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果第一大省,被低估太久了
一說到水果自由這個話題,北方人似乎聲調總沒有南方人那么高,羨慕廣東人的荔枝自由、廣西人的量大平民,榴蓮和車厘子更是遙遙相望。
朋友圈一旦有人曬又大又甜的獼猴桃,就在底下羨慕說:“你們南方人真幸福,淚目!”翻到獼猴桃的產地就尷尬了,沒想到,陜西人才是坐北朝南、笑到最后的大佬。
很多人都不知道,北方隱藏的水果大省,陜西絕對是要拿頭牌的。陜西在大部分人印象里可能被碳水和黃土高原模糊,實際上它可是“中國水果第一大省”——雖然水果產量與山東不相伯仲,但據陜西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陜西全省果園總面積高達1731.72萬畝,排在全國第一位。
翻開陜西水果的履歷,這些數字才驚人:陜西蘋果和獼猴桃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居世界第一,櫻桃面積排在全國第二,葡萄全國第三。世界上每7個蘋果、每5個獼猴桃,就有1個來自陜西。
怪不得陜西人才不關心南方人的車厘子自由,他們早就抱著又甜又便宜的蘋果和獼猴桃滿載而歸了。當很多人為一個五塊錢的新西蘭獼猴桃哭窮時,陜西人笑而不語,要知道,他們論斤賣,一斤才賣四五塊錢呢。
中國水果第一省,憑什么是它?
說到陜西,腦海里黃土高原的印象實在深刻,跟水果第一省的想象差的是十萬八千里。
倘若攤開地圖仔細看看陜西,也不至于造成這樣的誤解。陜西恰好位于中國大陸的中部,我國的“大地原點”就位于陜西涇陽。
如果說水果大省廣西是橫向囊括,那陜西絕對是縱向貫穿。陜西的地形狹長,東西短,南北長,剛好跨越8個緯度,既有跨濕潤、半濕潤、干旱、半干旱等干濕地區,又有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等3個溫度帶。
△狹長的陜西包羅萬象。/google map
通常我們為了方便記憶,會說陜西像“三個省”,北山、秦嶺將陜西劃分為這么三個差異巨大的地理板塊——北邊的陜北就是大家記憶最深的黃土高原,中部的關中就是沃野千里的平原,而南邊的陜南是溫潤多雨的山地。
同在陜西,南北部的風光和民風差異巨大,從北往南走,能覽盡中國獨有的地貌——你既能看到廣袤無邊的黃沙泥土、高聳的秦嶺,又能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白墻黑瓦的水田……
△陜南也有“小江南”風貌。/視覺中國
復雜的氣候、豐富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和降水給了水果以得天獨厚的養分。
從北往南看,陜北黃土高原區看似千溝萬壑,土壤疏松,難以種出莊稼糧食,但喜溫、耐寒的蘋果反而適應這樣的環境——海拔高、光照足、土層厚,屬于中性偏堿,而且晝夜溫差大、病蟲不宜繁殖,果品蓄糖量高,風味更濃。
△陜西山地蘋果太誘人了。/圖蟲創意
陜西絕對是妥妥的蘋果大省。“紅富士扎根在了黃土坡”已經唱進了陜北《信天游》歌詞,航天員湯洪波在中國空間站吃的就是陜西蘋果。
黃土高原區是全球唯一符合蘋果最佳優生區7項氣象指標的地區,截至2020年底,陜西蘋果種植總面積達到930.27萬畝,產量1185.21萬噸。
△陜西蘋果都成了航天員的水果。
要說陜北是紅果果一帶,那獼猴桃肯定是染綠了關中一帶。
關中坐擁整個西北最發達的渭河水系,西安的周至、寶雞的眉縣處于秦嶺主峰之下,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充足的日照時間以及優越的生態條件,讓這里生長的獼猴桃汁水香甜豐沛、質地柔軟綿密,味道有時候被描述為草莓、香蕉、鳳梨三者的混合。
△周至、眉縣是獼猴桃之鄉。/圖蟲創意
當然,如此優越的關中平原地帶,它的水果種類也是占到了陜西的C位——單拎出西安的縣區,幾乎每個都有水果招牌能打。
拿臨潼來說,這里的石榴和火晶柿子是最不可替代的水果品類,歷來都是皇帝的貢品。
△臨潼石榴和火晶柿子,陜西風物代表。
關中地區的渭南、咸陽、寶雞等地的水蜜桃也是一絕,依果肉色澤還分黃、白、紅三種,肉質細嫩,味甜如蜜。
戶縣的戶太八號葡萄,初看像琉璃,攢攢簇蔟又像瑪瑙,被當地人形容成“吃了會甜到原地打轉”。
△關中水蜜桃和戶太八號,甜到人原地打轉。
再到陜南山地一帶,那一定是蜜桔的黃色。位于秦嶺之南、毗鄰四川盆地的漢中城固,好在有漢江滋潤,地勢北高南低,加上土層深厚,氣候溫和,這里生長的柑橘細膩甘甜。
再往東邊的安康種著白河木瓜,號稱“陜西千島湖”的瀛湖畔,一片煙波浩渺,充足的水源滋養著周邊,這里鮮嫩清甜的枇杷,絲毫不輸南方水果的溫婉之氣。
一年四季,我們在陜西水果攤要怎么吃?
