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垮种业企业这匹骆驼的可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南北学苑 白俊杰 2024/11/19 17:06:52
在全球动荡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增长速度都在放缓、停滞甚至倒退。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趋于保守的投资、消费心态加速了世界经济进入康波周期的第四个阶段。有先见之明的万科在2018年就喊出了要“活下去”的口号。当年销售额6千多亿的国企危机感都这么强烈,作为全行业市值只有380亿(相当于房地产行业的几个大楼盘吧,武汉绿地中心造价300多亿)的玉米种业却没有几个“吹哨人”。压死种业企业这匹骆驼的几根稻草:一、

在全球動蕩的大背景下,各國經濟增長速度都在放緩、停滯甚至倒退。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和趨于保守的投資、消費心態加速了世界經濟進入康波周期的第四個階段。有先見之明的萬科在2018年就喊出了要“活下去”的口號。當年銷售額6千多億的國企危機感都這么強烈,作為全行業市值只有380億(相當于房地產行業的幾個大樓盤吧,武漢綠地中心造價300多億)的玉米種業卻沒有幾個“吹哨人”。


壓死種業企業這匹駱駝的幾根稻草:
一、庫存高企

自2022年以來,連續三年玉米種子產出量過剩,實際可供種量為市場需求量的150%以上。沉淀下來的種子資金成本約占當年全玉米種業生產經營企業總利潤的一半以上。為解決庫存壓力所付出的隱形成本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品種缺陷、未通過審定搶先制種等原因無法再繼續投放市場的問題種子更是讓種業企業欲哭無淚。


二、科研成本激增
1、審定規則的改變使單一品種審定成本激增 
審定品種要求4個位點的差異使20%的參試品種直接淘汰,晉級比例的要求又淘汰一批品種,這些淘汰品種的育種、參試、試制、人員費用等成本分攤到審定品種上使單一品種審定成本翻倍增加。如果再出現數據不合理、試驗不規范等原因被管理部門停試3年,不知道缺品種的企業能不能熬過去。


2、頭部企業、科研院校強勢品種的推出,逼迫全行業育種家升級育種、測試體系:東華北的1563、2235、1483、3107、391;黃淮海的73、8009等一批強勢品種的推出,使很多育種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有些育種老師放棄了多年的育種方向和育種材料,通過第三方育種服務平臺利用單倍體、基因改良、基因編輯等工具升級自己的自交系創制體系(在此呼吁有些第三方育種服務平臺一定要把老師的好系給人家,別私自截留,收人錢不給人辦事還耽誤事多磕磣)。育種家育成優秀品種的成本在增加,品種市場回報率受行業不景氣因素影響持續低迷,育種家群體總體人數在減少。


三、轉基因性狀公司與企業的博弈 

轉基因性狀公司通過多年的巨額研發投入,到了回收成本和實現利潤的關鍵期。未來獲得轉基因安全認證的性狀公司很可能以比較低的性狀許可費搶占市場。基于這種危機感多家性狀公司加大了知識產權的維護力度,授權許可費用約為2元/斤。這個許可標準并沒有得到所有種業企業的積極響應,原因如下:一是每袋增加的成本不能順利轉嫁給渠道商和終端農戶,由于原品種的田間表現并沒有因為轉基因而得到大幅優化,增產增收效果不明顯。


渠道商和農戶并沒有像前幾年熱衷某07和某38那樣追捧轉基因品種,不像以前沒有7和8就開不了門,加之今年某些轉基因品種表現不佳,渠道商和終端用戶更加趨于理性,不愿意接受增加的成本。二是推向市場的合法化轉基因品種越來越多,轉基因品種喪失了新穎性和獨占性,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在帶不來高額收益的情況下,渠道商不愿意付出更高的資金成本。


以上兩種原因直接影響了轉基因性狀公司和種業企業直之間的和諧關系,轉基因性狀公司想快速從種業企業拿到性狀授權許可費,種業企業拿不出巨額資金支付授權許可費,在基地制種和銷售環節必然遭到性狀公司的雷霆打擊。


四、營銷成本增加
1、企業營銷人員成本  面對高企的庫存壓力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種業企業不得不大幅提高營銷人員的薪酬待遇和績效水平,個別無奈的企業甚至出現了老板給員工打工的情況,忙活一年企業沒有員工賺的多。


2、渠道促銷成本  種子從企業庫房到農戶庭院,離不開中間經銷商。2016年開始品種審定渠道多元化,截止2023年國審玉米品種4777個,各省審定品種數量也是與日俱增,總審定品種數量上萬個,玉米種植面積并沒有多少變化,經銷商基本還是哪些經銷商,各種業企業開始了經銷商所控制終端農戶和種植面積的爭奪戰。


為了讓經銷商把工作重心放在自家的品種上,種業企業采取了一切可能的促銷手段,在有些瘋狂內卷的地區可以說銷量是用費用堆積起來的。做完這一切如果經銷商再移情別戀,種業企業就只剩下一聲嘆息了。


3、售后維護成本  沒有完美的品種,只有品種推廣到最適宜種植區,實現品種與種植環境和種植習慣的互作。業務人員在高壓下的品種推廣往往會不按合理的方法出牌,基本上是哪里的經銷商、農戶有經銷、購買意愿就把品種推廣到哪里。氣候環境的多變性不會照顧到每一個品種,品種表現出現偏差已經成為常態,品種表現出現問題的售后維護,也給企業造成極大壓力,相信大家都切身經歷過。


五、C端的變化讓部分種業企業無從應對
種業的終端用戶不僅是單一零散種植戶,規模化種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目前東北、西北包地規模多在300—1000畝之間,最多的30萬畝;黃淮海包地規模多在50—300畝之間;黃淮海區域省會城市、地級市、發達的縣、縣級市周邊60%的土地已經集中種植,其他區域土地集中度約為20%。有些規模化種植農場主對于農業的了解、玉米的高產栽培、植物保護、智慧農業方面的水平甚至比部分種業企業老總都高,雙方不在一個維度,根本談不上為農場主提供服務(就是賣種子)。一旦規模化種植進程進一步加快,沒有應對優勢的企業將會越來越難。


低迷的糧食價格、要命的基地催款、看不到希望的品種表現、不斷增加的各種費用,一把把利劍高懸在種子企業老總頭上。種業不景氣,更要聚精煉氣。“穩”字當頭,“準”字領先;砥礪前行方能“內圣外王”。


來源:南北學苑  白俊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