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带您攻略18个西洋苹果品种性状及特点
西洋蘋果是由基督教美國北長老會傳教士 倪維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1829—1893)于1871年引入山東煙臺,開啟了西洋蘋果在我國本土化栽培的篇章。此后倪維思分多批次引種,在煙臺毓璜頂辟建廣興果園,最終推廣成功。
1940年暑期,當時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教授唐荃生和吳瑞芝實地考察山東煙臺、青島、威海衛等地果業狀況,在著有的《山東煙臺、青島、威海衛果樹園藝調查報告》中對倪維思在煙臺引種西洋蘋果進行了系統描述,記載了其所引16個西洋蘋果品種名稱,為大家提供了珍貴資料,我國絕大多數農史學者也以該報告記載品種為準進行研究。除唐荃生記載的品種外,1915年日本谷川利善《滿洲之果樹》記載Wealthy(花嫁,秋花皮)、Ortley(鶴之卵)也為倪維思1871年引入煙臺。
這些最早登陸我國的西洋蘋果品種是我國蘋果產業的活化石,筆者依據報告記載的蘋果品種并查閱后人蘋果品種描述和種質資源系譜研究成果,依據蘋果種質資源的描述標準對18個品種的性狀進行系統整理,力求準確,為我國蘋果品種演化、種質資源保護研究提供參考。
品種性狀
1、Early Harvest
別名伏蘋果(青島、煙臺)、六月鮮(遼寧熊岳)、早黃。為黃魁族系,美國品種,19世紀前已有栽培,1806年美國文獻中出現記載。樹姿開張,新梢茸毛多,1年生枝節間較短。萌芽力稍強,發枝力中等。花期早,盛花淺粉紅色至白色,葉片長7.8~9.9 cm。果實扁圓或圓形,縱經6~6.3 cm,橫徑7.5~8.1 cm,單果重155~190 g。果面黃,光滑,陽面具橙色,斑點多而小。果心小,中位,心室卵圓形,閉合。果肉白色,肉質松軟,淡甜汁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早熟,山東地區7月下旬成熟。采前落果重,干旱遇雨易裂果。室溫下貯藏期少于1個月。
Early Harvest
2、Sweet Bongh
別名荷花鮮,甘枝。系美國原產,為栽培最久的品種之一。樹勢強健。枝條密,短而直,粗細中等,節間短,頂芽豐大。果實中大,呈短圓錐形,底寬而平。果皮厚而韌,色黃白,時有微暈,果點細而密。果肉白色,致密柔軟,味甘美而多漿液,富香氣。果實8月成熟,為早熟優良品種。不耐貯運,適于都市附近或家庭果園栽培。
3、Gravenstein
別名花貍虎(青島),生娘(遼寧熊岳),伏花皮(煙臺、威海)。紅魁族系,西歐古老品種,三倍體。1700年前已有記載栽培,起源無定論,有意大利、德國之說,1822年英國已栽培,1826年隨歐洲移民被帶到美國東海岸。樹姿開張,樹冠較稀疏,干徑較一般品種粗,皮孔小而稀。耐寒與耐旱性強,抗腐爛病。果實圓或扁圓,縱徑6.4~7.3 cm,橫徑7.3~8.5 cm,平均單果重140 g,底色綠黃,陽面暗紅色,寬條紋狀,斑點綠色、小。果肉淡黃白色,肉質松脆,汁多,甜酸適度,有芳香。在山東地區,果實7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熟,采前落果重。成熟時果肉易變沙瓤或開裂。果心較小,扁圓形,中位,心室全開。品質上等,室溫貯藏期半月有余。
Gravenstein
Belleflower
4、Westfield Seek-nofurther
別名中秋金星(煙臺),山東地區9月中下旬成熟。果實中大,圓形。果面底色淡黃,有紅或暗紅條紋。果點密,黃色故有秋金星之名。果肉黃白色,致密,甜酸適度,有佳香,品質上,耐貯藏。
5、Belleflower