別人都是奔著碳水面食游陜西,但老藝術家覺得,按四季水果游陜西,或許不失為一條風味極佳的路線。
如果說廣西是橫跨包攬的水果籃,那陜西一定是狹長的水果攤,自北向南囊括繁多種類,一年四季都能找到我們想吃的水果。
春季,2月份長安的草莓剛讓人垂涎欲滴,到了4月份,在白鹿原的北坡,漫山遍野的櫻桃花開,清明過后,樹上就掛滿了鮮紅的櫻桃,吃過陜西櫻桃的,確實能理解為啥陜西人不關心車厘子自由。
△白鹿原的櫻桃讓人忘記車厘子。/圖蟲創意
夏季是吃瓜的季節,大荔的西瓜以瓤沙、味甜、水多、營養豐富而聞名,是西安人的消暑神器。
西安閻良不只有飛行基地,這里的甜瓜跟它一樣有名,柔軟多汁,肉質細密,晶瑩剔透,《詩經》里說的“綿綿瓜瓞”指的就是它。
△閻良甜瓜一定得有姓名。
臨近秋季,沒有一個陜西人能拒絕戶縣的“紫色珍珠”葡萄。
相傳漢代張謇出使西域,從大宛“取蒲陶(葡萄)實,于離宮別館旁盡種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葡萄引種事件,陜甘成了中國葡萄的集散地,散落在陜西各處角落。渭南臨渭區有占地20萬畝的葡萄現代產業園區,堪稱“中國葡萄之鄉”。
絲綢之路時期的長安無疑是陜西水果在歷史上的高光時刻,石榴同樣是在臨潼安了家,中國石榴的開山始祖就是臨潼石榴,果大皮薄、籽肥汁多,色澤艷麗像一顆顆紅寶石。白居易那句詩夸得好:“日照血球將滴地,風翻火焰欲燒人。”
火晶柿子在《長安十二時辰》出圈前,也早是柿子中的佼佼者,皮薄無核、細潤軟糯、鮮美甘甜,在西安邊吃水盆羊肉邊吸火晶柿子成了最新標配,插根吸管就能吸到“一窩蜜”。
而想要嘗到甜蜜的柿餅,少不了渭南的富平柿子。它是公認最適合做柿餅的品種,懸掛自然吊曬,等到掛滿了糖霜,就能吃到軟糯柔韌的柿餅。
△富平柿餅甜入心。/圖蟲創意
秋冬交界,大荔冬棗來了。
果皮薄且脆,果肉甜酥可口,一口咬就能聽見嘎嘣脆的聲音。大荔冬棗也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廣泛的產量,還被以土貢名義敬獻朝廷,康熙年間更是皇室特貢。
△大荔冬棗爽口脆甜。
閻良、蒲城酥梨也是不能錯過的品類,被稱為“長在樹上的礦泉水”,果大核小,鮮嫩多汁,除了鮮食之外,還可以加工成梨酒、梨膏和罐頭等。
陜西絕不止以上提到的水果品種,論起紅棗、核桃、板栗等這類堅果類,陜西人腰板一樣挺直。
陜西除了亞熱帶和熱帶水果沒有,南北地區的水果基本都有,據不完全統計,陜西有大大小小近52個品種的水果,而且一年四季都不重樣,這還不是現實版“水果連連看”嗎?
