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在十几年前,很多大肥企业会对增效产品嗤之以鼻:不够麻烦的,一边呆着去!但是现在,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增效产品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少年”,不夸张地说,它已经成长为肥料企业必须“立正敬礼”正眼相看的“美男子”,喜欢不喜欢不重要,但是你必须“爱它”!所以说,增效现在真的成为了企业秘而不宣的共识。因为在大肥保营养,增效保效果的市场共识下,用大肥市场能撬动增效肥销售,用增效肥效果能强大肥品牌,何乐而不
如果放在十幾年前,很多大肥企業會對增效產品嗤之以鼻:不夠麻煩的,一邊呆著去!但是現在,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增效產品早已不是當初的那個“少年”,不夸張地說,它已經成長為肥料企業必須“立正敬禮”正眼相看的“美男子”,喜歡不喜歡不重要,但是你必須“愛它”!所以說,增效現在真的成為了企業秘而不宣的共識。因為在大肥保營養,增效保效果的市場共識下,用大肥市場能撬動增效肥銷售,用增效肥效果能強大肥品牌,何樂而不為?正是有了增效這個“風口”,這場肥料增效技術發展論壇在磷復會期間如此引人關注也就不足為奇了。11月7日上午10點,主題為“尋找增資新質力量”的“2025肥料增效技術發展論壇暨名優增效企業發布”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如約而至。這次大會由《農資與市場》傳媒主辦,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增效肥料發展與應用分會、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農業綠色種植和土壤改良分會大力支持。這場大會也是第24屆磷復肥產銷會期間的重要分論壇之一。
本次大會邀請了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李光秘書長、青島海大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單俊偉董事長致詞;農資與市場傳媒馮衛東總編、原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辛景樹首席專家、成都云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復肥營銷中心特肥營銷公司副總經理黃華軍、海大生物農科學院張超一院長做專題報告。大會特邀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張互助秘書長做“增效新質力量亮彩榜單”發布。此外,大會由青島海大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冠名,成都云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協辦。與此同時,感謝河南神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本次會議的大力支持!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李光秘書長
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李光秘書長在2025肥料增效技術發展論壇暨名優增效企業發布會上致辭時表示,民以食為天,地以肥為本。202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13908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據農業農村部預測,我國糧食年產量將首次突破1.4萬億斤。李光強調,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全球肥料生產大國,產銷量均為全球第一。肥料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關系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切身利益的基礎性行業。但隨著時代與技術發展,當前的肥料行業面臨幾大主要問題。一是肥料利用率低,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41.3%,雖然已經有了長足發展,但仍落后于發達國家,養分流失嚴重,不僅造成了肥料浪費,也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未被利用的養分進入環境中,會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二是施肥結構不合理,農民過量使用化肥,過度依賴化肥達成高產增產,造成了大量元素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搭配失衡,重視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而忽視了鈣、鎂、硫、鐵、鋅、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的補充,導致作物營養不均衡,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和品質。三是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如過量施用肥料導致土壤中養分累積,造成土壤污染和板結,影響土壤的生態功能和肥力;未被吸收的養分進入水體,造成富營養化,影響水生生物與水資源利用;生產過程中的大氣污染等。過去一年,化工原材料價格劇烈波動,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肥料產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行業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轉型升級已成為行業共識。在新的發展趨勢中,增效技術與增效產品成為行業熱點,是順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創新產品,是肥料企業實現戰略轉型的必選項,也是我國肥料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之一。