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半粮多么难,山东齐河30万亩做示范

作者:庄稼补习班 2025/4/25 9:56:50
山东齐河县通过系统性改革和多方协同创新,成功打造30万亩“吨半粮”示范田,其核心经验可归纳为“党政统筹、科技赋能、全链服务、生态协同”四大体系,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粮食高产高效模式。以下是具体措施与成效的深度解析:党政统筹,构建责任与资源整合机制 1. “四级书记抓粮”责任链建立“市-县-镇-村”四级书记领衔的粮食生产责任制,各级书记认领“指挥田”,将
圖片


山東齊河縣通過系統性改革和多方協同創新,成功打造30萬畝“噸半糧”示范田,其核心經驗可歸納為“黨政統籌、科技賦能、全鏈服務、生態協同”  四大體系,形成了一套可推廣的糧食高產高效模式。以下是具體措施與成效的深度解析:


黨政統籌,構建責任與資源整合機制   

圖片


1. “四級書記抓糧”責任鏈


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書記領銜的糧食生產責任制,各級書記認領“指揮田”,將糧食安全納入政績考核,形成“書記抓糧、黨政同責”的垂直管理體系。


通過“六級聯創”(部、省、市、縣、鄉、村)整合政策、資金、技術等資源,推動“八策集成”(力量、技術、模式、要素、產業、生態、政策、法治),破解部門條塊分割難題。


2. 聯農帶農模式創新


構建“供銷社+國企+鄉鎮聯合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利益共同體,推廣“八統一”服務(統一供種、深耕、播種、配方施肥、病蟲防控、技術指導、保險、收購),實現全鏈條托管率91%。


通過村集體分紅、土地流轉收益共享等機制,帶動1016個村集體年收入超10萬元,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農帶農格局。

圖片


科技賦能,突破高產高效技術瓶頸

圖片


1. 科政企協同攻關


聯合山東省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成立“科技小院”和專家工作站,30余名專家常駐田間開展技術研發,突破關鍵瓶頸:


小麥:推廣“二次鎮壓技術”(播前鎮壓保墑、播后鎮壓促苗)、“雙晚雙減”模式(小麥晚播節水、玉米晚收增產)。

玉米:創新“清茬三角密植播種技術”,實現精準定位密植,畝均密度提升20%。


2. 良種良法配套集成


小麥“七配套”技術:良種供應(濟麥22等抗逆品種)+寬幅精播+氮肥后移+“一噴三防”(防病、防蟲、防干熱風),實現畝產650公斤。


玉米“七融合”技術:耐密品種(登海605)+單粒精播+適期晚收(延長灌漿期10天),畝產突破900公斤。


通過“小麥-玉米周年高產模式”,兩季光熱利用率提升15%,化肥農藥減量20%。


3. 智慧農業精準管控

部署農田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測土壤墑情、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結合北斗導航無人播種機、無人機飛防等智能裝備,實現“耕種管收”全程機械化率98%,作業效率提升50%。

圖片


全鏈服務,打通糧食生產堵點

圖片


1. 高標準農田全覆蓋


按照“田成方、渠相連、旱澇保收”標準,配套機井(50畝/眼)、專家隊伍(5000畝/支)、綜合服務站(5萬畝/處),建成“災能減、地力足”的高產田。


實施土壤改良工程,秸稈還田率達98%,土壤有機質年均提升0.1%,地力等級提高1-2個等級。


2. 產后服務與減損增效


建設6處糧食產后服務中心、16座烘干塔及配套糧倉,糧食儲備能力達60萬噸,實現“收儲運”全鏈條減損(損耗率降至1.5%以下)。


推廣“糧食保險+期貨”模式,對沖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風險,保障農戶收益。


生態協同,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

圖片


1. 循環農業降本增效


構建“糧-飼-養”循環鏈,秸稈飼料化利用率超70%,畜禽糞污資源化率達90%,減少化肥投入的同時降低養殖成本。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技術,畝均節本80元,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2. 農民能力提升工程


年均舉辦100余場田間培訓會,依托“科技小院”培養“土專家”“田秀才”3000余人,農民科學種田技術到位率超95%。


設立“高產競賽基金”,對達標農戶每畝獎勵200元,激發農戶主動應用新技術。


成效與啟示

圖片


產量躍升:示范區年畝產達1.55噸(小麥650公斤+玉米900公斤),較傳統模式增產25%,光熱資源利用率提高15%。


模式價值:齊河經驗驗證了“黨政統籌+科技驅動+全鏈服務”的系統性改革路徑,為黃淮海地區乃至全國糧食主產區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


未來方向:需進一步強化數字技術深度應用、延長糧食產業鏈(如深加工)、探索碳匯農業等新業態,推動“噸半糧”向“噸半糧+”升級。



齊河模式的核心在于“以黨政責任鏈激活資源、以技術創新鏈突破瓶頸、以服務價值鏈打通堵點、以生態循環鏈保障可持續”,通過多維度協同破解了糧食生產“高投入、低效益、不可持續”的困局,為新時代糧食安全提供了實踐范本。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