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播麦田杂草防除技术意见
近年來,由于輕簡化栽培技術推廣、收割機械跨區遠距離作業、除草劑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我省小麥田雜草種群結構日趨復雜,惡性雜草發生密度逐年增加,菵草、看麥娘屬、豬殃殃、薺菜等主要雜草抗藥性水平持續上升,對我省夏糧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為切實做好2022年秋播麥田雜草防除工作,有效防控小麥田雜草危害,制定本技術意見。
1 防除策略
根據《生物安全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農藥管理條例》要求,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引領,堅持“封殺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突出惡性雜草、重點區域,堅持分類指導、分區施策,重點抓住冬前雜草敏感期,采取以農業措施為基礎,化學措施為手段,輔以物理、生態等防治措施的綜合治理策略,提高麥田雜草綠色防控技術水平,實現麥田雜草綠色可持續防治的目標。
堅持化學除草與生態控草相結合。通過調整小麥播期、深翻整地、完善溝渠配套、輪作休耕等措施,清除田埂和溝渠雜草,發揮生態控草作用,降低麥田雜草發生基數,減輕化學除草壓力。
堅持土壤封閉與莖葉噴霧相結合。小麥播后苗前及時開展土壤封閉除草,在用藥時間上爭取主動,將大部分雜草消滅在萌芽狀態, 減輕后期莖葉噴霧處理的壓力,同時也有效延緩了麥田雜草抗藥性發展。
堅持科學用藥與減量增效相結合。結合“科學用藥進萬家”行動,強化麥田雜草防除技術宣傳和培訓,推廣減量施藥技術,根據田間草齡草相,選擇高效安全對路的除草劑品種,輪換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除草劑,確保小麥安全、保證除草效果。
2 技術措施
根據小麥種植方式、耕作制度、雜草發生種類及特點等,發揮生態控草作用,科學開展化學除草,提高雜草防除效果。
2.1 農業控草
通過對麥種調入和調出檢疫,檢查其中是否夾帶雜草種子,特別是毒麥、節節麥等。推廣使用合格的商品種子,剔除混雜在小麥種子內的雜草種子,減少雜草種源。開展適期播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完善田間溝系配套,保持良好的土壤墑情,培育壯苗壓草,減輕雜草發生危害。
2.2 生態控草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深翻(或深旋)整地,將散落于土壤表層的雜草種子翻埋于土壤深層,使雜草種子無法萌發出苗,同時適時清除田埂、溝渠邊、路邊雜草,降低麥田雜草發生基數,有效減輕伴生雜草的危害。
2.3 化除除草
麥田化學除草要堅持以“土壤封閉為核心、莖葉處理為輔助”的防控技術,重點推廣土壤封閉除草技術,有效減輕麥田后期雜草防除壓力。
土壤封閉處理。在小麥播后苗前,可使用氟噻草胺、異丙隆、丙草胺、乙草胺、吡氟酰草胺、氟吡酰草胺等土壤封閉處理劑,將雜草消滅在萌芽狀態;對多花黑麥草、大穗看麥娘發生嚴重的麥田,可選用砜吡草唑等進行土壤封閉。噴施土壤封閉除草劑時用水量要適當加大,每畝用水量30~40 kg為宜。
“封殺”結合。使用具有“封殺”雙重作用的除草劑,如氟噻·吡酰·呋、吡酰·異丙隆、異隆·丙·氯吡等,進行“封殺”一次性除草。
莖葉處理。小麥3~5葉期,根據田間殘留雜草種類選擇除草劑品種,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氟唑·炔草酯、唑啉·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異丙隆、氟唑·異丙隆、環吡·異丙隆等藥劑進行防除;以闊葉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氯氟吡氧乙酸、2甲4氯、2甲·雙氟、唑草·苯磺隆、苯唑·2甲鈉、雙氟·唑草酮、雙氟·氟氯酯、啶磺·氟氯酯、氟吡·雙唑酮、氟吡·雙氟等藥劑進行防除。
3 注意事項
(1)要根據田間草相,合理選擇對路除草劑,避免長期單一使用同一作用機理的除草劑品種,交替輪換用藥,以延緩抗藥性的產生和發展。
(2)冬前土壤封閉田間干旱時,可通過人工造墑或加大用水量提高土壤封閉效果,封閉用藥后土表不能積水。
(3)冬前莖葉處理施藥,宜在小麥3葉1心后,雜草基本出齊時進行;春后雜草防治,嚴格掌握在小麥拔節前用藥。施藥時間選擇在上午9點至下午4點間、晴天無風且日平均氣溫不低于5℃時用藥,陰雨天、大風天禁止用藥,以防藥效降低及霧滴飄移產生藥害。
(4)異丙隆、甲基二磺隆、二磺·甲碘隆、唑草·苯磺隆等在強寒流前后用藥易導致小麥凍害,尤其要避開第一次強寒流前后1周內用藥。炔草酯、唑啉草酯等與激素類除草劑混用易產生藥害。苯醚甲環唑與氯氟吡氧乙酸混用時易產生藥害。
(5)選用性能良好的噴霧器械,使用扇形噴頭,避免因噴霧器械“跑、冒、滴、漏”造成藥液浪費和局部藥害。根據所用噴霧器械類型合理設置兌水量,確保噴霧均勻、不重噴、不漏噴,防止藥液漂移對周邊其它作物造成藥害。
(6)用藥結束后,做好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請勿隨意丟棄。
作者:江蘇省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江蘇現代農業(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綠色防控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