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特色种植大会】张华荣: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常務副會長、農業農村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原主任張華榮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關于“三農”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關于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思想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
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法律框架形成,目前有《環境保護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農田水利條例》《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農藥管理條例》《黑土地保護法》等。
2023年新修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首次將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納入其中,在“總則”中增加“國家引導、推廣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鼓勵和支持生產綠色優質農產品”。
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一系列有關農業綠色發展的規范性政策文件,基本涵蓋了資源保護利用、面源污染治理、生態恢復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等各個方面。
2017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這是指導我國農業綠色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21年8月,農業農村部等8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部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對十四五農業綠色發展工作作出系統部署和具體安排。
2017年農業部等八部委聯合下發文件,啟動了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實驗示范區建設,同時作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
至今已開展了四批創建試點,共有浙江、海南等210個省市縣列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單位。
2020年底,寧夏成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單位。
經過多年努力,全國形成一批適宜不同類型特點的農業綠色發展模式,為全面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樣板。
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大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涌現一大批先進典型。
浙江省:2017年首批獲得了農業綠色發展“國字號”示范試點,經過多年探索,已基本形成農業綠色發展一攬子制度政策和經驗做法。
黑龍江、青海、江西、云南、寧夏等省區高舉綠色發展大旗,因地制宜,發揮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主導產業優勢,全域推行農業綠色生產,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推動鄉村特色產業發展。
農業綠色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農業資源過高的利用強度得到緩解
農業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成效顯著
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多年下降,三大糧食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超過41%。
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逐年提高,綜合利用率達78%。
秸稈利用量6億多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8%。
農膜處置率穩定在80%以上。
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升
農業綠色發展總體目標
在《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文件中,明確了“三不、兩零、 一全”的總體目標。指的是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秸稈、畜禽糞污、農膜等農業廢棄物全利用。
同時,從資源利用、產地環境、生態系統、綠色供給等方面,提出到2020年具體目標和到2030年遠景目標。
農業綠色發展核心目標
安全最大化,風險最小化。其含義包括三方面:在保障農產品數量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產品質量安全;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安全的前提下,追求資源環境安全;在努力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追求生態宜居,建設和美鄉村。
產品質量安全是中心,資源環境安全是紅線,和美鄉村建設是標志。
農業綠色發展主要任務
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高效、產地環境更加清潔、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產地環境更加清潔。
農業綠色發展實現路徑
農業產業——綠色轉型(低轉高,調優調高調精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區域結構和經營結構;一轉三,從一產到三產融合發展打造全產業鏈;內轉外,發展外向型產業),
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變(倡導減量化生產,創新組織方式, 創新經營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農產品——綠色轉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以提質為導向,以樹品牌為重點),
制度和政策保障——綠色轉軌(加快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建設與政策創設,建立健全綠色標準體系,構建產業綠色發展工作體系)。
大力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
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成為推進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支撐、綠色優質農產品市場供給的重要代表、知名的農產品公共品牌。
目前全國綠色有機地標獲證單位總數3.5萬多家、產品總數7萬多個。
綠色有機生產基地面積超過1.7億畝,約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0%。產品總量超過2億噸,產量占食用農產品總量11%左右。
寧夏全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現有綠色食品企業196家,產品460個,有機農產品16家,產品47個,農產品地理標志60個。創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有機農產品基地16個,總面積139萬畝。
提高產品質量
綠色有機地標是農產品產地標志和質量標志。
實施“從田頭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有效化解和消除質量安全風險隱患,保證產品獨特品質和質量。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增加“舌尖上的美味”。
提升品牌影響
綠色食品標志商標我國第一例證明商標,知名農產品公共品牌。通過認證登記,生產主體可以獲得“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品牌疊加效應,提高品牌含金量,分享綠色有機地標品牌的收益和紅利。讓產品有身份也有身價。
保護生態環境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
強調投入品使用減量化、生產操作標準化、過程管理精細化、生產模式生態化。 據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研究表明,綠色食品生產模式與常規農業生產方式相比,化學氮肥施用量減少39%,化學農藥施用強度降低60%,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17%。
提振消費信心
認證登記目的:傳遞信任、服務發展。增加企業知名度和產品信譽度,增強消費者的消費信心。綠色食品國內年銷售額5300億元,出口額36億美元。
積極推動特色種植業綠色發展
我國特色種植業快速發展,各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工作優勢,挖掘產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取得了突出成效。
創建一大批特色產業優勢區,建設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308個。
創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7個,累計培育認定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574個。
積極推動特色種植業綠色發展的路徑:
一要“護”綠: 守護綠色底色
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二要“增“綠: 增加綠色成色
加快建立綠色標準體系,加大綠色標準推廣運用。 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起點的綠色生產示范基地。擴大綠色優質產品認證總量。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 增加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
三要“唱”綠: 突出綠色特色
加大培訓宣傳力度,大力培育知名品牌,講好品牌故事。
四要“推”綠: 提高綠色金色
積極搭建線上綠色優質產品銷售平臺。 堅持市場需求導向,改變產業同質化現象。增強產品差異化、個性化、特色化,讓產品賣得多、賣得貴。積極挖掘產業多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