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种模式、五个能力,解决农药企业缺产品经理的行业难题!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刘新兆 2022/1/12 9:18:31
农药行业哪个岗位最缺人?作为企业老板或总经理,你的企业哪个岗位招人最难?进入22年1月份短短不到10天的时间里,至少有三位农药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向笔者求助推荐“产品经理”。殊不知笔者也很“头疼”关于产品经理的问题,作为一名从业19年、做产品工作17年的资深产品经理,经常被请求介绍产品经理,与企业相关负责人交流时也经常涉及关于缺产品经理的问题、产品经理培养的问题。关于产品经理岗位好像有这样的现状和共识

農藥行業哪個崗位最缺人?

作為企業老板或總經理,你的企業哪個崗位招人最難?

進入22年1月份短短不到10天的時間里,至少有三位農藥企業市場部負責人向筆者求助推薦“產品經理”。殊不知筆者也很“頭疼”關于產品經理的問題,作為一名從業19年、做產品工作17年的資深產品經理,經常被請求介紹產品經理,與企業相關負責人交流時也經常涉及關于缺產品經理的問題、產品經理培養的問題。

關于產品經理崗位好像有這樣的現狀和共識:
1、制劑銷售企業中產品經理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2、產品經理不好培養或者說自己培養不出來。
3、從外面“挖過來”的產品經理往往水土不服,做不出企業想要的大品、爆品,似乎江郎才盡。
4、“挖一個”市場部長或市場總監,要么水土不服還沒來得及培養新人就走人了,要么呆了2、3年公司原來市場部的人都走了,這屬于理念不同。
你所在的企業還有哪些關于產品經理的傳說,不妨貢獻出來。
筆者也想問問:尋找產品經理的企業經營者、人力資源總監們是否換位思考過當前產品經理們的處境、想法?
其實,有必要先聽聽他們的心聲(不一定對,更不要對號入座):
1、我要做的是產品經理,不是產品計劃經理,也不是產品推廣經理,更不是產品出品經理。
2、老板就是公司的首席產品經理,我所做的就是理解老板意圖、執行老板創意和產品構想,沒有什么自主權甚至就是個“背鍋俠”。
3、辛辛苦苦做好的產品營銷方案,往往被銷售人員的幾句話或、幾個電話或者是兩個問題(問題一:這么貴我們怎么賣?誰誰的價格比我們便宜。問題二:產品沒有差異化,我們怎么去開發客戶?),就被老板弄成了廢紙一張,最后這個產品用低于或接近競品的價格去銷售。
4、想做產品差異化不被認可,想做試驗示范沒人聽,需要開觀摩會沒有費用支持,按照銷售意愿做好產品出品(包裝、規格、價格,對接配方、安排生產)之后就沒有權力再過問該產品了。
5、新產品沒有考核權,業務經理只銷售最好賣的、最容易上量的產品,沒幾年公司產品斷檔了,被問責的一定是產品經理,因為你是管理產品的。
產品經理們,你心中還有哪些需要表達的不妨說說。
于是出現了這樣的局面:有點規模的農化企業都設有市場部,基本上按照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等產品類別進行劃分,也賦予了相應的職責,但是在開展相關工作的時候就變味兒了——
有個好創意需要做新配方,研發不支持,于是加入到同質化競爭中;
根據作物解決方案和套餐的需求要出多個規格或商標,生產不支持,于是失去了進入客戶套餐方案的機會;
制定了新產品銷售指標、新客戶開發指標、推廣指標,到年底完成任務的業務經理不被考核,結果新產品各項指標都沒完成,于是沒有3年后發現公司沒產品了;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款產品的差異化賣點或創新的包裝,銷售不認可,于是這個產品又參與到“性價比”(其實就是低價)的競爭中。
到年底,總經理對市場部、對產品經理不滿意,產品經理對公司平臺不滿意,公司開始“挖”行業內好的產品經理,產品經理開始需要行業內有口碑的“平臺”。結果呢?企業換了人還是那樣,人換了平臺也是照舊。
為什么會這樣呢?
有的說因為國內企業“以銷售為中心,業績為王”,外企不是嗎?每年的增長壓力并不比國內企業小;
有的說國內產品經理能力太差,有一些優秀的行業產品經理在國內企業卻不能適應,無法做出矚目的產品,這又如何解釋呢?
筆者通過自己的經歷和所見所聞,做出如下總結以饗讀者:
第一,基因決定:很多農化企業在設立市場部的時候就沒有搞清楚它的作用,成立初衷就是做為銷售的服務部門而成立的,慢慢的就成了產品推廣部,承擔給客戶開會、講課的職責。
第二,競爭環境:2000多家國內企業不參與競爭很難,40000個登記證件,同質化產品多到差異化更難,同時包括用戶認證在內,對國產農化產品的定位,讓產品經理的發揮空間不大。
