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大面积单产如何高位起跳?
在廣漢市連山鎮稻茬小麥十萬畝高產示范片上,稻茬麥免耕條播機在大量秸稈覆蓋還田的黏濕土壤上進行作業,實現高質量一播全苗。資料圖
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不僅關系到我國糧食穩產保供,也關系著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擺在突出位置,首要就是“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小麥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近年來產量約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20%,2024年我國小麥產量1.4億噸,達歷史最高位。
在歷史高位上,我國小麥如何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4月20日,由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主辦,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廣漢市農業農村局承辦的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與服務縣域經濟研討會在四川省德陽市廣漢市舉行。會上,來自全國小麥主產區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和種糧大戶,共同探討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的路徑。
尋找潛能轉化為現實產量的路徑,合力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
我國是小麥產能第一大國,小麥常年種植面積3.5億畝,占全球11%,總產量連續10年在1.3億噸以上,占全球17%。從1949年到2024年,我國小麥畝產增長了8.3倍,帶動總產量增長了9.1倍。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劉錄祥研究員告訴記者:“2024年我國小麥畝產為396公斤,這個數字比印度、俄羅斯、美國等種植小麥超1億畝的國家單產高60%~70%。從這個角度講,我國也是小麥大面積單產強國。”
與會專家認為,目前小麥單產大面積提升和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一方面,我國消費量年增速為1.1%~1.6%,到2030年小麥單產必須提高10%以上;另一方面,小麥連年豐收,但每年進口專用小麥持續增加,高產與優質矛盾突出。同時,氣候變化引起生物及非生物逆境頻發,水資源約束,投入高企,綠色高產品種缺乏,種業企業全產業鏈技術創新集成及應用不足等問題依然存在。
盡管未來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可能需要克服更多困難,但產能提升潛力仍然巨大。劉錄祥分析產能潛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區試產量差,2023年全國小麥區試平均畝產為475.1公斤,比當年全國平均畝產390.4公斤,高84.7公斤;二是區域產量差,黃淮海麥區畝產約430公斤,西南麥區畝產約230公斤,相差200公斤;三是類型產量差,冬小麥平均畝產比春小麥高94.6公斤,水澆地小麥比旱地麥高86.8公斤。尋找小麥單產潛能轉化為現實產量的方法和途徑,急需集聚資源要素合力推進大面積單產提升。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黃淮南部高產栽培崗位科學家、河南農業大學王永華教授表示,要通過整合耕地保護、科技研發、政策激勵與精細化技術管理,形成“地力支撐單產上限、科技突破單產瓶頸、政策穩定單產預期”的良性機制。
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持續發力提高技術到位率
在廣漢市連山鎮稻茬小麥十萬畝高產示范片,種糧大戶冷輯龍介紹了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及近幾年應用增產增收效果。稻茬小麥是我國小麥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常年種植面積約7000萬畝,占全國總面積的20%。由于水旱輪作、降雨頻繁、水稻秸稈還田等多種因素的疊加影響,稻茬小麥長期面臨“播不下、出不齊、長不好”的重大難題,產量較低,效益較差。與此同時,農戶為了提高產量,往往加大播量、增加施肥量,又導致成本上升、品質下降、環境風險上升,產量與質量、效益的矛盾突出。針對這一重大生產問題,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聯合多家技術研發和推廣單位,以播種技術革新為突破口,設計出能在大量秸稈覆蓋還田的黏濕土壤上實現高質量一播全苗的免耕帶旋播種機,再配套平衡高效施肥技術、弱筋品種,形成了促進稻茬小麥量質效協同提升的“稻茬小麥免耕帶旋高產高效栽培技術”。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西南區高產栽培崗位科學家、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湯永祿研究員介紹,稻茬小麥免耕帶旋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自2017年開始大規模示范推廣以來,已快速應用于長江流域稻茬麥區,年推廣面積500萬畝以上。調查顯示,該技術普遍增產10%~20%,節本增效20%~30%,深受種糧大戶、家庭農場主歡迎。
劉錄祥介紹,目前我國不同小麥主產區已集成一批綠色高產高效優質生產技術,助推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比如適宜北方麥區的全國主推技術有冬小麥貯墑晚播節水高效栽培技術、冬小麥機械化鎮壓抗逆防災技術、小麥勻播節水減氮高產高效技術、小麥無人機追肥減量增效技術等;黃淮麥區全國主推技術有黃淮海小麥玉米周年“噸半糧”高產穩產技術、冬小麥播前播后雙鎮壓精量勻播栽培技術等。下一步,要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持續發力提高技術到位率。
湯永祿表示,大面積單產提升、提高技術到位率必須充分發揮好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指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率先使用能提高單產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來自四川綿陽的種糧大戶李萱明告訴記者:“去年我參加培訓后了解到稻茬小麥免耕帶旋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回去一口氣買了7臺配套播種機,給2300多畝地用上這種技術,看今年的苗情長勢,每畝增產至少100多斤。”
與會專家建議,強化農業技術培訓,定期為農民提供免費的農作物耕種收先進技術培訓;同時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和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示范田、示范戶等形式,讓農民直觀地了解和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管理經驗。
因地制宜分縣域推技術,帶動整建制縣大面積單產提升
2024年農業農村部啟動了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選擇區域代表性強、基礎條件好、輻射帶動能力突出的小麥主產縣,整建制開展單產提升行動,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全國小麥大面積均衡增產。專家建議,要主動對接整建制推進縣,因地制宜分縣域推技術。
目前,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崗位、試驗站專家積極下沉到小麥主產區各示范縣市技術指導,推動熟化技術落地,單產提升路徑呈現“共性技術+區域特色”的多樣化特點。在山東,根據土肥情況和機械化水平,制定“1422技術模式”“12345技術模式”“上下聯動噸半糧技術模式”“良性耕層構建技術模式”;在河北,四級聯動技術集成示范到位,從雨養豐產和節水高產兩個層面提供“品種+技術”解決方案,推廣“四適播種、精確管理、水肥高效”技術體系;在山西,品種技術標準協同推進,帶動洪洞、襄汾、永濟和芮城4個整建制單產提升縣畝產顯著提高。據悉,2024年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對接的小麥整建制推進縣市單產同比增長為5%,最高17.2%,有效拉動全國小麥單產和總產水平的提升。
劉錄祥表示,推進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下一步要力爭做到四個“更加突出”。一是更加突出“大面積”,2025年體系以100個整建制縣市為基本單元持續發力,為小麥穩產增產提供堅實支撐。二是要更加突出“四良”融合,就是要因地制宜全力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形成“多技術集成、大面積普及”均衡增產的格局。三是要更加突出關鍵環節,就是從種到收每個環節都不能掉以輕心。四是要更加突出主體帶動,就是要組織農技人員包省聯片,深入主產區、深入主產縣、深入田間地頭,技術服務好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更多小農戶,推動大面積單產提升的各項措施落地落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