別名黃鐘花(煙臺、威海),鳳凰卵。中熟黃色品種,金冠族系,于美國新澤西州偶然發現的實生樹,據1817年報道時其母樹已是老齡巨木。幼樹樹姿半開張,結果期樹枝條下垂,樹形亂,不豐產,落果及大小年結果現象嚴重。抗寒力強,易感腐爛病和炭疽病。果實卵圓形,果肩高低不平,多向一側傾斜,縱徑7.9~8.8 cm,橫徑8.4~9.2 cm,單果重240~320 g。在山東地區,果實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果皮檸檬黃,陽面有淡紅色暈,厚而硬,斑點多,外觀美麗。果肉黃白色,肉質松脆,酸甜,含總糖13.2%,可滴定酸0.482%。貯藏期5個月,貯藏期間香氣漸濃。
Belleflower樹體
Wealthy樹體
6、Newtown Pippin
別名黃牛敦,綠翠玉。為晚熟品種,翠玉品種群。1759年來源于美國紐約州長島Newtown偶然實生樹。依據果皮顏色有黃牛敦(Yellow Newtown)和綠翠玉(Green Newtown)之分。有人認為黃牛敦可能是綠翠玉的芽變,美國統稱為翠玉(Newtown Pippin),二者除色澤外在樹體和果實形狀等方面難以區分。山東地區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果實成熟。成熟時黃牛敦果面鮮黃,綠翠玉果面綠色。樹姿開張,樹皮粗糙,枝條較細長,有下垂傾向。對肥水要求較高,耐寒力較弱,枝干易感腐爛病,抗蟲力較強。果實稍扁圓,縱徑5.6~6.6 cm,橫徑7.2~8.1 cm。單果重160 g,陽面淡紅或褐色暈。果肉黃白色,肉質較緊脆,酸甜適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有香氣。果點銹色稍凸起,果面略感粗糙。品質上。果心小,心室卵圓形,半開。地窖內可貯藏6個月。
Newtown Pippin
7、Roxbury Russet
別名黃搓皮(煙臺),蝦夷衣(日本)。中晚熟品種,桔蘋族系。據說1849年發現于美國馬薩諸塞州洛克斯堡(Roxbury)的偶然實生樹,1852年美國學會名錄上記載有此品種。樹姿開張。花冠較小,白色。山東地區10月上旬果實成熟。單果重147 g,果實扁圓,縱徑5.6~6 cm,橫徑7~7.4 cm。果皮厚而韌,有大塊銹斑,粗糙無光澤,果面底色金黃,外觀劣。果肉白色,肉質松脆,口味甜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芳香。果心稍大,半開或閉合,心室橢圓形,有絮狀物。土窖內可貯藏至少4個月,貯藏期間果皮易失水皺縮,適于自家食用,不適于市場交易。
Roxbury Russet
8、Early Strawberry
別名西洋花紅(青島)、草莓蘋果(煙臺)。美國品種,美夏族系,來源不詳。1838年美國已有記載,曾用名American Red Juneating,1845年正式定名Early Strawberry。枝條直立,樹冠緊湊,耐寒力強。花冠大,直徑約5.3 cm,花瓣粉紅色。早熟,山東地區8月上旬果實成熟。生理落果與采前落果嚴重,通常低產。適應性強,耐寒、旱和瘠薄,抗病蟲性較強。果實圓,小型,單果重75 g左右,縱徑5.2~5.9 cm,橫徑5.6~6 cm,果皮底色黃綠,著密紅條紋,美麗。斑點疏而小。果肉淡黃,肉質稍粗、松,味酸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品質上。果心中位,心室卵圓形。地窖內貯藏期1個月。
9、Tompkin’s King
別名金星(青島、遼寧),伏金星。君袖族系。據說起源于美國新澤西州瓦倫縣,1804年傳到Tompkin縣,1850年被命名為Tompkin’s King。三倍體。樹姿半開張,樹冠半圓形,大。對風土適應性較廣,抗病蟲力較強。中晚熟,山東地區10月上中旬果實成熟。果實長圓錐或卵圓,縱徑7.3~8.0 cm,橫徑9.4~9.9 cm,單果重274 g。落果重,產量低。果皮中厚中韌,底色綠,具紅色寬條紋或紅霞,果點灰白色或銹色,大,密。果肉黃白,肉質稍粗,松脆,味甜酸,含總糖14.9%,可滴定酸0.66%,香氣濃,品質上。果中長,粗,基部肥大。果心偏大,心室橢圓,絮狀物特多。室溫下可貯藏2個月。