第三,產品特點:缺少專利產品,即使有個別復配專利產品也很容易被模仿,很難做出完整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往往是上市1、2年就需要上量,此時銷售手段就比營銷策略更重要了。
第四,思維方式:對市場部的賦能,對產品經理的賦權決定了產品經理多數是銷售思維而不是產品思維;給市場部的KPI,對產品經理的考核決定了產品經理提出的登記立項多數都是當前賣的最好的產品,而不是應用戰略思維去做顛覆性的創新登記。
以上四點中基因和思維可以認為是主觀因素,競爭和產品則是客觀的;客觀存在我們難以通過個體努力改變,這能寄希望于行業的創新、變革。但是,主觀方面是可以通過企業深刻認識后的努力來改變的,也只有改變影響產品經理的主觀因素才能從內部培養出符合企業發展的產品經理。
現在回答文章開頭的兩個問題:
農藥行業哪個崗位最缺人?
作為企業老板或總經理,你的企業哪個崗位招人最難?
產品經理是農藥行業最缺的人才,產品經理也是農化企業最難招聘的崗位。
細心的你應該發現了,這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
沒錯,其實就是企業如何培養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優秀產品經理?
這確實是一個難題:
大學畢業進公司,培養了2年的產品經理去做銷售了——煮熟的鴨子飛了!
從隊友公司請過來的優秀產品經理,做了2年也沒有策劃出一個像樣的產品——竹籃打水一場空。
空降的市場部長(市場總監),干了2年,市場部是有了,職責也清楚,可就是發揮不出作用——是選擇錯誤還是水土不服。
老板下定決心培養產品經理,外請行業大咖講課,對內培訓學習,用了2年也沒有培養出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真是肉包子打狗白扔了。
解決問題的問題出在哪里了?關鍵是“2年”,也就是時間,做為企業老板當然希望能夠很快獲得效益了,也知道市場部不像銷售部能夠有立竿見影的增長,于是給了“2年”的時間。殊不知市場部是戰略部門,沒有3、5年很難見效,產品經理的工作是“慢工出細活”,沒有3年的準備、試錯、定位是很難形成適合企業的產品策劃方案,很難打造出滿足企業要求的大品的。
尤其是對于一個從來沒有市場部,需要全新設立市場部的企業來說,更難以充分理解市場部的職能、發揮市場部的作用。即使是像制劑企業龍頭諾普信這樣經過了企劃部到市場部的演變,在產品經理的打造上也有斷檔現象。
現在已然來到2022年,面對當前諸多不確定性,當農化企業需要實現開門紅的時候,當銷售人員拿著2021年底策劃的新產品找到客戶的時候,發現開門紅沒有產品支撐,新策劃的產品得不到客戶認可。然后就去找產品經理,這一找不打緊竟然發現產品經理到銷售做業務了,自己策劃的產品也不能說服客戶接受,或者那個產品經理離職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最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產品經理荒”。
那么,解決問題的問題需要如何解決呢?
戰略,清晰的人才戰略——也就是做正確的事以及正確的做事。
對于產品經理的培養,什么是“做正確的事”呢?
立足自身,內部培養;
立足行業,資源共享。
哪一種才是正確的?筆者偏向于第一種,在內部培養,尤其是對于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因為只有內部培養的產品經理才能夠充分理解企業文化、把握企業基因、協調企業內部關系,才能滋養出好產品甚至是大單品。當然,自身培養也是需要借助外力的——外聘優秀市場部長(市場總監)進行人才規劃和培養,外請行業優秀產品經理或產品大咖進行培訓指導。

筆者注:“立足行業,只有共享”并不是不好,而是在運作過程中很難掌握,這里對招聘產品經理的企業有兩個建議:沉住氣,待時機——找到合適的人,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給空間,懂放權——找到了人就要給他發揮空間,允許進行試錯;只有做到這兩點才可能解決當前行業普遍存在的水土不服問題。對于打算進入新公司的產品經理也有兩個建議:放空心態、因地制宜——不要總回憶過去的成績,在上一家企業即使創造了顛覆性的產品,也不要照搬到新公司,必須在現有條件下打造大品;尊重歷史、著眼未來——不否定新公司的老產品,存在即是合理,當初的定位、定價、策劃一定是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不要來了就全盤否定,同時也要認清既然讓你來就一定是有問題需要我們解決,要著眼未來,哪怕是對老產品的改造,也是在肯定歷史貢獻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創造;總之需要你忘記過去重新打造屬于新公司的大品牌。

