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肥行业的现状调研及前景分析

作者:《世界农药》,2025年4月,第47卷 内容团队 2025/4/25 10:16:27
编者按,药肥是将农药与肥料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加工融合在一起,形成既能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又能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大中微量元素的综合性药肥颗粒混剂。药肥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达到减量增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农业现代化及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研制推广绿色环保、功能高效的新型药肥具有重要意义。但药肥市场存在产品标签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标准和监管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等

編者按,藥肥是將農藥與肥料通過物理和化學的方法,加工融合在一起,形成既能防治作物病蟲草害,又能為作物生長提供必要大中微量元素的綜合性藥肥顆粒混劑。藥肥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少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達到減量增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隨著農業現代化及可持續農業的發展,研制推廣綠色環保、功能高效的新型藥肥具有重要意義。藥肥市場存在產品標簽混亂、質量參差不齊,產品標準和監管制度不完善,甚至缺失等問題,不利于保障農業生產。針對藥肥市場存在問題,為指導藥肥產業有序健康發展,2024年安徽中農縱橫農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設立“藥肥市場現狀和政策調研”課題,全面調研我國藥肥行業的現狀,指出存在問題,提出行業發展建議,分析市場前景。


1
中國藥肥行業現狀調研


1.1 調研方法與目的


本次藥肥調研方法多樣,主要包括?問卷、電話訪談、山東省內代表性企業實地座談、山東省外典型企業邀約座談。通過問卷調查,收集藥肥產品性能、市場供需情況、企業運營狀況等方面的信息和數據。通過山東省內代表性企業實地座談,了解藥肥產品研發、生產流通、市場銷售、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情況;通過山東省外典型企業的座談調研?,了解不同地域藥肥市場特點以及不同規模、不同類型藥肥企業經營的經驗和發展成果。


1.2 調研實施


202457月,成立調研組,籌劃調查思路、設計調查問卷,開展問卷調查。

202489月,開展實地調查、座談交流與會議交流調研。202481518日,開展實地調查、座談交流調研,調查企業包括山東金秋園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島中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及濟南約克農化有限公司。2024821—23日,召開會議交流調研,會議為中國農藥工業協會舉辦的第七屆農藥顆粒劑科學發展大會暨藥肥專業委員會年會,與報告專家及行業人士交流藥肥相關信息,并在大會期間舉行了2場企業座談會,座談企業包括廣東中迅農科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年年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024915—17日,開展電話訪談調研。與藥肥市場領先企業進行了2次主題性電話訪談調研。


1.3 中國藥肥行業的現狀

1.3.1 產品屬性、應用領域及潛在訴求

經調研及反饋,我國藥肥的屬性是將農藥(殺蟲劑、除草劑及殺菌劑等、未來將可能增加植物生長調節劑和其他類生物農藥等)與肥料(氮、磷、鉀、中微量元素和有機肥及生物添加劑等)通過物理、化學的方法,應用高塔、擠壓法、摻混法等工藝加工融合在一起,形成外觀為圓形或不規則顆粒(類似復合肥或尿素的形狀)、具有防治作物病蟲草害的同時,并為作物生長提供必要的大、中微量元素以及營養組分等。

藥肥技術的優勢在于將施藥和施肥2個步驟合一,減少了農藥噴施的環節,操作更加簡便;再者,農藥均勻分布在填料(肥料)中,避免了農民操作中接觸高濃度農藥,降低了接觸農藥產品造成危險的概率,并且藥肥一體化技術可以使農藥達到一定的緩釋效果,藥效時間更長,減少了農民接觸農藥的機會,降低農藥施用過程中對人體(有益生物)的傷害;加之,將藥肥產品的生產、運輸、銷售及應用等環節合二為一,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節省了勞動力,減少了用工時間,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我國藥肥劑型有顆粒劑、藥肥水劑、粉劑和膠囊等多種形態和劑型等,但主流的劑型為顆粒劑,藥肥的外延概念為藥肥一體化技術。據ICAMA的統計,截至202411月,我國藥肥登記作物共計16個,其中,累計登記藥肥產品數量前4位的作物分別是水稻、甘蔗、花生和小麥,占已登記藥肥總量的70%左右,可見,當前我國藥肥作物市場比較集中。


我國藥肥應用的作物主要為經濟作物、大田作物或類大田作物。大田作物主要包括小麥、玉米、水稻、花生和甘蔗等,還包括蔥、姜、蒜和塊莖類等經濟作物。此外,特()肥主要應用在果樹(柑橘、芒果、荔枝、蘋果、桃、獼猴桃等)、蔬菜(葉菜類、茄果類、瓜果類、蔥姜蒜等)、煙草、馬鈴薯、草莓等經濟作物。不同作物,因功效和成本的不同,藥肥市占率也有差異(1)