Early Strawberry
Tompkin’s King
10、Golden Russet
信息不詳。
11、Rhode Island Green
美國品種,原產Rhode Island Newport,三倍體,族系不詳。1650年即為人知。樹勢中庸,樹姿開張,枝條水平,成枝力弱,萌芽力強,豐產。據英國記錄,果實成熟期10月中下旬。果實較大,縱徑6.5 cm,橫徑7.8 cm,果皮綠色,果面光滑,果棱較明顯,陽面有色暈。果肉黃白色,軟,酸味重,風味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鮮食品質中上,也適合于烹調加工。室溫下貯藏期3個多月。
12、King
漢譯名王,其余信息不詳。
13、Red Fune
別名紅端陽(煙臺)、柳黃(威海)、六月紅(熊岳)。倭錦族系。原產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偶然實生樹,1848年開始見諸記載。風土適應性較強,較耐旱,易感腐爛病和輪紋病。山東地區8月上旬果實成熟,采收期長達約1個月。單果重158~216 g,縱徑7.8~7.8 cm,橫徑7.5~8.2 cm,果皮厚,光滑,著濃紅或紫紅色,美觀,斑點多而小。果肉白色,松軟較細,汁少,味較酸微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果心中大,心室橢圓。室溫下貯藏期10 d。
Red Fune
Fall Pippin
14、Fall Pippin
別名秋蘋果(煙臺)、大綠。桔蘋族系。栽培時間不晚于1800年,美國品種,可能為西班牙白(White Spanish Reinette)或荷蘭皮蘋(Holland Pippin)的實生后代,三倍體。不豐產。適應性較廣,較耐瘠薄,抗旱力強,病蟲害發生較少。山東地區9月上中旬果實成熟。果實扁圓,大型果,縱7.2~8.1 cm,橫9.6~10.2 cm,均重240 g,皮色黃綠,偶有條紋,果皮厚韌,果點凸起中大,果肉青白,松軟,味甜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果心小,心室橢圓形,多數閉,少數微開,絮狀物多。地窖內可貯藏2個月。
15、Wenty Ounee Pippin
漢譯名磅蘋果,金星。其余信息不詳。
16、Winter Banana
別名白香蕉(煙臺)、冬香蕉(昌黎),祥玉。翠玉族系,原產美國印第安納州卡士郡Adamsboro,偶然實生樹,1876年命名發表。結果較早,大小年不明顯,花量大,適做授粉樹。山東地區10月上旬果實成熟。果實扁圓形,單果重200 g,縱徑6.5~7.2 cm,橫徑7.9~8.4 cm,果粉中厚,有蠟質,果點明顯,果面底色黃綠,有淡紅色暈,果皮韌,中厚。果肉淡黃色,硬,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酸味較重,汁液pH值3.3。果梗較短,中粗,梗洼中廣,中深,萼洼極淺,萼閉合。果心小,心室橢圓,有絮狀物。可窖藏2個月。
Winter Banana
Ortley
17、Ortley
別名鶴之卵(日本)。金冠族系。原產美國新澤西州,1817年有柯克(W. Coxe)氏首次描述發表,命名為Woolman’s Long Pippin,1825年后改稱Ortley。海特立克(U .P. Hedrick,1925)氏認為,鶴之卵可能來自鳳凰卵品種實生苗,在美國南部表現較佳。幼樹較直立,結果期后樹冠高大,樹姿開張,萌芽力中等,發枝力較強。短果枝較多,易形成腋花芽,大小年現象不顯著。花期持續時間較長,果實發育期145 d左右,采前落果輕,9月底采收。果實卵圓形或橢圓形,縱經9.5~10.2 cm,橫徑7~7.6 cm,單果重216~250 g。果肩一側稍高,果面常有較大棱起。果面黃綠或淺綠色,有時陽面稍有淡紅色暈,果點大小不一。果肉黃白色,質中粗,稍松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味甜,微酸,較適口,香氣少。果實耐貯藏,貯藏期內果實分泌蠟質,室溫最多可貯藏5個月。對肥水要求條件較高。
