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业发展的 ″三多三少″ 特征

作者:农业发展与金融 赵静 2024/8/27 8:37:55
摘自《农业发展与金融》作者:赵静-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种业发展仍面临育种体系不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推广服务模式不适应市场等″三大症结″。01中国种业发展呈″三多三少″特征目前我国的种业发展,呈现出″三多三少″的特征,即,制种产量多,但种业出口占全球的市场份额少;种业科研成果多,但原创性、颠覆性的育种技术少;种企数量多,但有国际竞争力

摘自《農業發展與金融》

作者:趙靜-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對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當前,我國種業發展仍面臨育種體系不完善、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足、推廣服務模式不適應市場等″三大癥結″。


01

中國種業發展呈″三多三少″特征


目前我國的種業發展,呈現出″三多三少″的特征,即,制種產量多,但種業出口占全球的市場份額少;種業科研成果多,但原創性、顛覆性的育種技術少;種企數量多,但有國際競爭力的種企少。


這凸顯了我國的種業發展,依舊存在著育種體系不完善、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足、推廣服務模式不適應市場等問題。


——部分作物的制種產量多,但種業出口占全球的市場份額少


我國部分作物品種在制種產量上有顯著優勢,但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出口份額相對較低,國際競爭力依然有待提升。據統計,2023年我國的種子出口額僅約占全球的2%,居全球第10。排名前三的荷蘭、法國、美國,種子出口額均占全球14%以上。


另外,我國的種子貿易常年處于逆差狀態,在2023年逆差達3.4億美元。部分柑橘、蘋果、草莓、玉米、馬鈴薯等種子(種苗)仰賴進口,西蘭花、甜椒、菠菜、胡蘿卜、番茄等種子(種苗)嚴重倚賴進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種業短板、競爭力不足。必須高度警惕種業″卡脖子″問題,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上持續加大投入力度。


——種業科研成果多,但原創性、顛覆性的育種技術少


我國在種業科研上取得顯著進展。一是在核心育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例如在四大作物的良種聯合攻關上,我國已經培育出包含9個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在內的180個小麥品種,實現黃淮麥區抗赤霉病品種″零″的突破。與此同時,已經育成″吉粳816″等312個水稻品種,其食味品質可媲美泰國香米和日本越光米;已育成適宜籽粒機收″京農科728″等820個玉米品種,為玉米全程機械化奠定基礎。與此同時還育成247個大豆新品種。


二是品種審定數大幅增長。具體來看,在2023至2024年,玉米、水稻、小麥、和大豆的品種審定新增數量分別為5個(編者注:原文數據如此)、409個、764個、80個。


三是種業專利申請數快速增長。在2020年,我國的種業專利申請數為11143件,較往年有顯著增長。與此同時,獲授權的種業專利數量達5735件。在傳統育種上,我國專利授權數量在近五年增幅超過70%,表明我國在傳統育種上的技術積累、創新能力有顯著進步,在種業科研活躍度有大幅提升。


雖然我國在種業科研上成果豐碩,但從總體上看,原創性、顛覆性育種技術依然較少。目前我國種業核心技術仍仰賴于雜交選育、分子技術輔助選育等傳統手段,對以″生物技術+信息化″為特征的高新技術掌握不足。這一短板導致我國部分品種單產較低。目前,我國大豆、玉米的單產水平不足美國60%。亟待在原創性、顛覆性育種技術上加大研發力度,持續提升我國種業核心競爭力。


——種企數量多,有國際競爭力的少


我國的種企數量規模龐大。目前農作物種企數量在7000余家,水產苗種繁育企業接近1.5萬家,表明我國種業市場有高度活躍度、豐富性。市場競爭加劇,種企的集中度也在增強,目前,前50強種企市場份額已超35%,種企結構也呈現出了″多元化″態勢,糧食作物種企占比漸趨于合理。


我國種企數量多,先正達、隆平高科躋身全球十強。但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企較少。第一,從種企規模看,我國種企普遍偏小。至2023年末,資產總額超1億元的約占5.4%,資產總額在500萬元-3000萬元的高達42.2%,資產總額不足500萬元的,達29.3%。這種″小散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種企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從研發實力看,國內種企與國際巨頭仍有較大差距。2022年我國種企研發人員數量排名前五的公司為大北農、隆平高科、荃銀高科、豐樂種業和登海種業,研發人員數量依次為2822人、457人、244人、213人和162人,與國際巨頭的科研團隊人數上萬的規模相距甚遠。研發實力不足導致我國種企在技術創新、品種改良上難與國際巨頭競爭。


第三,從研發投入看,我國種企研發投入普遍偏低。根據統計,我國種企研發投入在銷售收入占比約7%,大部分種企的研發投入占比甚至不足3%,遠低于國際公認的5%水平。投入不足令我國種企在技術創新、品種改良上難以持續,從而影響國際競爭力。


