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草防控指导意见
當前,沿海、淮北部分夏玉米將進入大喇叭口期,梅雨期間,陰雨天氣較多,對玉米病蟲草發生極為有利。根據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區監測調查,結合玉米生育期、春夏玉米種植比例及氣候因素綜合分析,預計,預計今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草中等發生。
一、當前病蟲發生情況
(1)病害。當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發生的病害主要有玉米銹病、玉米小斑病、玉米紋枯病等,發生程度中等。東臺、濱海等地7月上旬調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田中,玉米銹病:病田率27.3%~60%,病株率14.1%~35%,病葉率4.4%~7.9%。玉米小斑病:病田率36.4%~65%,病株率16.9%~29.6%,病葉率2.5%~5.6%。玉米紋枯病:病田率5%~22.7%,病株率0.2%~1.8%。其他大豆玉米病害輕發生。
(2)蟲害。中等發生。玉米螟:東臺玉米螟性誘劑全代(至6月28日)單盆累計誘蛾415頭,居近10年來第7位;系統田春玉米5月18日見卵,5月29日進入卵峰,早于常年。全代百株累計玉米螟卵量14.7塊,是近10年最少的一年。7月上旬普查,被害田率15%~47.7%,被害花葉株率0.6%~3.73%;濱海6月26~28日調查,平均花葉株率0.47%~3.2%,明顯高于近年同期。棉鈴蟲:6月中下旬濱海高空燈監測累計見蛾6,821頭,顯著高于2020—2022年同期,其中6月22日出現蛾峰,當日蛾量931頭。東臺7月上旬調查,見蟲田率75%,百株蟲量14.9頭(最高56頭),是近10年來最高。甜菜夜蛾:沿海淮北7月上旬調查,見蟲田率5%,百株平均蟲量0.2頭(最高4頭)。草地貪夜蛾輕發生。
(3)雜草。據7月上旬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區域調查,當前田間草相復雜,主要發生雜草以馬唐屬、狗尾草屬、牛筋草、稗屬等為主的禾本科雜草,以莧科、鐵莧菜、苘麻、藜科、鱧腸、馬齒莧等為主的闊葉類雜草和以香附子、扁稈藨草等為主的莎草科雜草。尤其前期土壤封閉處理效果不佳的田塊,發生種類多、密度高,田塊雜草密度超過100株/平方尺,已嚴重影響大豆、玉米安全生長。
二、防治意見
(1)病害。據氣象部門預報,近期陰雨天氣仍然較多,氣溫相對較高,利于玉米銹病、小斑病等病害的暴發流行,對玉米銹病病株率20%以上、小斑病病葉率20%以上、紋枯病病株率5%以上種植田,針對性用藥防治。可選用肟菌·戊唑醇、嘧菌·戊唑醇、丙環·嘧菌酯、代森銨等藥劑,主治銹病、小斑病、紋枯病,兼治大斑病等病害。防治小斑病、紋枯病也可選用井岡霉素、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農藥。
(2)蟲害。盡管高溫多雨對玉米害蟲發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由于棉鈴蟲和前期蔬菜作物上甜菜夜蛾殘留基數較高,玉米螟、棉鈴蟲、甜菜夜蛾等多種害蟲混合危害,將對大豆玉米生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各地要實行分類指導,加大宣傳力度,動員廣大農戶在做好清溝理墑、排水降漬的同時,搶晴天防治,確保大豆玉米生產安全。對處于大喇叭口期的夏玉米,選用相應對路藥劑兌適量水灌心葉,對防治適期內已抽長葉的玉米改用相應對路藥劑兌水均勻噴霧,藥劑可選用四氯蟲酰胺(或氯蟲苯甲酰胺、或氟苯蟲酰胺、或辛硫磷等),防治二代玉米螟、棉鈴蟲,兼治甜菜夜蛾、草地貪夜蛾等害蟲;生育期早、長勢好的玉米螟、棉鈴蟲等病蟲危害重的田塊,1周后再用藥防治1遍。
(3)雜草。在大豆2~3片三出復葉期,玉米苗后3~5葉期,雜草2~5葉期,結合草情苗情,選擇大豆、玉米田專用除草劑實施定向噴霧除草,同時要采用物理隔簾將大豆玉米隔開施藥。根據田間草情,玉米種植帶可選用苯唑草酮+滅草松(或氯氟吡氧乙酸),大豆種植帶可選用精喹禾靈(或高效氟吡甲禾靈)+滅草松。
三、注意事項
(1)病蟲防治要選用登記在該作物上的安全高效的藥劑進行,按照登記用量、方法進行使用。
(2)提倡加用有機硅、激健等助劑噴霧,保證防治效果。同時,要交替使用不同藥劑,延緩抗性的產生。要嚴格把握用藥安全間隔期,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避免藥液污染桑園、蠶室和蠶具,保證家蠶、蜜蜂安全。
(3)當前正值高溫季節,施藥應避開高溫時段,并做好個人勞動防護,避免生產性農藥中毒事故的發生。防治玉米螟灌心藥劑要用配比成適宜濃度,避免濃度過高造成玉米心葉受傷。氯蟲苯甲酰胺在玉米上使用的安全采收間隔期為21天。
(4)使用定向噴霧除草劑時,應加裝保護裝置,防止除草劑飄移到臨近作物。同時除草劑不能徑流到臨近其他作物。噴霧器械使用后應及時清洗,以防殘存藥劑導致作物藥害。選用對臨近作物安全性高的除草劑品種,并做好隔離定向施藥。
(5)使用除草劑時要注意風力、風向及晴雨等天氣變化。選擇晴好天氣用藥,高溫時期中午時段不能噴藥。土壤處理用水量要增大,干旱時提高到每畝40升以上。氣溫超過28℃,風力超過2米/秒時不宜噴藥,莖葉噴霧注意施藥后12小時內應無降雨,以防藥效降低及霧滴漂移產生藥害。
(6)若發生除草劑藥害,可在作物葉面及時噴施吲哚乙酸、蕓苔素內酯、赤霉酸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害。同時,應加強肥水管理,促根壯苗,增強抗逆性,促進作物快速恢復生長。
(7)施藥后要把農藥包裝物帶回集中處置,防止造成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