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大会‖刘光雷:马铃薯保姆式服务创新与落地
張北綠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光雷:
農業托管的必要性:
美國的農產品為什么比中國的便宜?是基于美國的農業生產力——政府的頂層設計、現代化作業和完善的農服生態鏈。
農業托管的發展歷程就是牛馬取代人力,機械取代人力,農藥取代人力,電腦取代人力,說的再直接一些,就是讓別人取代自己的過程。如何替代人,就代表著生產力的進化程度。表面上是人在不斷追求被動收入,底層邏輯是,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
農服,即農業生產性服務,是指貫穿農業生產作業鏈條,直接完成或協助完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作業的農業社會化服務。
為什么托管服務發展得慢,很多農場主不選擇大范圍的托管服務?
從農場主角度來看:
一方面覺得成本比較貴;
另一方面缺乏對托管單位的信賴。比如代耕機械不能及時到位,不能高標準完成作業。托管服務種植大戶,合作社,種植聯合體,包括所有種植者。很多農場主是房地產礦業老板、市場經紀人等其它行業發展而來的,其實非常渴望全托管式的服務,即使多年經驗的種植者也希望得到更完善的服務,誰不想提高效益還能省心,能有長久穩定的效益;
農服圈水深套路多,所以逼迫農場主練就一身火眼金睛,雖然不伸手干活了,但是各個環節都輕車熟路,都知道怎么回事。經營農場就是經營一家公司,親力親為是必須的,想當甩手掌柜的不是不可以,關鍵你得請個總經理代替你。
從服務商的角度上來看:
線上互聯網平臺,線下實體店,農藥、肥料上市公司,地方傳統農資經銷商在做,也想做好,但目前為止,只能說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都沒能突破能夠讓一個農場主躺賺的能力。
第一、一些服務商只能在產前、產中、產后的某個環節做到專業;
第二、一些同時處理幾個環節的服務商,各環節連接后不夠生態;
第三、農業人才缺失,農服單位科技含量低,農服托管有很多方面需要科技創新力量的支撐,而不僅僅是資金和經營模式創新的問題。
現在農場主應該做些什么?
打鐵自身硬,加強專業素質;
選擇服務商擦亮眼睛,選對的,不選貴的;
將優質的服務商管理和整合;
迎接和抓住馬鈴薯行業機遇,迅速發展。
張北衡豐薯業,擁有50畝微型薯繁育大棚和2000余畝的原種基地,擁有2萬噸的窖儲能力,自己有技術和機耕作業能力,近幾年逐漸得到業界認可,公司的胡總其實并不是馬鈴薯技術內行,或者基地實際操作行家,但是他能夠統籌各個方面,讓公司穩健收益,現在分享一下衡豐公司的成功經驗:
1.提前做好全年計劃,基地人才的激勵方案,根據品種和地塊差異制定植保和營養方案包括目標產量,配套的供水和機械方案,種薯預售方案等;
2.選擇優質的服務商,選擇綠洲生態作為種植技術和農資采購核心服務商;
3.超強執行力的團隊。很多基地生產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不是計劃的不周密,而是執行力不到位造成的,在基地生產上由10余年經驗的邊總負責,在種薯銷售上由袁總負責,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條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