對于企業培養產品經理,什么又是“正確的做事”呢?
筆者認為企業需要做到:
搭建一個平臺——從產品立項到產品銷售的全過程管理平臺,創造產品經理滋養環境;
基于兩個原則——產品思維原則和品牌價值原則,營造產品經理生存空間和適宜其發展的土壤;
賦予三種權力——產品定價和相關政策制定,新產品的規劃和考核,產品相關費用使用和分配,激發產品經理能力的發揮;
形成四種模式,建立多種培養方式,培養不同類型的產品經理以滿足需求;
培育五種能力,最終獲得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優勢本土產品經理。
從四種模式先看看農化行業產品經理的來源及特點:
技術專業模式——植物保護等專業畢業后進入市場部從產品助理開始做起,產品助理時期主要是做試驗或者進行產品推廣、技術應用講座等,了解產品特性、懂技術是其突出的特點;
銷售轉崗模式——優秀的銷售人員(銷售經理、大區經理、省區經理)轉型做產品經理,這有點類似郭德綱說的聽相聲的聽著聽著變成了說相聲的,知道什么包袱讓聽眾笑——也就是更加了解市場需求、會營銷是其優勢;
技術推廣模式——研發或技術推廣崗位提升做產品經理,有的企業產品助理承擔著技術推廣的職責,深刻掌握產品使用技術、能夠進行有效的推廣應用是這類產品經理的特長;
科班模式——所謂正統就是市場營銷專業做農化產品經理,在快消品行業市場營銷專業確實是最正宗的產品經理來源,就有先天的理論基礎和市場營銷優勢。
這是企業獲得產品經理的四種主要模式,供參考和選擇。同時,也希望說說你企業的產品經理主要是來自哪種模式,還是有更好的方式。
在培養尤其是選擇產品經理時需要關注其五種能力,筆者曾以《如何成為一名被需要的產品經理》和《漫談產品經理五力模型》兩篇文章進行闡述,詳細介紹了內化于心的五力模型。
原力Force:是產品經理發展中的天花板;主要包含兩種能力——溝通力和學習力,產品經理必須具有同理心能夠站在客戶角度、用戶角度進行溝通才能獲得產品策劃的靈感,這是一切的起源動力。
協同力Synergy:是基礎能力,擁有橫向協作能力就能夠做好初級產品經理——向前與銷售協同,向后與研發協同,向左與生產協同,向右與采購協同;一般產品經理策劃的一版產品都需要做好企業內部的協調工作。
執行力Executive power:這是跨越式發展的起點,擁有通往市場的那張火車票,也是產品經理懂營銷、會推廣、能銷售的具體體現,尤其是一個新產品的策劃產品經理需要找到原點市場,通過試驗示范觀摩會進行宣傳推廣,進而在原點市場的基礎上完成產品上市會。
自驅力Self driving force:這個可以做為產品經理的通關之力,能夠讓產品經理螺旋式提高,形成自我循環,成就品牌產品經理。
創造力Creative ability:它可以讓產品經理做出行業大單品、開創品類,打上產品經理的烙印。
最后,說一下如何在企業開展產品經理培訓。
要從三個維度提升產品經理水平,培養產品經理能力,打造高素質產品經理隊伍。
1、內部交流:經驗借鑒,案例分享,形成合力
定期會議,時機成熟后組織每年一度的產品經理大會或產品最佳營銷策劃評選。
2、系統培訓:建立產品經理培訓機制,打造產品經理培養體系
周期性對新人進行培訓,不定期組織提升產品經理業務能力的培訓
3、行業會議:更多的是行業中的案例學習
“農化產品經理(作物經理)大會”“品類戰略”等,以及針對產品的專業會議,如“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行業峰會”,提高產品經理戰略思維的“中國農藥行業市場和銷售高峰論壇”,同時還應該與其他企業進行交流。

圖片


組織相關內部培訓,課程安排建議:

圖片


培養產品經理要“立足自身,內部培養”,用三年時間搭建一個平臺、遵循兩個原則,對產品經理賦予三種權力,在企業內部形成四種產品經理培養模式,用“產品經理五力模型”培育五種能力。
希望越來越多的農化企業在產品經理培養這件大事上,能夠做正確的事以及正確的做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