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农药工业运行回顾
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我國農藥行業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總基調,克服下游市場需求不足、產品價格低位徘徊、企業效益下行等諸多不利因素,行業運行總體平穩。
1 我國農藥行業經濟運行情況
1.1 行業效益筑底回升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883家,創歷史新高;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2%,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4%,行業利潤率5.7%,利潤率處于歷史低位。2大板塊中,化學農藥制造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5%,利潤總額同比下降6.9%;生物化學農藥及微生物農藥制造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0.1%,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0.6%。從全年走勢看,行業效益呈現逐漸恢復態勢,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2項指標累計降幅快速收窄,9月份起全年累計營業收入出現恢復性增長,利潤總額持續下行,但降幅收窄,從2位數收窄到個位數(見圖1)。
從企業虧損程度來看,2024年我國農藥行業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面逐步縮減。截至12月底,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面為24.5%,累計虧損企業數同比減少9.2%,企業累計虧損額同比縮小21.1%,扭轉了上半年虧損額擴大的局面(見圖2)。
1.2 行業產量穩健增長
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統計,2024年我國農藥原藥總產量(折百)同比增加24.02%。分類別看,各類別產量均實現2位數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除草劑產量同比增加23.95%,殺蟲劑產量同比增加28.45%,殺菌劑產量同比增加19.09%,植物生長調節劑產量同比增加27.65%。分品種看,大宗品種原藥產量保持較快增長,2024 年原藥產量(折百)萬噸級以上品種39個,包含除草劑19個、殺蟲劑10個(含1個衛生殺蟲劑)、殺菌劑9個和植物生長調節劑1個,占全國原藥總產量的77.54%,同比增加23.85%。其中敵敵畏、丙硫菌唑、異丙甲草胺、西瑪津等30個品種原藥產量同比實現增加;二甲戊靈、敵草快、吡蟲啉、三乙膦酸鋁等9個品種原藥產量不同程度減少。分地區看,主要生產大省原藥產量均實現大幅增長,江蘇、四川、山東、河北、內蒙古、浙江、湖北、安徽等8個省(自治區)產量在10萬t以上,且實現2位數增幅。近3年,江蘇省原藥產量占比逐年降低,四川、內蒙古、河南、遼寧產量占比逐年提升,尤其以內蒙古較為典型,占比從4.42%擴大到8.86%;此外,隨著近年新建產能逐漸釋放,甘肅省原藥產量較前幾年也有所增加(見圖3)。
整體而言,在供需矛盾壓力逐步加大、價格低迷的情況下,2024年農藥行業產量保持了穩健增加,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反映了我國農藥行業在生產規模上的持續增長。
1.3 國際貿易持續擴張
全球農藥市場渠道庫存消化觸底,市場需求逐步回暖,國際市場出現復蘇跡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行業進出口貿易總額同比增長8.3%;貿易順差同比擴大15.1%,2季度起累計進出口貿易總額恢復正增長。從近5年的國際貿易情況來看,我國農藥進出口、貿易總額及貿易順差呈現波浪式前進態勢,除去2022年特殊年份外,貿易順差額度逐年擴大,2024年達到近5年來除2022年外的最高值。農藥出口量自2021年起逐年增加。農藥出口金額受價格波動影響較大,2022年達到近5年最高值,2023—2024年由于價格持續下跌,雖然出口量明顯增加,但出口金額增幅明顯低于出口量增幅。隨著我國農藥研發和生產能力的增強,同時受國際市場環境影響,近5年我國農藥進口量持續回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農藥出口量同比增加28.8%,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1.3%;進口量同比減少6.1%,進口金額同比下降16.4%。價格下滑趨勢向出口蔓延,農藥出口表現出“量增價跌”,值得關注。