在國家“化肥用量零增長”的政策背景下,我國的新型肥料使用量得到了顯著提升,2023年的施用量創下新高。在政策支持、市場需求與企業研發推廣等助力下,我國的肥料增效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涌現出一批領頭企業與創新產品,不僅引領著增效產品的研發進步,也對我國肥料產業健康發展、建設現代化綠色農業、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積極意義。未來,新型肥料尤其是增效產品、增效技術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的發展勢頭,相關生產企業需要重視滿足農業生產對高效產品性能的多樣化需求,在滿足養分高效利用的同時,也要滿足肥料施用中的技術需求,滿足土壤健康、改善農作物品質的需求,不斷改進和完善農化服務模式,提供與新型產品相匹配的農化服務。青島海大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單俊偉
任何行業的技術革命和進步,一定要源于與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趨勢相匹配。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環保、安全、高效永遠是社會追求進步的主題。由于化肥的不科學使用,導致土壤破壞、作物品質下降以及病蟲害增加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剛剛秘書長也有提到。如何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加高效、精準、綠色的化肥產品?通過科技創新開發新型高效的增效劑產品,用以提升農業投入品的水平,降低對土壤和環境的危害,改善和提高農作物的品質,成為行業發展的趨勢。這也是增效技術與增效產品已然成為行業熱點的原因。目前的增效劑市場還處于爆發增長的階段,另一方面這也意味著行業尚未步入正軌,仍在野蠻生長,無論是行業標準、標識管理,都比較混亂,如概念炒作多、機理研究少,創新投入不足、產品跟風模仿和同質化嚴重等現象,給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研究探討行業發展的正確思路,實現增效技術、增效產品與產業的科學銜接,探討創新思路以及交流推廣應用經驗,促進產業的綠色協調發展,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這也是我們今天坐在這里一起探討的重要意義。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增效產品,但是這些產品是不是真的添加了增效劑?有沒有增效效果?是不是真正的增效肥?仍需要科學地鑒別。對于增效企業來說,考驗的是你有沒有核心技術、核心物質。最終還是要依靠市場的檢驗和用戶的選擇——優質產品留存,劣質的產品被淘汰。海大生物從 2000 年創立以來,一直堅持技術的源頭創新,堅持在功能肥料增效領域深耕。前期推廣中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市場投入做消費者教育,做推廣和演示,讓大家能夠知道海藻多糖、海藻酸、魚蛋白肽、殼寡糖等,對增效劑的導入有了認知和了解,也在某種意義上引導和推動了這個行業的發展。目前,海大生物有三大核心增效產品:特肥之“芯”SEAD-30,能夠提高作物對肥料的吸收率和利用率;APAA,即抗逆、抗脅迫功能因子,能夠增加作物的抗逆性,促進作物生長;GALA,主要針對經濟作物特別是瓜果,能夠幫助作物增甜轉色,提高品質,增產增收。這些增效產品就相當于增效肥料的“芯片”,海大生物就是通過這些芯片,來提升合作伙伴的產品效果、幫助客戶完成轉型升級、綠色發展。農資與市場傳媒總編馮衛東
馮衛生東老師在2025肥料增效技術發展論壇上直言,有規模,有結構,有利潤,才是長久之道。在縮量困境的情況下,規模已經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了、一定要找到產生利潤的產品。而企業之間的對決,已經轉變成新舊材料、新舊技術迭代升級的對決,找到并擁有新材料、新技術成了企業的頭等大事。
馮衛東老師表示,不要抱怨環境,不要期望縮量會回轉,而應該聚焦新大單品,用增效為行業解困。“為什么做大品?大品是驅動增長的抓手,用大品突破增長瓶頸。大品是打造品牌的引擎,用大品成就大品牌。大品是抵御競爭的武器,用大品構建競爭壁壘。大品是提高利潤的杠桿,用大品規模效應提升利潤率。農資行業也應該積極做大方案!”在馮衛東老師看來,針對某些已經體現出的,或者可以預期的問題、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一個解決整體問題的方案,同時能夠確保加以快速有效的執行。比如豐云農服務一作物一方案,一畝地一套餐;國光股份大春作物全程方案推廣約50萬畝,全年推廣目標100萬畝。“進入新的行業時期,可以通過打造新主流帶大單品、老主流價格帶和新主流價格帶雙線作戰等方法實現增長。越是困難時期,越是要相信向上的力量。”馮衛東強調,千萬不要讓內卷干擾了前進的方向,與其卷死,不如打開行業天花板!成都云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復肥營銷中心特肥營銷公司副總經理黃華軍
2024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放在首位,要求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圍繞糧食安全保障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匹配了一系列政策和支持,持續推行減肥增效、土壤修復、品質農業、鄉村振興等農業戰略,旨在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科技農業、品牌農業成為當前的主旋律。種植結構優化、種植水平提升,農民結構變化,使得農資產品的升級優化和農業服務的深入落地是必由之路。生活水平提高和食品消費升級,推動供給端農產品品質提升和種植結構優化,促使農業生產的投入提高,能夠提升作物產量和品質,更加高效綠色、營養更全面的增效農資產品將迎來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農資方面,化肥零增長行動和減肥增效戰略持續推進。市場競爭加劇, 傳統農資產品急需升級。受全球政治、經濟形勢極不穩定的影響,整個行業洗牌整合加劇,大量落后產能及中小企業被淘汰,農資生產企業數量逐年降低,市場向頭部企業進一步集中。