不愿意接受的。
死磕棘手問題
農之鏈現在做的事情是一方面針對種植戶的常規問題進行服務。比如在作物的的生長周期里面有些產品是常規需要的,就會通過多方面對比篩選品質、價格等,為種植戶推薦性價比最高的方案。
另一方面,通過對馬鈴薯和胡蘿卜、西紅柿這三種作物的疑難雜癥收集整理。首先是跟院校的專家教授,以及行業內的研究人員等進行合作,共同找到解決疑難雜癥的解決方法;其次是通過種植示范基地,在基地里對這些疑難雜癥研究不同的方案,通過測試、驗證去篩選出最具性價比,對作物效果最好的配方。
譬如,關于馬鈴薯的生長過程中遇到的重茬、藥殘等問題,從云南到壩上,農之鏈一直在做方案試驗,2024年投入了多塊田地驗證方案的可行性。
譬如,馬鈴薯的瘡痂病、粉痂病等,農之鏈近兩年也做了很多驗證。這是由于不同的生長環境病害的反應程度不同,所以需要在不同場景中反復試驗,保證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再進行市場推廣。
保持嚴謹,不僅是對客戶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適者生存 利用新工具
從chat-GPT到Deepseek,智能工具的使用似乎已經影響了生活的每一個時刻,尤其是新媒體的快速發展,把智能工具推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
很多人說,不會使用智能工具就面臨的是被淘汰的命運,做農資其實也不例外。
Deepseek在2025年突然出現,極大地激發了農資人的使用熱情,朋友圈、文章、視頻號隨處可見。
孫俊對此坦言,農之鏈一直在積極吸納新的東西,包括做自媒體和關注AI應用的發展,在Deepseek之前,已經在持續學習使用chat-GPT。只有擁抱新技術、新工具才能不會被在競爭中淘汰。智能工具的作用就是讓農資人更好的做短視頻,更加有效率的做農資,在使用的過程中要不斷思考怎么才能跟農業結合的更緊密,把人所積累的農業知識輸入進去讓工具清楚使用者的身份,添加標簽,從而更好的服務。
不僅如此,農之鏈也會有專門的服務人員把從自家種植戶群體這收集到的重點種植問題、關鍵解決方案等做成短視頻,進行線上擴散。很多人看到視頻后,如果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同樣的問題就可以規避,或者可以學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同時也會搜集別的種植戶的問題做成短視頻反饋給自己的用戶,達到優秀案例流通分享,為種植戶賦能發力的目的。
遠離內卷 用心做農資
2025年是孫俊創業的第五年。
這是他職業生涯最大的一個轉變,決定創業的時候,腦子里唯一的想法是“怎么在農業里給種植戶帶來一些價值”。他認為,在農業大勢的變革下,找到自身的價值是最重要的,如果無法發揮自己的價值就很難生存下去。
對于“用心做農資,如何用心?”這個問題的答案,孫俊的話語中表達出了他樸實的想法。
跟他一起想為行業做點事的人絕大部分都已經在農業領域深耕好多年,一起選擇加入農之鏈的原因第一是大家離不開農業,第二是農之鏈秉持的是立足用戶,認真去做好、去落實一些事情的理念,大家想真正站在需求端以更貼近的姿態幫用戶解決一些問題。
譬如,近兩年馬鈴薯的行情下滑,很多種植戶都回歸使用傳統肥料,壓縮成本,但是農之鏈服務的種植戶產量卻在不斷提升,這種提升的前提是技術人員和種植戶在一起碰撞想法,討論功能肥、特肥等在作物不同時期的應用,商討種植管理提升方面的新技術。互相理解想法,商量出最佳方案,,避免了種植戶的心理和經濟負擔,也讓種植戶體會到了誠意。
然而每說起行業,都不可避免的要談到內卷,或者是自己在內卷,或者是同行在內卷。孫俊有著不同的看法,“以前站在經銷商的角度是賺信息差的錢,但是現在互聯網發達,信息透明化之后,很難再進行中間商賺差價的事情,所以才會覺得卷。要學會站在未來的角度看現在,搞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自己的定位,為誰服務,能解決什么問題,差異化在哪,專業化在哪。不跟別人在同一條賽道上競爭,就會好一些。”
做農資,真正用心并沒有那么難。
既可以選擇從作物入手打擊痛點問題,也可以選擇擁抱新工具為自身和種植戶賦能,更可以憑著一腔熱情和初心做些不一樣的事。
在當下混亂迷茫的行業中,潛心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做一些認為對種植戶有價值的事情,是存在于行業的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