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与您携手,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自2015年起,拜耳已連續多年在全球范圍內開展Grants4Ag項目,為科學家們提供支持完善創意研究,為農業研發挑戰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在往屆項目中,來自中國的大學、研究院所和企業均積極參與,獲得不俗成績。今年拜耳攜手Halo平臺,再次為中國地區面臨的農作物保護問題尋求全新解決方案,項目提交截止日期為2022年12月31日。
同歷年相比,今年項目更注重在中國及亞太地區尋求適合中國作物及環境的農作物保護方案(除草劑、殺蟲劑以及殺菌劑),目標作物主要為水稻及小麥,病害側重于鐮刀菌?。ㄈ缧←湷嗝共?、水稻惡苗病等)、細菌病害(如水稻白葉枯病、水稻基腐病、小麥細菌性條斑病等)等,雜草側重于稗草(水稻)、千金子(水稻)、節節麥(小麥)、日本看麥娘(小麥)和菵草(小麥)等,害蟲則側重于有殺蟲劑抗性(特別是二酰胺抗性)的鱗翅目昆蟲、蝗蟲、薊馬和螨蟲等。拜耳希望能夠同中國的研究機構攜手,就上述目標作物相關的病害、害蟲及雜草進行研究,從而獲得具有創新性的化學農藥和生物制劑。
拜耳會根據提交的技術內容(請提供非保密信息或公開信息),進行初步評估,選擇符合研究方向及現有需求的提案,提供多種合作的可能性。
有關拜耳此次項目的解決方案、申請流程和提交規則等詳細信息,請訪問Funding Opportunities with Bayer Crop Science | Halo,期待廣大科研人員的踴躍參與!
請識別二維碼查看網頁
具 體 項 目 信 息
1 用于抑制大田中鐮刀菌病的新型化合物
項目背景:
鐮刀菌是絲狀真菌的一個大屬,隸屬于通常被成為絲孢菌的一個類群,廣泛分布于土壤中,與植物共生。鐮刀菌病害是食品植物生長的重大障礙,難以控制,尤其是由尖孢鐮刀菌引起的土傳病害。
水稻和小麥是亞太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然而,由鐮刀菌引起的小麥赤霉病和水稻惡苗病每年都會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在小麥赤霉病普通流行的年份,它會導致10%~20%的產量損失,而在大流行年份,甚至會導致顆粒無收。同樣地,水稻惡苗病也會導致10%~40%的減產。
拜耳正在尋找能夠防治鐮刀菌的活性成分,從而保護作物免受鐮刀菌病的危害。
尋求技術:
對鐮刀菌有效、對作物安全并且可在植物體內傳輸(如藥物噴灑在葉尖處,但可以傳輸到整個葉面)的新型活性成分。
感興趣的解決方案包括:
可用作殺菌劑的高效低毒新型活性成分,更傾向于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類殺菌劑。該新型活性成分不應引起任何植物表型問題,如發育延遲、減產等問題,并應為預防和控制鐮刀菌病害提供新的作用模式。該活性成分應具有系統性傳輸能力,即該成分可從藥物施用部位傳播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項目申請網頁:
Ai For Fusarium Disease Control In Soil | Agriculture | Halo
請識別二維碼查看網頁
2 具有殺菌功能的創新型活性成分
項目背景:
真菌病害是導致作物減產的關鍵因素之一。2012年,一篇發表于《自然》雜志的報告指出,真菌引起的糧食作物病害一直是全球性的糧食安全問題,如果能夠控制真菌病害在5種主要糧食作物中的傳播,全球每年可以多養活6億人。據估計,真菌病會使全球這5種主要糧食作物每年減產1.25億噸。其中,僅這些病害對水稻、小麥和玉米造成的損害就給全球農業帶來了每年6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鐮刀菌是絲狀真菌的一個大屬,由鐮刀菌引起的小麥赤霉病每年都會導致減產,在大流行年份甚至會造成顆粒無收的情況。由于水稻和小麥作物在中國地區的重要性,真菌病害已經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因此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即許多中國公司和機構正在開發更多的新型活性成分。為了更好地控制真菌病害,拜耳正在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公司和機構尋找處于開發到注冊階段的創新型活性成分。
尋求技術:
由亞太地區,特別是中國的公司和機構研究的處于開發到注冊階段的創新型活性成分。
感興趣的解決方案包括: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新型化合物;具有新作用模式的化合物;新型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類抑制劑;其他的生物制劑。
項目申請網頁:
New Innovative Fungicide Ai Search From China | Agriculture | Halo
請識別二維碼查看網頁
3 用于治理鱗翅目昆蟲、蝗蟲、薊馬和螨蟲抗性的新型活性化合物
項目背景:
隨著人口的增長,我們對安全重組的糧食供應需求也隨之增加。農民常年同害蟲、病害和雜草作斗爭,而在每次嘗試控制這些不利因素時,它們都會不斷產生抗性。
在過去的幾年,中國注冊了多種新型化合物,且還有更多的化合物正處于開發狀態,并可能很快就會被注冊。作為作物保護領域的創新者,拜耳致力于在這些新注冊的化合物中找尋解決蟲害管理問題的新方案。