截止2021年,我國在冊復合肥企業數量由2019年的2936家,降至2021年的1825家,整體減少38%,行業集中化進一步提高。困境:國內外形勢加劇,行業競爭激烈;自出臺化肥零增長戰略以來,行業競爭加劇2018年開始,農資企業開始出現倒閉潮;2019疫情到現在,下游農資經銷商大量虧損。內卷嚴重:經銷商零售商難賺錢;又想多賣貨,又怕多虧錢;品質不高,作物難賣高價;又想多增收,又不會用肥;常規肥料賺錢,容量已經封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加州經銷商CPS、以色列農業水肥一體化、日本小而美的精細化農業、德國的機械化農業與肥料技術研發都可以被借鑒。2019年,云圖率先在行業提出增效肥概念,2020~2024年,將增效肥列入企業發展戰略,啟動全營養增效技術研發,在行業內開展增效肥產品和技術交流;2024年,引進國際增效特肥技術(CPPA國際發明專利技術),2023年當選中國農技推廣協會增效肥料發展與應用分會會長單位、東盟農資商會水溶肥分會會長單位。今年推出增效特肥,推出碳勁CPPA國際發明專利技術,增效特肥功效顯著,市場高度認可,為更多人帶來增效收入。
近年來,云圖控股與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四川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中國氮肥工業協會、中國東盟農資商會、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等國內知名機構合作,共推增效肥技術研發創新,形成并發布行業標準1項、團體標準4項,授權發明專利36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41項。辛景樹:突出“精、調、改、替、管”,統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
原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首席專家辛景樹
農用化肥施用實現“一減、一提”。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已連續多年保持負增長,2023年為5022萬噸(折純量),比2015年減少17%。2022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1.3%,比2015年提高6個百分點。有機質下降。東北黑土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30.5g/kg,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相比降低了21.2%;基礎地力偏低。化肥占肥料投入的比例高達89.4%。化肥使用量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基礎地力貢獻率保持在50%—60%,與40年前相比低了10個百分點。酸堿失調。土壤pH≤5.5的酸化面積占比高達15.9%。松嫩平原鹽堿地總面積約5600萬畝,占總面積的20%左右。耕作層變淺。耕層厚度為15—19 cm,比適宜的22 cm淺3—7 cm,比美國玉米種植帶耕層厚度淺10 cm,較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變淺近5 cm,耕作層厚度小于20cm的面積比例高達83.9%。次生鹽漬化顯現。隨著華北旱情加重,增發量大于降水量,局部地區開始返鹽,次生鹽堿化威脅加重。天津市45.84%的調查點位出現次生鹽漬化問題。酸化加劇。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西南區土壤pH≤5.5的耕地面積占比分別為27.4%、57.3%、12.3%。土壤貧瘠化。華南區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缺乏面積比例分別為12.63%、10.49%、2.35%、67.60%。水體富營養化。長江中下游、華南化肥氮畝均投入量30年分別增加了40.7%、54.0%。有效磷含量大于20mg/kg的面積比例分別為45.6%、34.3%。氮、磷的富集易通過地表徑流流失,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鹽漬化問題普遍。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區中度鹽漬化以上的耕地面積約99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2.6%;寧夏引黃灌區,中度鹽漬化以上的耕地面積約95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5.0%。青海、甘肅、內蒙古西部中度鹽漬化以上耕地面積占比分別為9.6%、12.5%、9.9%。地膜殘留問題較大。而地膜殘留量大概在每畝7 kg左右,嚴重的地區甚至達到了每畝15 kg左右。加快構建現代科學施肥技術體系、管理體系和制度體系,推進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多元協同,加強肥料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促進施肥精準化、智能化、綠色化、專業化,提高有機肥資源還田量、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化肥利用率。此外,要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氮肥施用定額體系,加強選肥施肥全過程技術指導,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開展以畜禽糞污為原料的有機肥就地就近還田應用,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 提供統測、統配、統施等專業化服務,提升施肥專業化、集約化水平。創新驅動,科技支撐。聚焦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推動集成創新,突破一批重大瓶頸問題,推動科學施肥提檔升級。科學施肥,多元替代。堅持因土施肥、按需用肥。科學施用有機肥,推廣新型肥料產品,推進綠肥種植和秸稈多樣化還田。