第四,從品種權保護看,我國的種企普遍缺乏植物新品種權。根據統計,我國約80%的種企缺乏植物新品種權,擁有10個以上新品種權的僅約2.3%,多數僅從事″經銷″″代繁″業務。這種現狀,不僅限制了創新能力,也使國內種企在國際競爭之中難以維護自身權益。


02

種業高質量發展面臨″三大癥結″


——農作物育種科技創新體系、商業化育種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在農作物育種領域,科技創新體系、商業化育種體系的建立依然面臨著眾多挑戰。第一、種業在科研、生產之間存在著顯著脫節現象,尚未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高效種業創新體系。在種業產業鏈中,科研、生產是相輔相成的兩個環節。但是,在當前的種業發展中,這兩者間卻存在明顯脫節現象。一方面,種質資源等關鍵環節資源大多集中在科研院所,這些機構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以及先進的育種技術,但往往缺乏對市場的深入了解以及對生產實踐的指導。另一方面,繁育加工等關鍵環節資源則大多集中在種企,這些種企雖能直接面對市場,了解市場需求,但在育種技術、品種選育上往往缺乏足夠支持、指導。資源分布″兩張皮″的問題,導致難以形成標準化、規模化的商業育種體系,進一步影響了突破性品種培育。


第二,種業科技對外合作機制亟待完善。目前我國農作物品種″走出去″戰略依舊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建立海外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良性運作機制。在種質資源出口管理、對外合作平臺搭建、合作機制協調上依舊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第三,當前農作物育種的基礎性研究相對薄弱,對我國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構成一定制約。當前,我國育種科研主要集中在新品種選育等應用領域,這些研究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品質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對功能基因的挖掘以及基因編輯技術創新等基礎性研究的重視度,卻顯得不足。這種研究力量不均衡,使我國農作物育種在基礎理論、核心技術上難有突破。基礎性研究薄弱,導致我國農作物育種在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方面滯后。缺乏先進育種理論和技術支持,使新品種選育難以在根本上解決農業生產中的關鍵問題,如抗病、抗逆等等。同時,這種滯后也制約我國種業持續發展。


第四,種業知識產權的保護政策需進一步完善。一方面,國內農作物品種市場存在假冒偽劣、套牌剽竊等侵權行為,嚴重挫傷了企業開展原創性研發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當前,我國育種科研主要集中在新品種選育等應用領域,對種質創新和改良、現代育種技術等基礎性研究的重視度明顯不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在國際上申請品種保護權與專利的步伐相對較慢。在全球化背景下,種質資源已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之一。跨國種業集團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均轉向國際申請品種權和專利,以搶占全球種源。相較之下,我國步伐相對滯后,知識產權保護不足,不僅影響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也威脅我國種源安全。


——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引進挖掘水平有待提升


種質資源的保護利用與引進挖掘水平,對維持生物多樣性及農業創新有重要影響。當前我國在這一領域仍面臨著挑戰。第一,資源保護水平亟需提高。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數據顯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重慶、江蘇六省份的地方品種喪失比例達71.8%,必須加強種源保護力度,確保農業生物多樣性的穩定性。


第二,種質資源的精準鑒定及利用尚顯不足。我國作物種質資源庫已有52萬份種源,但相較于國際先進水平,我國對國外優質種源的引進、利用率依然偏低。目前已完成精準鑒定的種源比例僅2.88%,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種源在農業生產中的有效利用。因此需加大對種質資源的鑒定力度,提高精準鑒定比例,并加強引進、利用國外優質種源。


第三,優異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尚待加強。當前許多高品質種質資源依舊處于″被保護″狀態,未充分發揮在農業生產中的優勢。例如水稻擁有10余個不同基因組的野生種,但僅少數不育基因、抗病、抗蟲基因得到利用,眾多富有潛力的基因依舊等待發掘。為充分發揮種質資源潛力,需加強對優異資源的挖掘利用工作,通過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手段,發掘更多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基因,同時將其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推動農業生產持續發展。


——農作物優良品種的推廣與售后服務模式亟待優化改進


在農作物優良品種的推廣與售后服務過程中,當前的模式存在著顯著局限,亟待優化與改進。第一,推廣方式缺乏科學性和適應性。當前新品種推廣往往忽視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匹配,以及與良種、良田、良制、良法、良機等農業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這種方式忽視了新品種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的特定需求,導致難以充分發揮新品種的優良性狀。在未來,推廣方式需更注重科學性、適應性,確保新品種與當地環境、生產條件的良好匹配。


第二,推廣模式缺乏市場導向。傳統推廣模式的唯一評價標準,往往是″是否高產″,忽視了新品種的市場前景、經濟收益。這種模式導致農民增產不增收,嚴重影響了種植新品種的積極性。在未來,推廣模式需更注重市場導向,綜合考慮新品種的產量、品質、市場需求、經濟收益等因素,以期提高農民的種植效益。


