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花生大会】 张新友:我国花生产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河南省農科院院長 張新友
花生的營養與經濟價值
花生是產油效率最高的油料作物,單位面積產油量是油菜的2倍、大豆的4倍。花生油也是大眾喜愛優質食用油,香味濃郁;作為我國高效經濟作物,花生種植收益較高,并且具有抗旱耐瘠薄,能夠培肥地力和利用邊際性土地的作用。花生也可以作為重要食品工業原料,發展花生種植有利于產業鏈延伸。
我國花生產業發展現狀
中國是世界第一花生生產大國,目前種植面積占世界總種植面積的15.37%,總產占世界的33.87%,單產是世界平均產量的2.2倍。
分布廣泛,主產區突出。花生主產區以河南、山東、廣東為三大主產區,三省份種植面積共計占比我國種植總面積47.9%,產量共計占比我國總產量55.2%。
近年生產穩步發展,區域間不平衡。
油用為主的格局沒有改變。我國花生目前依然以油用為主,占比52%,食用占比39%。
出口基本穩定、進口量明顯上升(自給率>95%)。
花生科學研究重大進展
1. 育種創新取得重大進展:
收集并評價一大批種質資源,建立了完善的品質測定技術、主要病害(銹病、青枯病、網斑病、葉斑病、根節線蟲病、白絹病等)鑒定技術、(干旱、耐澇、冷害、低磷)非生物脅迫鑒定技術、花生遠緣雜交育種技術體系(胚拯救技術、分子細胞學雜種鑒定技術、倍性和育性恢復技術)、基因組研究與分子育種取得明顯進展、高效花生基因編輯技術體系(高油酸種質創制、抗除草劑種質創制),從而選育了一大批優良品種,品種審(認、鑒)定、登記數量不斷上升,一批重要性狀也得到顯著改良,例如早熟性、含油量、油酸含量等。
2. 研發推廣了一批重要栽培技術與模式:
花生地膜覆蓋技術:優點在于增溫調溫、保墑提墑、控水防澇、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活化土壤微生物、提高光合速率、提高花生產量(增產13.1%以上,單產最高達750公斤/畝)、改善花生品質(增加花生油分、蛋白質和氨基酸含量,提高油亞比)。
單粒精播技術:優點在于利于矮化壯苗、塑造高產株型,改善根系形態分布增強了根系吸收能力、提高植株生理生化性能、節省種子20%以上。
麥后直播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創造了豫南麥后直播夏花生畝產605.5公斤的高產紀錄。
玉米機械化帶狀種植秸稈裹包混貯利用技術。
寬行叢式甘蔗-花生復合栽培技術:新植蔗花生產量146.77公斤,宿根蔗花生產量>80公斤,1畝間作田相當于1.5畝甘蔗田的收入,若廣西50%的蔗田采用該技術有望增加花生面積200萬畝左右。
花生主要土傳病害防治技術:從品種、脫殼、拌種、栽培、施藥、保持干燥等方面防治。
地下害蟲綠色綜合防控技術:高效低毒新型種衣劑+物理防控+生態調控綜合防效為61.77%~88%,增產效果為8.43-16.16%。
黃曲霉阻控與綠色增產技術:在花生苗期、全生育期或者收獲期從結瘤固氮方面進行防控。
3. 機械化程度穩步提高: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
4. 精深加工工藝與裝備持續提升:低溫壓榨花生油、高品質花生醬與半脫脂花生等。
花生主產區發展定位與關鍵技術需求
產區發展定位:
華南產區、云貴高原產區---優質鮮食花生區,川渝地區---優質食用花生區,長江流域花生區 & 黃淮海花生區---油、食兼用花生區,東北花生產區---優質食用花生區
關鍵技術需求:
選育突破性品種(突出豐產性---培育高產、超高產品種、強化專用性---“高油酸 +”品種):高油酸油用型品種,含油量高于55%,且性狀穩定,高油酸食用型品種,蛋白質含量高、含油量較低、風味好,花生醬、飲料、芽菜等加工專用型品種,白藜蘆醇、VE等功能成分含量高保健型品種,高糖、特殊果形、粒形、品相好等鮮食品種。
研發集成高產高質高效栽培技術---大面積提升單產:高效種植模式(尤其是新產區、農牧交錯區、復合種植模式),連作障礙消減技術(重點解決土壤酸化),水、肥精準調控技術,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技術。
持續改進農機農藝融合技術與裝備:高效、低損收獲技術與裝備,種、收機械一體化、智能化,低損傷種用脫殼技術與裝備,高效低成本產地干燥技術與裝備。
研發精深加工產品與裝備:精深加工技術研究,蛋白高值化利用,功能產品開發,副產物綜合利用.
花生防災減災
花生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
干旱、漬澇、高溫脅迫、強輻射(灼傷葉片,影響光合作用)、低溫冷害:東、西北地區播期與后期尤甚、風蝕:新疆、東北農牧交錯區的苗期。
氣象災害對花生生產的影響:
降低產量、降低品質、加重病蟲害(蚜蟲、紅蜘蛛、根莖腐病、白絹病、果腐病、網斑病)、
質量安全風險(黃曲霉毒素污染)、影響農民種植意愿
花生防災減災總的原則:氣象預報精準,農藝響應氣象
花生防災減災主要農藝措施:
抗性品種選育與推廣:抗旱性、耐澇性、抗病性、新鮮種子休眠性)。
科學布局種植模式與品種(主產區做好春夏播搭配、同一種模式下早、晚熟品種搭配)。
科學調整播期,躲避自然災害(干旱、濕澇、低溫)(春播花生躲避芽苗期低溫,防止低溫對花生出苗影響,黃淮區域夏花生通過拉長播期方式防止收獲期過于集中)。
改變種植方式(起壟種植)減少災害影響:改平播為起壟種植,改窄幅低壟為寬幅高壟種植能更好的防御澇災,改先播種后起壟為先起壟后播種,保證苗齊苗壯。
關注天氣預報、預警,做到旱澆澇排。
及時防治病蟲害:不僅減少直接損失,而且可以調節收獲,有利于規避風險。
關注天氣變化,科學確定收獲期,及時干燥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