1 我國大藥肥應用的作物、市占率及預測(%)


圖片


數據來源:中農縱橫調研匯總


我國藥肥區域市場較為廣泛。目前,我國藥肥市場應用的省份達14個之多,其中,華南地區的廣東和廣西等,中原地區的河南和河北等,西南地區的四川、云南等,華中地區的湖北和湖南等,華東地區的江蘇、安徽等,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見圖1)


圖片


1 我國藥肥市場分布情況(2024)(數據來源:中農縱橫調研匯總)


參考國際藥肥產品的主要功能,需要有預防農作物病蟲害、作物營養或作物生長調節中的2種及以上。未來市場主體及農戶將對藥肥產品賦予更多的功能和訴求:如藥肥結合互作增效增產,平衡施肥營養齊全;廣譜高效(農藥的功效)、前控后促、增強抗逆性;操作簡便、使用安全、省工節本,增產增收;以肥代()料,安全環保,儲運方便,低碳節能和多方受益等。


1.3.2發展歷程


目前,國外的藥肥一體化技術已發展成為肥料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多是以化肥為載體進行施藥而國內的藥肥一體化技術發展相對不足。國外對藥肥的研究開始較早,而中國對藥肥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除草藥肥的研究為


迄今,我國藥肥行業已歷經40多年,發展過程基本與農藥顆粒劑相生相伴,發展歷程大致分為5個階段。


我國科研人員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探索藥肥,如浙江和寧夏采用包衣法將除草劑包裹在尿素顆粒外表研制而成的除草尿素,在生產上作追肥施用,雖已形成產品,但因肥料和除草劑的過分單一,營養不全面,殺草譜較窄,綜合應用效果不理想,未能推廣應用,可將1980-200年年劃為藥肥市場的起始階段,主要是理論提出的時期,市場發展十分緩慢,市場也對省時省工產品并無迫切需求,藥肥的優勢無法體現,產品施用綜合效果不理想,推廣面積小,市場對藥肥的認可低。第二階段是2000—2011年,為藥肥探索階段,出現了除草藥肥和殺蟲藥肥等產品。第三為起步階段,時間約在2012—2016年,更多農藥(有效成分)的藥肥產品上市,新品類殺菌藥肥產品開始出現。


2017—2018年為證件儲備階段,表現為市場主體集中儲備藥肥證件,藥肥產品登記和上市也迎來小高峰(2),出現證件集中登記的現象與市場發展以及需求相關性較大,此階段主要是大量殺蟲藥肥的出現,且以新煙堿類和酰胺類農藥產品為主,替代和迭代傳統的高毒有機磷類殺蟲顆粒產品,產品向低毒、高效、綠色環保等方向邁進。

圖片


2 2009—2024年我國藥肥登記的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ICAMA中農縱橫匯總)



2018—至今為現階段,是藥肥快速發展時期,隨著新作用機理,新成分產品綜合研究和應用增多,疊加殺菌藥肥證件儲備及上市產品迎來高峰,市場迎來快速發展。


1.3.3 藥肥市場


結合中國農藥工業協會的資料及此次調研的匯總,截至202410月,我國藥肥行業總產能為341.4t左右(數據為不完全統計,2019年為180t)(見表2),總產量約為300t,藥肥產能利用率為87.87%,其中,企業對外委托加工能力為119.55t,占總產能的比例為37.2%


目前,藥肥市場需求在300t左右,供應略有過剩。隨著一批規模化產能(濟南天雨百禾、廣東中迅農科等)的釋放,預計2025年藥肥產能將達到500t,屆時,我國藥肥產能無序擴張與需求自然增長間的矛盾已經存在,市場主體應做好市場需求的研究,警惕供需嚴重過剩的風險。


2 我國藥肥顆粒劑供應能力及工藝情況(統計的時間截至2024年10月)


圖片



據調研反饋,藥肥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政策不夠完善,管理也不規范、嚴格,尤其大藥肥市場(以復合肥為載體的大包裝規格,每袋()重量40kg,下同)生長有些野蠻,使得更多的農藥、肥料企業進軍該領域。


目前,我國大藥肥市場領先的企業基本是以農藥證件資源為依托,逐漸發展壯大。當前,我國大藥肥市場主體包括廣東中迅、廣西田園、諾普信,廣西多得樂、金絲鳥、廣西匯豐、河南遠見、六夫丁、四川年年豐、陜西麗碧康、廣東真格、好年景及地衛士等企業(品牌)


目前一些不規范、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在魚目混珠的市場環境下,短期或許還能分一杯羹,但隨著國家對農藥注冊登記、標簽標注等方面的管理趨嚴,市場必定會越來越規范,不正規的、沒有品牌或者規模很小的企業,退出市場亦是大勢所趨。