1.4 產品價格下行趨穩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發布的農藥價格指數(CAPI)顯示,2022年以來,我國農藥原藥產品價格持續下行,由2022年1月的174.07跌至2024年12月的80.14。整體來看,2024年農藥價格指數運行呈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整體均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但較2023年同期的差值迅速縮小。二是持續回落,由年初的86.87跌至年底的80.14,下跌6.73。三是波動運行,受部分產品價格提升帶動和短期內供需關系調整影響,個別月份短期回漲,如2月為國內傳統春節假期,企業開工、物流運輸、原材料供應等在一定程度上受限,部分產品短期內供應緊缺,價格上漲,帶動價格指數上漲,達全年最高88.84。四是價格指數上半年波動較大,下半年低位穩定運行,上半年價格指數經歷“2漲2跌”且幅度較大,最高與最低值相差6.24,下半年基本小幅震蕩,平穩運行。整體來看,農藥原藥價格指數已逐步觸底,短期內或將底部震蕩運行。從農藥3大類指數表現來看,農藥整體價格指數和除草劑價格指數均呈下跌態勢運行,殺蟲劑和殺菌劑先降后升。以草甘膦等為代表的除草劑,2 月上漲至全年最高值88.12,隨后波動下行至年末最低值76.29。殺蟲劑價格指數年初最高,為89.01,1—8月為整體下跌態勢,其中5月受部分產品臨時調價影響,價格指數短期升高;4季度起部分農藥企業調整市場戰略,提高產品價格,帶動殺蟲劑價格指數回漲。相對于除草劑和殺蟲劑,殺菌劑價格指數整體波動范圍和幅度均較小,2月達最高值88.38,6月、7月市場需求疲軟價格回落,為全年最低,在80點水平(圖5)。
重點監測的100個農藥品種當中,約50%原藥品種價格同比環比雙降,80%以上品種價格同比下降,69個品種價格低于2023年12月水平,跌幅較2023年明顯縮小。
1.5 上市公司業績
截至2025年3月31日,國內6家農藥上市公司發布2024年年報,2家發布業績快報,22家發布業績預告。2024年,受宏觀經濟及市場變化的影響,多數農藥產品市場價格持續低位,農藥上市企業面對市場震蕩下行等不利因素,積極開拓新市場,推廣新產品,穩定核心渠道資源,完善產業鏈優勢,降本增效,降低能耗。
通過30家企業發布的業績情況來看,2024年上市企業運行情況不容樂觀,多數企業出現業績下滑或者虧損情況,以農藥為主業的上市企業導致公司業績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為產品價格的持續走低。國光股份、豐樂種業、綠亨科技業績同比增長,諾普信、輝隆股份2家業績預增。國光股份持續提升在植物生長調節劑領域中的競爭力、擴大在渠道和終端用戶中的品牌影響力,營業收入和利潤再創新高。而上述后4家企業的主要增長曲線均不在農藥板塊。諾普信第二增長曲線的藍莓業務量產,帶動業績同比大幅增長;輝隆股份農資主業和精細化工板塊積極擴展新客戶,出口大幅增加,業績大增;豐樂種業業績提升得益于種業收入持續增加、新品種毛利增加以及管理效率的提升;綠亨科技一方面通過積極拓展市場,收入實現穩定增長,另一方面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報告期內新增子公司帶動主營業務收入較上年有所增長。30家企業中,14家企業出現虧損。其中,長青股份、蘇利股份、穎泰生物、貝斯美等4家企業出現首次虧損;安道麥A、雅本化學、綠康生化預計增虧。聯化科技、新農股份、紅太陽等3家企業扭虧。聯化科技主要是戰略布局原因,2023年度對英國子公司相關資產計提資產減值準備2.38億元,2024年度不存在此事項;新農股份通過制劑業務持續推進渠道和品牌建設的深化和優化,以及工業品業務的深入聚焦,扭轉虧損局面,實現2大板塊的營收和盈利雙增長;紅太陽業績扭虧系公司資產重組,解決了資金占用和業績補償等歷史遺留問題。
1.6 行業投資熱情未減
在安監環保政策不斷趨嚴、化工園區管理門檻提高、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競爭加劇、極端天氣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農藥行業面臨的壓力持續增加,但農藥作為精細化工和支農產業,也持續吸引著外部資本繼續投入,助力農藥產業持續發展。據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不完全統計(根據環評、項目備案等情況匯總,因部分項目多次環評等原因,可能與上年度存在重復),2024年,國內有163家企業進行投資,投資項目323個。其中,原藥(含原藥生產搬遷和配套中間體)生產項目124個。全部投產預計新增原藥產能109萬t,新增制劑加工產能約56萬t,新增中間體產能150萬t。2024年行業投資的主要變化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投資地域更加理性,發達地區的企業盡可能在本地園區內建設新的生產基地,除個別地區之外,中西部地區投資建設的趨勢減緩;二是部分企業注意到國內原藥產能釋放風險較大,將投資轉向延伸產業鏈,主要是向上游擴張,保障基礎原材料的供應;三是外部資本投資建廠仍在增加;四是海外市場開拓、投資建廠、收購企業等繼續進行。
2 我國農藥行業發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農藥產業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績。
2.1 科技創新取得新成果
我國農藥行業正在經歷從仿創結合向自主研發創制的深刻變革,逐步涌現出一批具有新農藥研發創制能力的企業,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農藥產品及技術。這些創新農藥產品的推出,提升了我國農藥創制的國際影響力。2020—2024年9月,全球有63個創制品種獲得ISO英文通用名,其中我國本土有29個,占比高達46%,還有大量在安監環保政策不斷趨嚴、化工園區管理門檻的新型生物農藥完成登記,推向市場。此外,新工藝、新劑型、新技術的應用,農藥產業與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數字科技、智能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開啟跨界融合,為農藥研發、生產、應用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撐。
