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期病虫害飞防如何用药?
植保無人飛機施藥防控小麥穗期病蟲害技術指導意見
小麥穗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赤霉病、白粉病、銹病、蚜蟲、吸漿蟲等多種病蟲害混合發生期。為提升植保無人飛機施藥防控小麥穗期病蟲害水平,特制定本技術指導意見。
一、飛行參數設置
綜合考慮植保無人飛機機型、下壓風場、施藥液量等因素,合理設定飛行參數,確保噴霧均勻、無重噴漏噴、飄移損失小且小麥植株無折損。防控小麥穗期病蟲害,環境風速應小于三級風(<3.4 m/s),施藥液量2—3升/畝(對于赤霉病應結合實際增加施藥液量),飛行速度不應大于7 m/s,飛行高度(離小麥冠層的高度)2—4 m;作業時適當疊加噴幅、增加作業航線,保證噴幅邊緣有足夠的藥液沉積量;施藥后如遇雨,應及時補治。不同機型施藥參數不同,應結合實際調整,大規模施藥前須開展作業均勻性和穩定性試驗。
二、防控藥劑選擇
防控小麥穗期病蟲害,提倡綜合防控、一噴多效,可結合“一噴三防”措施,合理混用殺蟲劑、殺菌劑、葉面肥、飛防助劑等,確保桶混藥液均勻穩定、協同增效且安全無藥害。大規模施藥前須開展桶混藥液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試驗。
防控赤霉病:選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羥胺、葉菌唑、戊唑醇等藥劑,且一季小麥每種藥劑最多使用1次;施藥時要用足藥量,減輕嘔吐毒素污染、延緩病菌抗藥性發展;如施藥后6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如遇連續陰雨,應結合實際在一次用藥后5—7天進行二次用藥。
防控蚜蟲、白粉病、葉銹病:防控蚜蟲輪換使用高效氯氰菊酯、啶蟲脒、氟啶蟲酰胺等藥劑,防控白粉病、葉銹病輪換使用氟環唑、丙環唑、烯唑醇等藥劑;對于重發田塊,應結合實際在一次用藥后7—10天進行二次用藥。
防控吸漿蟲:輪換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氯氟·吡蟲啉等藥劑。
三、桶混助劑添加
施藥作業前,應在桶混藥液中添加適量的植物油類、礦物油類或有機硅類等桶混助劑,以改善農藥藥液性能,促進霧滴沉降、減少飄移損失、提高耐雨水沖刷和抗蒸發性能。
四、注意事項
(一)飛防作業前,要調查施藥區域周邊環境、確定施藥邊界,綜合評估潛在風險,防止霧滴飄移造成非靶標生物毒害和周邊作物藥害。
(二)飛防作業時,氣溫不超過30℃,各地應結合實際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4點后進行施藥。作業前可根據需要在穗部提前布放霧滴測試卡,進行霧滴密度檢測和飛防作業質量評價;為保證作業質量和防治效果,建議霧滴密度≥30個/平方厘米。
(三)作業人員應持證上崗,穿戴必要的防護用品;起降作業時,應遠離障礙物和人員;作業人員應處于噴霧的上風位,嚴禁在施藥區內穿行,作業時禁止吸煙及飲食。
(四)飛防結束后,可根據需要跟蹤調查病蟲害防治效果,以進一步評估飛防作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