1.3.4 主要政策


當前,我國藥肥行業的標準《顆粒狀藥肥技術規范》(NY/T 35892020)僅對載體技術進行了約定,但沒有形成市場查罰的依據,團體標準《藥肥產品標簽標識規范》并未得到大部分監管部門的認可和采納。


目前,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新版《農藥管理條例》和《NT/Y35892020顆粒狀藥肥技術規范》以及2023年農業農村部農藥管理司發布的公告《關于征求農藥顆粒劑產品管理措施意見的函》(3),但針對藥肥產品質量的標準、評價方法標準和應用標準等還未制定,市場主體未能在同一標準上經營,存在劣幣逐良幣的現象,也給假冒偽劣產品可乘之機。


3 我國農藥顆粒劑產品適用范圍指導目錄(2023)


圖片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農藥管理)



2
中國藥肥行業存在的問題與前景分析


2.1 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多方面的調研和信息反饋,歸納出藥肥產業鏈存在的主要問題,現匯總如下:


(1)生產方面主要為當前我國藥肥產能無序擴張與需求自然增長間的矛盾已經存在,需要謹防產能嚴重過剩的風險;藥肥工藝技術還較為粗放,科學合理的藥肥生產配方較少,生產加工及應用過程中未能解決有效成分的分解,企業對藥肥研發的投入、產品升級(包膜工藝、精準釋放和降解規律)跟不上農業生產需求及要求;藥肥產品的肥料偷減含量、無證件等非法生產等;藥肥出廠包裝上農藥方面的信息標識比較合規,但是肥料(成分和含量不足)標簽信息不完整或沒有。


(2)市場流通端:主要為大藥肥流通以復合肥的渠道為主,渠道對產品有關農藥的認知、市場教育和滲透率還不夠,同時藥肥產品流經農藥渠道,主體對肥料認知也存在缺陷;藥肥存在運輸半徑(300~500
km左右)的壁壘,對遠距離滲透市場存在較大障礙;對產品流通監管不明確、標簽混亂等問題,加劇藥肥流通環節的不公平競爭;違規經營屢見不鮮,流通市場上的產品數量多于實際登記的數量;市場上的藥肥產品規格和標識方式眾多,在含量標識、科學使用指導、安全提示上不夠清晰,給消費者選擇造成困難,更有甚者刻意隱瞞含量,模糊風險,給使用者帶來隱患,最終將會影響作物產量。


(3)藥肥終端:主要為終端用戶對藥肥認識不清晰,對藥肥的期望值過高,甚至認為藥肥能解決作物全生長周期的所有問題,即藥肥產品能解決所有的病、蟲、草害和滿足作物的營養;實際應用來看,藥肥的“效果一般”和“容易出現藥害”是有些種植戶不愿意再次購買藥肥的主要原因;藥肥產品不是萬能的,但有些市場主體在藥肥上夸大效果,回避市場的問題和痛點,如渠道在宣傳水稻藥肥時,只注重增產但忽略了對稻田魚蝦傷害的風險;藥肥在大田上對一些病蟲害等痛點優勢不明顯,但一些不良商家明知這些問題,仍舊宣傳藥肥什么都能治,對什么都管用,嚴重誤導農戶,久而久之在農戶與經銷商群體中,藥肥產品勢必存有質疑。


(4)應用端:主要為藥肥利用率低的問題較為普遍;藥肥的營養需求與防治病蟲草害不能協同的問題時有發生;存在對作物的安全性隱患、使用效果差和產品性價比不高的現象;市場未能提供科學的配套使用技術,藥害、肥害時有發生,種植戶缺少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藥肥的認知程度不高,存在過量或盲目使用藥肥的情況,無法發揮藥肥的優越性,還造成資源的浪費。


除了上述問題外,有農藥、化肥雙資質規模企業對外委托業務的風險很大,一旦產品出現質量問題,溯源責任主體一般不會主動承擔;此外,藥肥的質量保障和賠償機制也不完善,一旦出現問題(藥害、肥料不足或致作物減產和藥肥產品變質等等),廠家、經銷商和農戶互相推諉;還有,藥肥生產的2大主體(農藥、肥料)也存在各自掣肘,一方面農藥加工企業普遍生產規模小,藥肥生產發展的空間受限,另一方面肥料企業對農藥證件、渠道、加工技術及法規等要求明顯掌握不足。


總之,以上問題的存在,將不同程度約束、影響藥肥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2.2 前景預測


種植戶施用藥肥,既能減少農藥和化肥施用量,提高藥效和肥效,又可以節省勞力,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藥肥對有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可持續農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6],近幾年,我國藥肥行業發展飛速,2024年相比2021年,我國藥肥銷售額、使用量增速分別為100%66.67%,近3(2024—2021)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5.99%44.22%(見表4)