2.2 農藥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
從近幾年農藥登記情況來看,高毒農藥逐批淘汰,低毒、生物農藥的登記穩步增加。微毒/低毒農藥數量占比平穩上升,中等毒、高毒/劇毒農藥數量占比逐漸下降。此外,特色小宗作物用藥短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從農藥新上項目來看,新型高效低風險農藥產品產能逐漸釋放,抗性高、藥效差、風險高的老舊農藥品種產能擴張得到有效控制。
2.3 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
“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農業現代化對農藥產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隨著“雙碳”戰略的推進,合理削減農藥生產和使用中的碳排放是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從政策來看,更加支持生物農藥等綠色農藥研發登記,加速推進高毒農藥淘汰進程,鼓勵綠色生產技術;從生產端看,倡導綠色工廠建設,清潔生產工藝,加大節能降碳技術的推廣應用,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大力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從使用端看,更多綠色環保的農藥產品和精準施藥技術應用到田間地頭。一系列舉措在減施增效、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轉型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3 我國農藥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行業發展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可能對我國農藥產業運行造成更大沖擊。
3.1 產能結構有待優化
我國農藥產業“低端過剩、高端短缺”的發展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現有政策對產能整體布局規劃約束力有限。尤其近些年,受產能西遷、國際市場需求旺盛、專利產品和工藝保護到期等因素影響,在資本加持下,農藥原藥產能擴張加劇,但大量投資主要傾向規模的擴張和數量的增加,而投向新產品創制、工藝路線改進和差異化產品開發的占比較少,不乏一些企業利用搬遷、新建生產基地等方式擴增產能的情況。從生產端看,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農業生產的恢復和擴大,以及渠道庫存的消化,對農藥的需求也隨之增加,2024年我國農藥產量實現大幅增長,但綜合來看,產能利用率依然相對偏低;從市場端看,由于農藥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價格持續下行,利潤空間受到極大擠壓,企業盈利能力走弱。長期來看,這種“內卷”現象影響的是企業再生產與研發投入,以及產業結構的健康發展和競爭力提升,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3.2 國際市場競爭加劇
我國是農藥出口大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農藥出口量占到總產量的85%以上。受到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影響,我國農藥出口面臨較大挑戰。一是國際貿易壁壘持續加碼。如2024年我國農藥及中間體產業多次遭遇“雙反”調查,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產品稅收加碼,歐盟的CBAM以及美國的清潔競爭法案等國外發達經濟體提出的碳貿易壁壘等;二是國際產能格局變化加劇了國際市場競爭。一方面,經過多年的激烈競爭和并購重組,全球農藥工業格局已經固化,國際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短期內不會發生改變。另一方面,疫情之后,整個國際市場被其他經濟體企業占領的更多,使我國整個產業的發展受到一定的影響,如印度以及東南亞本土企業的崛起,部分跨國公司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以及巨大的環保和生產成本壓力下也在向這些地區投建工廠。根據WTO發布的數據,2022年印度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農化品出口國。