四大類害蟲——鱗翅目、蝗蟲、薊馬和螨蟲——影響著我們的戰略作物,包括水稻、葉菜和水果。這些害蟲已經變得越來越難以管理,因為他們不斷產生對殺蟲劑的抗性,這將導致殺蟲劑使用量不斷增加,且會產生農藥殘留問題。新型活性成分和新型作用機制將是農民能夠繼續以可持續和有益的方式生產作物。
該項目的重點是將產品在中國進行商業化,不過提交的材料可以來自世界任何地方。本項目鼓勵中國公司和機構進行申請,因為這些化合物能夠更好地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
尋求技術:
具有新作用模式的新型化合物,以減少有殺蟲劑抗性(特別是二酰胺抗性)的鱗翅目、蝗蟲、薊馬和螨蟲對作物造成的損害(尤其是水稻)。
感興趣的解決方案包括:
創新型化合物,可用于控制水稻和葉菜上的鱗翅目害蟲、水稻上的蝗蟲、蔬菜上的薊馬以及水果上的螨蟲。這些化合物應具有環境友好性,并可為鱗翅目害蟲、蝗蟲、薊馬和螨蟲的抗性管理提供新的作用模式。
可防治具有二酰胺抗性害蟲的創新型化合物。該新型化合物應具有環境友好性,并已在水稻中注冊(具有明確清晰的毒性介紹)。
可能的合作方式:聯合開發;第三方許可。
項目申請網頁:
New Moasolutions To Control Restance Leps Hoppers Thrips And Mites | Agriculture | Halo
請識別二維碼查看網頁
4 可改善土壤健康狀況的新型活性微生物農藥
項目背景:
由于害蟲和病害對殺蟲劑及殺菌劑耐受性的增加,更多的農業化合物被投入使用,這導致了殘留化學品的積累,降低了土壤肥力以及產品質量。隨著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和農業領域對可持續發展的加深認知,生物制劑,特別是活性微生物農藥已經成為作物保護和土壤健康問題解決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微生物農藥是指以細菌、真菌、病毒、原生動物或轉基因衛生等有機生物體為有效成分的農藥,包括芽孢桿菌、鏈霉菌、假單胞菌等。芽孢桿菌是農藥領域應用最廣泛的微生物,截止至2022年6月,中國共注冊了94種枯草芽孢桿菌產品,其次是蠟狀芽孢桿菌(26種產品)和木霉菌(22種產品)。
對比化學農藥,微生物殺蟲劑具有許多優點,它們通常對人類和動物更安全,留下的殘留物和污染更少,選擇性高,害蟲更難對它們產生抵抗力。
因此,拜耳正在尋找新型活性微生物殺蟲劑、殺菌劑和殺線蟲劑。除防治害蟲外,這些微生物制劑還可以改善土壤緊實度和鹽堿化。
尋求技術:
新型活性微生物殺蟲劑或殺菌劑或殺線蟲劑。
感興趣的解決方案包括:
市場上用作殺菌劑、殺蟲劑或殺線蟲劑或改善土壤健康狀況的新型活性生物菌劑。
項目申請網頁:
New Type Of Active Of Microbial Pesticides And Soil Health | Agriculture | Halo
請識別二維碼查看網頁
5 控制主要作物雜草的新型除草劑化合物
項目背景:
除草劑是最為重要的農業化學品成員之一,特別是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以及轉基因技術的興起,除草劑在農業化學品中長期保持著絕對領先的地位。然而,近年來僅有限的創新型化合物在研發管線中被發現。水稻和小麥是亞太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深受雜草影響,包括稗草(水稻)、千金子(水稻)、節節麥(小麥)、日本看麥娘(小麥)和菵草(小麥)。除此以外,雜草對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和馬鈴薯等其他經濟作物也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威脅。隨著除草劑的增加和過量施用,田間抗除草劑能力迅速增強,特別是對水稻和小麥而言。隨著轉基因作物越來越普遍,非選擇性除草劑也將被越來越頻繁地使用。因此,具有高效和環境友好性的選擇性和非選擇性創新型化合物將成為除草劑研發的目標。
尋求技術:
具有新作用模式的創新型活性化合物。
感興趣的解決方案包括:
創新型化合物,用于防治影響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和馬鈴薯生長的雜草,特別是具有抗藥性的稗草(水稻)、千金子(水稻)、節節麥(小麥)、日本看麥娘(小麥)和菵草(小麥)。
非選擇性除草劑化合物。
對稗草(水稻)和千金子(水稻)具有良好防控功效的創新型化合物,且同市場上適銷產品沒有交叉抗性。這些新型化合物應該具有環境友好性,并能夠在水稻上注冊。
可能的合作方式:聯合開發;第三方許可。
項目申請網頁:
Selective And Non Selective New Innovation Compounds For Grass Control | Agriculture | Halo
請識別二維碼查看網頁
拜耳作物科學亞太技術創新與合作事業部:攜手創新,共同發展
當今世界面臨巨大挑戰——從氣候變化,自然資源緊缺到人口激增,我們相信唯有可持續農業才是解決這些挑戰的最好途徑。因此,農業創新從未像現在一樣意義重大,而開放創新模式則對促進創新項目發展至關重要。亞太技術創新與技術合作事業部(OISP APAC)是拜耳作物科學全球OISP部門的亞太分部,專注于該地區的技術合作,積極同當地科學家和初創企業進行技術探尋與合作。我們致力于創造一個生機勃勃的科研生態系統,通過將激動人心的科技發現轉化為造福社會的產品,從而將農業創新提升至更高水平。
歡迎科研工作者、初創企業及公司與我們攜手合作,聯系人:趙莉娜(lina.zhao@bayer.com,中國區),金紅巖(hongyan.jin@bayer.com,亞太其他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