Wealthy
18、Wealthy
譯名花嫁(日本)、秋花皮(青島、煙臺)。紅玉族系。原產美國明尼蘇達州Excelsior,在美國北部各州、加拿大南部、原蘇聯列寧格勒和北高加索廣泛栽培。幼樹生長旺盛,枝條直立,盛果期樹勢強,樹冠大。4~5年始果,10年進入盛果期,坐果能力中等,產量中等,大小年現象顯著。果實偏大,形狀整齊一致,縱經7.3~7.8 cm,橫徑9.3~9.7 cm,單果重290~332.5 g。果面平滑有蠟質,底色黃綠,全面披鮮紅霞或深紅條紋;果心小,橫斷面果心線呈不規則的五瓣花形,種子大;果肉乳白色,皮下常現微綠色,初采時肉質細脆,后漸變松軟,汁多,味酸微甜,稍有芳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5%,品質中等。9月上旬成熟,果實不耐貯,常溫貯藏期最多1個月,最適食用期9~10月。適應性強,耐寒,較抗腐爛病,但果實易患炭疽病。果實偏酸,宜用于加工。
討論
倪維思在煙臺引種西洋蘋果已過一個半世紀有余。這些最早出現在我國的西洋蘋果種質資源在樹體、枝、葉、花、果實等方面均具有豐富的多樣性。果實性狀的多樣性可滿足生食、加工、自用、本地市場交易、海運貿易等多種市場需求,迎合了本地民眾對外來品種改善生活質量及增加利源的愿望。這是引種成功的重要意義之一。
西洋蘋果登陸我國以來,通過自主選育等手段豐富了市場的品種。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已自主選育蘋果品種超過300個,品種更新換代速度不斷加快,一些老品種或停止發展,或被其他品種所替代,或在資源傳播中由于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等人為不規范原因造成種質資源流失。至20世紀80~90年代山東地區只有伏花皮(Gravenstein)有廣泛栽培,祥玉(Winter Banana)、伏金星(Tompkin’s King)有少量或零星栽培,其余品種均難見,在經歷富士品種的大面積發展后目前基本消失殆盡。這些早期品種性狀對于理順我國蘋果種質資源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這些原產地為西歐或美國的古老品種全部來自偶然實生,是在歐洲殖民擴張大背景下人為早期蘋果育種情況的縮影。其次,通過對這些早期品種性狀的整理,可與現存種質資源進行性狀對比,有可能找出同物異名的錯誤,規范資源登記保存,也可通過性狀共性找出現有品種與這些早期品種的族系關系。可能的話,應予以搶救挖掘。
Wealthy
需要指出的是,在整理資料過程中發現,唐荃生與谷川利善的品種記錄可能存有遺漏情況。另外,20世紀初至90年代初煙臺蘋果的代表品種之一青香蕉(White Pearmain),據記載也是來源于倪維思辟建之廣興果園,唐荃生與谷川利善也未記錄該品種。唐荃生報告中記載倪維思后來聘請中國人管理廣興果園,其中包括牟平縣一Yu姓的中國人。在19世紀90年代后,煙臺周邊其他地區也出現引種西洋蘋果的現象,威海、青島、旅順、大連較為突出,因此也不排除后來中國管理者間接引種青香蕉等品種到廣興果園。兩份原始資料均未記錄以上品種,筆者也未對其進行性狀整理,但不會影響對早期品種性狀多樣性的判斷。
本文作者:山東省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劉大亮,孫燕霞,張學勇,宋來慶,劉學卿*,節選自《落葉果樹》2023年第2期,其中部分帶枝葉的品種圖片來源于《河北省蘋果志》,果實剖面圖片來源于《遼寧省蘋果品種志》。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注明來源《落葉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