第三,售后服務模式也亟待加強。當前種企、經銷商的售后服務模式通常局限于使用說明書、一次性培訓等簡單方式,未能有效解決農戶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制約了新品種發揮潛力。在未來,售后服務模式需更注重農戶實際需求,提供更全面、深入、個性化服務,幫助農戶更好地種植、管理新品種。


03

中國種業發展的三大政策建議


——加快突破種業核心技術,搶占生物育種技術制高點


為加速種業技術革新,實現生物育種技術的戰略制高點搶占,需從多個維度進行布局和突破。


第一,加強育種基礎性研究至關重要,要加強種業源頭創新能力。


第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提升種業競爭力的關鍵。應聚焦于基因挖掘、分子育種、動物高效繁殖、新一代智能化育種技術等共性關鍵技術進行重點攻關。特別是要加強三大糧食作物品種的應用技術創新,以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種企為創新主體,加強國家種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形成協同攻關態勢,以突破三大糧食作物存在的關鍵技術瓶頸。


第三,布局一批前沿技術,為種業長遠發展儲備科技力量。推動新一代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以期實現種業技術跨越式發展。


——培育種企做大做強


為培育種企做大做強,實現規模化與國際化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健全種業金融保險體系。圍繞種業全產業鏈,提供定制化種業保險產品,如植物品種知識產權保險、制種保險,等等,逐步完善我國制種業的保險制度。針對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等制種風險較高領域,應出臺相應保險政策,實施保費補貼,以增強種企抗風險能力。


第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于從事繁育、研發品種的經營性種企,應實施免稅優惠政策以減輕其經營負擔。同時對研發實力強、核心競爭力強的民營種企,應加大融資扶持力度,通過提供低息貸款、設立專項基金等方式支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第三,引導種企開展國際并購。通過篩選一批競爭力強、有市場地位的種企,鼓勵開展并購重組,加快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巨頭。同時應鼓勵種企借助″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平臺,積極開展海外投資并購,提升種業國際化水平,以提升我國種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四,完善種企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應深入開展種子市場監督抽查工作,依法查處、打擊假冒偽劣和套牌剽竊等侵權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及公平競爭。同時應支持、鼓勵育種研發主體申請國外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成果。此外還應支持種企自主創新品種,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種業品牌,壯大民族種業品牌。


——構建中國種業科技創新和特色商業化育種新機制


為推動中國種業持續健康發展,需構建一套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特色商業化育種為導向的新機制。以下是從多方面提出的具體策略,第一,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育種新機制。這一機制的核心在改革育種創新的成果評價體系,在這一過程中,需明確將公益性、基礎性和創新性研究作為評價的核心標準。這意味著在評價育種成果時,要關注其短期的經濟效益,更要關注對社會、生態等公益領域的貢獻,以及在基礎科學研究和創新技術方面的突破。這種評價體系的轉變將有利于引導育種科研人員更注重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在育種創新過程中,市場需求、成果轉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導向。需將市場需求作為育種創新的出發點、落腳點,確保育種成果能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實現科研成果有效轉化。


另外,還需加強對成果轉化的支持和引導,通過政策扶持、技術轉移等方式,推動育種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實現其商業化落地。品種審定是確保品種商業化落地標準和質量的關鍵環節。需加強品種審定規范、引導,制定更科學、合理的審定標準、程序,確保審定工作的公正、公平、高效;還需加強對審定工作的監督、管理,確保審定結果真實、可靠,為品種商業化落地提供更有力保障。


第二,深入推進科企合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在遴選的過程中,應注重企業的創新能力、發展潛力、育繁推一體化能力。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發展潛力預示了企業未來成長空間、行業地位。育繁推一體化能力體現企業在育種、繁育、推廣等方面的綜合實力。綜合評估上述因素遴選一批優秀種業龍頭,為行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為充分發揮種業龍頭作用,應以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等方式鼓勵其與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緊密合作,促進技術、資金、人才等創新要素雙向流動,形成良好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局面。與此同時,雙方合作還能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產業快速發展。為實現目標,建議加大對種業龍頭的支持力度,制定更優惠的稅收、資金扶持等政策措施。與此同時,加強行業交流合作,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種業龍頭提供更多創新資源、市場機會。此外還應加強行業監管,確保市場公平競爭、健康發展。


第三,改革種業科研考核體制,完善育種科技人員激勵政策。應建立、完善育種科技人員考核體系,將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納入考核指標,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積極性。與此同時,鼓勵優秀科研人員到種業龍頭兼職、任職,實現科研、產業深度融合。


第四,建立種業全產業鏈科創服務體系。借助AI、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以實現對種業上中下游更廣泛的連接、整合。推動形成區域性、全國性種業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平臺,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此外,應打造產業化運作、市場化運行的種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為種企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服務。


第五,以市場化推廣模式為導向,注重結合當地的產業發展實際,不斷完善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售后服務模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