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蚕豆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
蠶豆是我省沿江等地重要的特色作物,當前蠶豆自南向北即將進入花期,開花結莢期是病蟲侵染危害的關鍵時期,也是產量和品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期。據氣象部門預報,蠶豆主產區3~4月降水與常年相近,氣溫較常年偏高,有利于蠶豆赤斑病、霜霉病等病害發生流行。及時做好蠶豆病蟲害的防控工作,對保障蠶豆豐產豐收十分重要。
1 蠶豆病蟲發生情況
據近期沿江地區調查,蠶豆病蟲發生普遍,赤斑病等病情略輕于去年同期。
1.1 赤斑病
啟東:3月9日調查10塊田,平均病葉率35.59%(去年同期49.99%),病指8.90(去年同期10.62)。通州:3月14日普查8塊蠶豆田,平均病枝率100%,平均病葉率71.45%(去年同期100%)。如東:3月14日普查20塊田,病田率100%,平均病枝率10.2%(去年同期34.5%),平均病葉率1.4%(去年同期5.2%)。如皋:3月16日普查25塊田,平均病葉率2.3%(2020、2021年同期分別為12.5%、18.6%);海門:3月16日普查,平均病枝率為56%(去年同期85%),平均病葉率12%(去年同期41%)。
1.2 霜霉病
啟東:平均病枝率6.4%。通州:病田率75%,平均病枝率21.25%,平均病葉率4.64%,略高于常年同期。如東:病田率60%,平均病枝率3.6%,平均病葉率0.7%。如皋:平均病葉率4.5%(2020、2021年同期分別為3.8%、4.9%)。海門:平均病枝率為18%(去年同期25%),平均病葉率為4.6%(與去年同期相當)。
1.3 蚜蟲
通州:見蟲田率25%,平均有蚜枝率5%(去年同期3.68%),百枝蚜量168.8頭(去年同期103.78頭)。如皋:見蟲田率50%(去年同期60%),平均蟲枝率3.6%,平均百枝蟲量8,500頭(去年同期750頭)。海門:平均有蚜枝率為4%;平均百枝蚜量308頭。
據氣象部門預報,預計3月11日~4月10日降水量,江淮之間53~66 mm;日平均氣溫10.8~11.8℃,較常年偏高 0~1℃。近期低溫連陰雨,后期隨著氣溫升高,有利于蠶豆赤斑病、霜霉病等病蟲害的發生。
2 防治意見
蠶豆產區要加強病蟲監測調查,及時指導蠶豆種植戶抓住適期開展防治,確保將危害損失降至最低。
2.1 農業防治
清理好田間溝系,雨后及時排水降漬,降低田間濕度,減輕赤斑病、霜霉病等發生危害;剪除無效枝,保持通風透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將重病枝帶出田外,減少田間病源,降低病害發生率。
2.2 化學防治
目前蠶豆病蟲害防治無登記農藥,從2020年農業農村部《特色小宗作物農藥殘留風險控制技術指標》中梳理了蠶豆臨時用藥品種,供各地實施臨時用藥參考。
表1 蠶豆病蟲防治臨時用藥品種名錄
據南通各地植保站近年試驗結果:防治赤斑病,在發病初期畝用75%百菌清WP 90 g,或60%唑醚·代森聯WG 60 g,或80%代森錳鋅WP 160 g,或250 g/L吡唑醚菌酯EC 40 mL防治,間隔7~10天再防治1次。防治霜霉病在發病初期,畝用250 g/L吡唑醚菌酯EC 30 mL,或25%嘧菌酯SC 60 mL,或40%嘧菌酯WP 30 g、或40%精甲·丙森鋅WP 100 g防治,間隔7~10天再防治1次。以上藥劑用于大面積防治前,須經過試驗示范確認安全有效后再擴大應用。對鮮食籽粒上市的田塊,應注意安全用藥間隔期。
作者:江蘇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江蘇現代農業(特糧特經)產業技術體系綠色防控創新團隊、江蘇省玉米(含特糧特經)病蟲害綠色防控專家指導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