△陜西人都可以玩現實版的水果連連看了。
我們陜西人,被水果喂大的
最常聽到的相關新聞,或許是陜西水果滯銷的消息。陜西的水果確實連年滯銷,種植農戶常會陷入“豐收的煩惱”——“禮泉的葡萄園農民擔心葡萄熟了,但無客商問津。”“咸陽萬畝西瓜豐收,但降到3毛錢左右一斤,還是沒人來買,瓜農們都要愁死了。”
△這個“看臉的時代”,陜西水果滯銷讓人心疼。/微博截圖
在陜西上過大學,就會懂什么叫“白送水果”的福利。
最近有個新聞刷屏,陜西師范大學以宿舍為單位,為全校18000余名學生免費發放了5000多個西瓜。校園里種著石榴樹、柿子樹,師生們最常吃到的就是柿子、枇杷、石榴等水果。
如今就連最普通的蘋果,在有些地方都要七八塊錢才能吃到一個。水果自由這玩意,似乎越來越稀有了。有人大概折算了一下,陜西這個水果大省,一年就為全國每人生產水果25斤左右。
火紅的石榴花成了西安市的市花,走在西安街頭,幾步就能碰見一棵石榴樹,街上水果攤牌子寫著“臨潼石榴一塊錢一個,石榴汁十塊錢三瓶”。在外人看來,這價錢就好像陜西人吃水果,好像不用花什么錢。
△陜西人吃水果,好像真不花什么錢,/微博截圖
當然,陜西人的水果自由,可不是天生得來不費力。
就像黃土高原長出的萬畝蘋果園,靠的是國人自己的雙手。有數據顯示,陜西的近千萬畝蘋果,可以讓全省森林覆蓋率增加3個百分點,黃土高原越來越綠,果農的功勞肯定少不了。
△陜西水果產業帶的擴大也讓陜西開始綠了起來。
陜西的六分之一可耕地面積都是果園,不少鄉鎮靠種水果脫貧致富。
“中國冬棗第一縣”大荔每到收獲季節,75%的冬棗都會被客商整園一次性買斷,果農平均每畝能收到2萬元以上。目前大荔從事冬棗產業的棗農有8.3萬戶,每戶增收6萬元,產值達50億元左右。
全省獼猴桃種植面積達92萬畝,產量116萬噸,穩居全國第一。據資料統計,2020年,眉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895元,其中80%都來自獼猴桃產業。
如今陜西蘋果早已不局限于原來渭河以北的北緯36°線,已經“北擴西進”各一兩百公里,來到了寶雞西部、延安北部。
冬棗的種植也北擴400公里到了榆林,獼猴桃“東擴南移”,現在秦嶺北麓的渭南、西安、咸陽、寶雞,甚至南麓的陜南地區都在大力種植獼猴桃。
可以這么說,陜西人的水果自由,四分天注定,六分靠打拼。他們確實是雙手創造出令人艷羨的水果版圖。
△陜西的水果面積擴大,果農的貢獻巨大。
經濟上并不顯山露水的陜西,風土人文多樣,陜北人被認為豪爽質樸敦厚,關中人不拘小節,陜南人兼容并包、鐘靈毓秀。
陜西水果由于風貌多樣,呈現豐富的版圖,但總有共同的特質——這里的水果也跟陜西人一樣,低調實在,沒有精致的包裝和嘩眾取寵的營銷。
但它勝在量大好吃,而且價格平民友好,默默撐起14億中國人的水果籃,在眾人哭喊沒有水果自由的時候,悄悄驚艷所有人。
△陜西人憑水果自由,悄悄驚艷所有人。/圖蟲創意
本文轉載自九行公眾號(ID:jiuxing_ne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