3.3 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我國農藥行業普遍存在企業規模較小、盈利水平較低、資金實力較弱、研發投入不足等現狀。一方面,受限于高昂的研發成本和薄弱的技術積累,我國農藥源頭創新、核心工藝、關鍵中間體合成技術等與跨國公司仍存在較大差距,國內大部分農藥企業以仿制專利過期產品為主要生存模式,同質化產品比例大,缺乏自主創新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產品。據調研,近2年,由于行業運行困難,企業大規模的研發投入在縮小,更多專注于創新成果轉化速度快,容易產生效益的下游應用研發。另一方面,具備研發能力的科研院所等更多注重理論研究和小規模創制,一定程度上存在與市場需求脫節、研發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等問題。同時,由于當前還存在部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和品牌維護意識不強、創新成果容易被模仿和抄襲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業創新的積極性。
4 我國農藥行業發展建議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面對當前的復雜形勢,農藥全行業依然要把握大勢,著眼大局,堅定信心,凝聚力量,走好行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4.1 加強技術創新
面對當前的復雜形勢,全行業要從“規模擴張”向“價值提升”轉變,要堅持科技創新與綠色轉型的雙向賦能,推動智能制造和產業鏈協同,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農藥產業向高質量方向發展[5]。加強科技創新驅動作用,既要縱向加快推進農藥產業的轉型升級,又要橫向推進農藥產業與生物技術、納米技術、數字科技、智能制造等戰略新興產業的融合,還要推動與研產學用端組建創新聯合體的協同,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鼓勵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落地,促進行業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升,推動農藥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4.2 關注盈利能力建設
盈利能力不僅關乎農藥企業的生存,還直接影響到其成長速度、市場份額、品牌價值以及長期競爭力。行業中不乏重規模輕效益的現象,當前量增價跌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運行遇到困難,盈利能力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一是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技術升級、優化供應鏈管理等措施,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二是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以滿足農業發展的需求,從而提高銷售額和市場份額;三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品牌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四是認準市場定位,精耕細分市場,避免產品同質化發展以及產能過剩帶來的惡性競爭。
4.3 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綠色低碳轉型成為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生產端,推行綠色工廠建設,清潔生產工藝優化,加大節能降碳技術和產品研發與推廣應用,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大力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使用端,研發出更多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產品,通過綠色環保的農藥產品和精準施藥技術的應用,助力農業生產綠色高質量發展。
5 總 結
2024年,我國農藥行業表現出效益筑底回升態勢,是盤整企穩的一年,全行業苦練內功,深蹲蓄力,行業發展邁上新臺階。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和不確定因素還在持續,市場需求不足、產品價格低位徘徊的問題仍然存在,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以及市場環境的波動中,行業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我國農藥行業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全行業仍要加強戰略布局、堅定發展信心、積極擔當作為,在推動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優化成本控制與效率提升、加強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等多個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我國農藥行業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
作者:邵姍姍,王 燦,于 遲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
來源:《世界農藥》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