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业发展大事记
作者: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4/10/25 10:39:14
●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于1949年和1957年分别发表了《中国稻作之起源》和《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演变》等论文,认为水稻起源于中国华南和江南,并把栽培稻命名为籼亚种和粳亚种。●20世纪50年代,农业部推广了胜利籼、万利籼、南特16号、老来青、陆财号等优良品种,使水稻单产提高约25kg/亩。50年代中期,农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征集各种作物品种资源,得到水稻品种材料4.2万多份。1957年
●被譽為中國稻作科學之父的丁穎于1949年和1957年分別發表了《中國稻作之起源》和《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和演變》等論文,認為水稻起源于中國華南和江南,并把栽培稻命名為秈亞種和粳亞種。●20世紀50年代,農業部推廣了勝利秈、萬利秈、南特16號、老來青、陸財號等優良品種,使水稻單產提高約25kg/畝。50年代中期,農業部門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征集各種作物品種資源,得到水稻品種材料4.2萬多份。1957年從日本引進世界稻(經過鑒定定名為農墾58),推廣后種植面積迅速增加,對促進長江流域雙季稻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1956年廣東潮陽縣農民洪春利、洪群英從南特16中發現自然變異株進而選育矮腳南特的同時,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育種工作者黃耀祥等人以矮仔占4號和廣場13雜交,于1959年育成矮稈、抗倒、耐肥、高產早稻品種廣場矮。之后,廣東省、浙江省、湖南省的水稻育種工作者進而育成了許多矮稈水稻品種如廣陸矮4號等并在全國推廣,使得我國水稻高稈變矮稈,引起水稻產量的第一次飛躍,這比第一次世界綠色革命還要早7年。●1965年,我國大力推廣雙季稻種植,當年早晚稻播種面積達到2113.6萬hm2, 大大超過單季中稻面積(716.1萬hm2),而上一年,單季中稻面積還有1386.9萬hm2。●1970年,李必湖在三亞南紅農場附近的一塊沼澤地找到了花粉敗育的野生稻(簡稱“野敗”),為培育不育系和“三系”配套打開了突破口。1973年,袁隆平先生開展研究的雜交水稻實現了“三系"配套,第一個具有較強優勢的雜交組合南優2號獲得了成功。隨后,南優6號、汕優2號、汕優6號、威優2號和威優6號等也于 1974年得到審定和推廣。1981年秈型雜交稻獲得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1973年,湖北省仙桃市農科所的石明松先生發現“光敏感核不育水稻",開啟了我國兩系雜交水稻的研究,隨后我國育成的兩系雜交水稻兩優培九、Y 兩優900等,獲得大面積推廣,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0年,謝華安育出抗瘟性、配合力、恢復力和再生力均強的恢復系“明恢63”,1981年利用珍汕97A 和明恢63配組育成汕優63,克服了先前選育出的雜交稻稻瘟病重的特點,并且適應性廣,米質也較好,迅速在全國推廣種植。●1984年,水稻科研工作者發現,在秈稻與粳稻兩大亞種之外,存在廣親和品種。●1985年,農業部首次在長沙召開優質稻米發展座談會。隨后,發布了《優質食用稻米》標準(NY20-1986)。并于1986、1992、1996年三次評選優質米品種、優質米產品,推動了優質水稻的發展。●1986年,廣東海洋大學研究員陳日勝在湛江海邊發現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請了原農業部植物新品種專利,定名為“海稻86”。2017年袁隆平領銜成立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并聯合多家科研單位成立中國首個耐鹽堿水稻區試協作組。●1993年,江蘇省揚州大學的凌啟鴻等專家提出“水稻群體質量及其調控技術”,該技術 1998年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進而張洪程教授等提出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于201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6年,沈陽農業大學陳溫福育成了第一代直立大穗型超級稻“沈農265”,大面積試種示范畝產突破800公斤,宣告了中國超級稻的誕生。1996年4月,農業部科技司在科學家的建議下,在沈陽農業大學組織召開“中國超級稻研討論證會”,明確了技術路線、研究計劃,并確定了“三期”目標,成立了國內主要水稻育種單位為主體的超級稻研究協作組,并將之列入新世紀農業曙光計劃。超級稻百畝連片單產攻關試驗中,2000年、2005年、2011年和2014年分別突破了700kg/畝、800kg/畝、900kg/畝和1000kg/畝的一、二、三、四期目標。●1997年,中國稻谷總產量首次突破2億t,達到2.0073億t,當年稻谷總產占糧食總產的40.62%,稻谷單產則達到6.319t/hm2,當年水稻播種面積為3176.5 萬hm2。●1999年,農業部受理了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兩種轉基因水稻(轉cry1Ab/cry1Ac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63”)的安全評價申請,經過11年的評價,于2009年8月17日頒發了安全證書,有效期為五年。●2001年,農業部“948”重大專項“參與全球水稻分子育種計劃研究”正式啟動。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培育抗病、抗蟲、抗逆、營養高效、高產、優質等性狀于一體的“綠色超級稻”的思想初具雛形。●2002年4月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以封面圖和大量的版面登載了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的水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的歷史性論文。●2005年,馬榮榮團隊終于成功培育出第一個秈粳雜交稻“甬優6號”,經受多個臺風影響后的畝產仍能達到750公斤,為我國高產雜交水稻培育開辟了一條新路。●2011年,我國稻谷總產再次突破2億t,達到2.0288億t,之后稻谷總產都在2億t以上。●2013年,針對進口糧食越來越多的趨勢,為保有限產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口糧包括稻麥糧食,這將水稻的穩定發展提高到了新的高度。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國有十三億多人口,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如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給出了問題,誰都不可能救我們。我們可以適當利用國際市場,但我們十三億多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里”。●2015至2017年,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超級雜交水稻個舊示范基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選育的品種超優 1000連續3年產量突破16t/hm2 的高產攻關目標,在2018年創下百畝片平均單產1152.3kg/667m2的紀錄。●2018年4月12日, 習近平在海南省三亞市考察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并同水稻專家親切交談,他指出:“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019年,王克劍團隊通過編輯水稻4個內源基因,在雜交稻中建立了人工無融合生殖Fix體系,實現了雜合基因型的固定,首次獲得了雜交稻的克隆種子,證明了雜交稻進行自留種的可行性。●2022年12月,美國《科學》雜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學突破,多年生稻研究成果成功入選該榜單。多年生稻是云南大學胡鳳益教授團隊原創性培育出的水稻品種,利用多年生非洲長雄野生稻與一年生亞洲栽培稻進行種間遠緣雜交培育而成,可實現“一次栽種,多次收割”,有效節省種植成本和勞動力投入。●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大力發展再生稻促進水稻生產能力提升的指導意見,促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培育及篩選了一批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優良品種,創制了一批機械化生產的技術及裝備,集成了一批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模式,稻作效率和產能潛力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