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以糧食主產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區域為重點,綜合運用科技、經濟、行政等手段,統籌推進化肥減量化。創建模式,構建機制。加強技術熟化和集成應用,創建推廣一批科學施肥技術模式,積極發展統測統配、智能配肥、代施代管等服務,探索構建施肥定額制、臺賬制。突出“精、調、改、替、管”,統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精準施肥減量增效。夯實測土配方施肥基礎,提高配方肥、專用肥比例,減少不合理養分投入;調優結構減量增效。優化氮、磷、鉀配比,調整養分形態配合,促進高效吸收。補施中微量元素。大力推廣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改進方式減量增效。推廣種肥同播、側深施肥,配套緩控釋肥料和專用肥料,轉變施肥方式;多元替代減量增效。合理利用有機養分資源,推進多元替代化肥方式,推動有機無機結合;科學監管減量增效。健全覆蓋肥料生產、使用、監管全鏈條的制度標準體系,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氮肥施用定額,推行施肥定額制、臺賬制管理。區域定位: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因地制宜擴大大豆花生種植面積。主要措施:大力推廣配方肥和增效肥料,加強小麥水肥耦合、氮肥后移和“一噴三防”,提升玉米種肥同播作業質量;大豆、花生推廣接種根瘤菌劑,增施硼、鉬等微量元素肥料;蔬菜、果樹強化有機無機配合,推廣機械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發展果園綠肥,改善果園土壤理化性狀。區域定位:保持適度的糧食自給水平,穩定水稻、玉米面積;擴大冬油菜種植面積;加強“南菜北運”基地建設,保持甘蔗、熱帶水果等生產優勢。主要措施:試行氮肥定額制;大力推廣緩控釋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提高配方施肥、機械施肥技術到位率;注重利用鈣鎂磷肥、石灰、白云石粉、含硅堿性肥料等改良酸化土壤;設施農業、果園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區域定位:穩定水稻、小麥、玉米面積,發展再生稻,建設甘蔗、高山高原蔬菜基地、發展長江上中游柑橘和西南冷涼蘋果優勢產區。主要措施:糧食作物大力推廣配方肥、專用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施技術到位率;蔬菜、果樹注重有機無機配合,合理施用有機肥料,注重應用新型肥料,補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注重利用鈣鎂磷肥、石灰、含硅堿性肥料等改良酸化土壤。區域定位:鞏固糧油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發展高品質棉花種植;擴大花生、油菜種植面積,穩定甜菜生產;穩步發展葡萄、西甜瓜、梨等特色水果。主要措施:大力推廣緩控釋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化技術到位率;增施有機肥,改良鹽堿地和沙化土壤;在雨養旱作區推廣緩控釋肥料和配方肥,擴大機械施肥面積;在灌溉區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青島海大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農科學院院長張超一
青島海大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農科學院院長張超一針對海大核“芯”SE創新技術體系現場為大家講解了生物增效技術在增效肥料上的創新應用與發展趨勢。在他看來,農業綠色高效發展面臨的挑戰主要有面源污染、碳中和、土壤微生態、土壤障礙、養分吸收利用、科學合理用肥、逆境脅迫、作物品質提升等問題。通過在肥料顆粒外包覆一層膜從而控制肥料中養分的釋放速度,代表性產品是硫包衣型以及樹脂包衣。通過在肥料中添加生物基增效成分,例如海藻酸、氨基酸、甲殼素等,達到肥料增效、調理土壤、刺激作物等功能效果。通過抑制土壤中脲酶/硝化細菌的活性,提高氮肥吸收利用效率;脲甲醛類緩釋肥料;通過將氮素以化學鍵的形式與脲甲醛結合,從源頭上控制氮的釋放速度。張超一表示,生物增效技術具有綠色、降本、增效、提質的效果,分為增效成分開發技術;增效成分添加技術;增效肥料應用技術等。
他說,這些年增效肥料市場份額擴大,增效肥料市場發展趨勢良好。但是也存在琳瑯滿目、多而不強、標準不統一、遇到可持續發展障礙等問題。張超一說,海大生物擁有科技與創新是驅動行業發展的核芯動力,安全可靠的生物資源、成熟穩定的生物技術、科學產業化轉化設備、長期持續的創新能力。其中,雙海藻酶酵耦合提取技術、細胞生物合成技術、新生物基化合物創制技術屬頂級水平。具體表現為,雙海藻酶酵耦合提取技術讓海藻活性成分提取率提高了60%-70%,活性更高,海藻活性成分提取和保留技術國際領先水平;海藻多糖SEAD-30技術則具有高含量、高活性、強螯合、強穩定的優秀基因。細胞生物合成技術則利用基因工程技術,通過代謝調控、通路改造等路徑,匹配智能制造工藝設備,顯著提高目標發酵產物表達量;6倍APAA可以顯著提高作物體內抗逆性內源激素的表達,促進可溶性糖等物質的積累,維持滲透平衡;高活性刺激根系空間結構,活化磷素協同增效。新生物基化合物創制技術是通過生物修飾靶向引入新的功能活性基團,增強功能性。對原有基團進行修飾,生物活性提高30%。且有增強光合、促進積累、高產高質的作用;GALA可以有效提高作物葉綠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水平。在張超一看來,增效成分不再是萬金油,回歸產品功能效果,農藥企業向肥料融合,生測推廣技術愈發重要。“資源整合,跨學科融合,技術集成化,合成生物學,生物發酵的背景下,增效成分由小而亂向資源技術密集型、規模化企業傾斜,增效品牌強化已成為發展趨勢。”張超一說。大會現場,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張互助秘書長做“增效新質力量亮彩榜單”發布。誠如張秘書長所言,名優增效企業亮彩榜,正是在數以千計的農資企業中挖掘出那些另辟蹊徑、不斷創新、高效增長、脫穎而出的先進典范,他們為肥料增效行業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和發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