4 2019—2024年我國藥肥行業的規模變化增長情況及預測


圖片


注:NA用于表示某些數據沒有收集到或無法獲取(下同)(數據來源:中農縱橫調研匯總)


ARN(Agrochemical)的統計,我國土傳和地下病蟲害及水田除草等市場容量約為100億元。據調研反饋,藥肥終端市場農藥費用平均占比約為15%(主要登記、農藥原料、加工及推廣等費用)。假如藥肥占據全部市場,成本按照15%占比計算,可推算藥肥市場潛力容量約為666.66億元。


依據經驗,應用計算機模擬,建立銷售額和年份間隔(數量)的定量模型(過程略)y=74x-80(R2=0.8748)y代表市場規模(億元)x代表年份間隔的數量(每一間隔為3個自然年)。依據模型推算(見圖3),以潛力市場容量666.66億元計,對應的用量為2,222t,理論預計在2043年左右,可實現這一目標。


圖片

3  2019、2024年藥肥市場規模及2027年預測(數據來源:中農縱橫)



3
建議和展望


經過多種方式的調研以及資料匯總,對我國藥肥產業的現狀、市場特點、發展趨勢及出現的主要問題逐一分析,做出一系列建議和行業展望以供參考。


3.1 建議


(1) 市場主體應嚴把產品質量關,慎重總量開發,并加強對藥肥產品的科學性、合理性及農業生產實際需求的審查,設計合理的最高推薦劑量和以需求為總量的產能規劃,謹防走產能嚴重過剩的老路。同時,市場在開發藥肥產品時,應確保產品質量穩定,活性成分能夠精準釋放,且肥料含量要達標,在環境容量和產品使用效果上做好平衡。


(2)?政策制定應進一步完善登記和標簽標示要求,應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限定藥肥混劑登記的農藥種類和使用范圍,?防止出現藥肥混劑過多、過濫等不良傾向。同時,應加強對藥肥產品的監管力度,提高違法成本,確保市場秩序的穩定和合規經營,對于使用風險小、農業生產和農民確實需要的產品,方可允許登記、生產和使用。此外,鼓勵產品向顆粒劑、水劑和粉劑等多方向發展,以契合不同農業生產場景和痛點需求。


(3)?研究機構應加強藥肥工藝及需求的開發,建立藥肥應用標準和細則,致力于藥肥工藝的研發和創新,提高藥肥產品的功能性和環境適應性。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實現產品的精準性和長效性,提高藥肥產品的緩控釋放能力,確保作物在整個生長周期內都能獲得充足的營養和作物保護。此外,重點開展研究藥肥產品施用后其農藥在土壤中的動力學規律、開展實際農藥殘留監測以及調查藥肥顆粒劑施用后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影響等方面的工作?


綜上所述,通過市場主體、政策制定及研究機構的共同努力,推動藥肥產業的健康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作物產量,同時保障環境和生態安全。


3.2 展望


藥肥能踐行以預防為主的植保理念,可實現省時省工的社會價值,是響應化肥、農藥國家雙減政策的場景化應用,契合國家綠色發展理念。


將肥料和農藥合二為一,在農藥、化肥供給過剩的背景下,藥肥的概念和功能具有較強的市場洗牌效應,促進了市場快速發展(4年,我國藥肥市場的銷售額和用量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5.99%44.22%)。現階段,藥肥市場供需兩旺,藥肥市場潛力容量較大,也成為農資行業新的增長點,理論上潛力市場達666.66億元,前景用量可達2222t左右


當前藥肥市場雖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因藥肥產品國家雙標的缺失,農藥、化肥管理單位還不協同,產品技術不成熟,如若不改觀,良好的發展勢頭勢必難以為繼。只有通過政策的引導和規范,才能確保藥肥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為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相信在政策管理及市場競爭的共同作用下,市場主體的競爭力將會明顯提升,藥肥市場更將趨于規模化、合規化、集中化。


總之,藥肥產品要兼顧高效性、合規性和安全性,市場主體應闡明藥肥的潛在風險,解決政府之關切問題。農藥的防治措施和肥料的應用決策,應全盤考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作物保護提倡多戰術戰略,強調各種戰術的有機協調,尤其強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調控因素,盡量少用化學農藥,強調對有害生物的數量進行調控,不盲目追求根絕,同時產品能滿足作物生長周期的營養,不缺肥,不脫肥,在藥肥應用場景上,能保障作物的穩產、豐產。

作者:邢冰寒,于志波遲歸兵楊益軍 吳江,趙小枚


來源:《世界農藥》,2025年4月,第47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