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黄淮海区域玉米种植密度呈急剧上升趋势,尤其 2023 年、2024 年两年密度上升尤为明显,特别是黄淮海偏南部区域更为明显,部分区域 4500 株/亩以下的密度已经不好找了,结果今年就出现了很多空杆、超短裙、倒伏、秃尖、花粒、小穗增多等雌雄不育,这种现象除与天气等因素影响外,其实也与一味地追求高密度种植脱不了干系,就目前来看,追求高密度种植趋势愈演愈烈,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大家都知道,不同的
近三年,黃淮海區域玉米種植密度呈急劇上升趨勢,尤其 2023 年、2024 年兩年密度上升尤為明顯,特別是黃淮海偏南部區域更為明顯,部分區域 4500 株/畝以下的密度已經不好找了,結果今年就出現了很多空桿、超短裙、倒伏、禿尖、花粒、小穗增多等雌雄不育,這種現象除與天氣等因素影響外,其實也與一味地追求高密度種植脫不了干系,就目前來看,追求高密度種植趨勢愈演愈烈,狀況確實令人擔憂。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玉米品種,都有其適宜的播種密度,而適宜的播種密度,又受水肥供應、氣候特點、播種時期等影響。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很多種植戶所有品種采用一種種植密度,嚴重影響玉米增產增收。那么玉米到底是“耐密植”還是“耐稀植”好,說到底,還是根據品種特征特性確定合理種植密度才是關鍵。
“耐密植”和“耐稀植”一樣,都是不同品種的不同特性而已。品種種植密度等級劃分應該是:耐密植<耐稀植<耐密植又耐稀植。
成功者未必做對了什么,但是,失敗者卻一定是做錯了什么。據2015年《天津農業科學》刊載的天津農學院侯月等老師關于《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影響的研究》一文中提到關于“鄭單958” 的幾個密度試驗表明:也就是說,鄭單958以及類似的品種,畝密度3500~4500株之間為宜,再增加密度的回報很低,卻要承受倒伏、病害嚴重等種植風險。不值得。另外,中國農科院作物所曾聯合省級農科院就 6 個春播玉米品種進行大田種植試驗,結果證實,隨著種植密度的提高,出現了“三升”“七降”:株高、穗位高、禿尖度 3 個方面隨著密度的提高而升高;莖粗、穗長、穗粗、穗行數、行粒數、粒長、粒重7個方面都隨著密度提高而降低,而且,莖稈細弱,抗倒性差,發病較重。數據表明,高肥水條件下,春玉米畝密度在 3000~4000 株,畝產 1860~2067 斤是增產幅度最大的,也是玉米倒伏和病害風險最小的。
山東省濟寧市農科院曾進行過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影響的試驗,報告表明,夏播試驗兩個品種,畝施肥投入約180元,兩個品種的畝密度與產量關系如下:
鄭單958畝密度4500株,畝產1225斤,畝密度5500株,畝產1065斤;335畝密度4000株,畝產1170斤,畝密度5000株,畝產858斤。原農業部2014年公開的數據顯示,我國耕地有機質含量平均為2.08%,而且70%以上是中低產田。同時,粗放的耕作方式,特別是化肥過量施用造成耕地質量的退化,40%以上的耕地退化嚴重。中國農科院研究員徐明崗曾表示:“在當前生產水平下,土壤有機質每提升1個單位有機質,三大糧食作物平均可每畝增產94~132斤,穩產性提高5%~8%。有機質提升對全國作物增產的貢獻率將近10%。”中國農科院李少昆博士指出:高產玉米要求耕地活土層應該在30厘米以上,適合玉米生長的最低耕層深度應該在22厘米以上。但是,我國玉米田土壤深耕和深松僅僅為16.5厘米,大部分耕地20多年來沒有進行過深松整地,現在的土壤板結嚴重,土壤耕層淺化長期制約著土壤的肥水供給能力,已經嚴重阻礙了玉米產量潛力的正常發揮,抗旱、耐澇、抗倒伏能力均減弱,導致減產20%~30%。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馬興林博士,在黃淮海夏玉米區等3個玉米區多年地科學研究,玉米畝密度5000株并不高產,因為其產量“頂多”≈(約等于)畝密度3500株的產量。但卻在大風大雨條件下,減產減收的風險很大。耕地質量問題,還有鹽堿化、沙化、工業污染、缺鉀、微量元素缺乏等因素,這怎么能給高密度以基礎支持呢?另外,按照慣例,玉米在高肥水條件下才可以高密度。國內的一些高產攻關田典型案例基本上都是高密度、高肥水。以山東省夏玉米種植為例,畝產1400~1600斤,需要施純氮36~44斤、純磷6~16斤、純鉀12~20斤。要達到這一目標產量,平均畝用純氮約34斤、純磷6斤、純鉀13斤。以此對照,你的施肥合理嗎?另外,你再想,畝密度5000株相對畝密度3500株,是不是高密度玉米需要1.3倍以上的水分和1.3倍以上的養分和1.3倍以上的光照條件“才能維持”呢?肥料報酬遞減率告訴我們,隨著施肥量的不斷增加,產量也隨之增加,但增產幅度(不是產量)卻是遞減的。同時密度過大導致通風透光性差=空稈率高。很多人認為地是自己的地,肥料上多了產量高,其實這種思想是不對的。第二個10kg繼續施入田中,產量卻在增加了100kg之后只增加了50kg;第三個10kg繼續施入田中,產量卻在增加150kg之后只增加了25kg。也就是說,30kg肥料分三份持續投入田中,總共增產了175kg,增產幅度一次比一次少。也就是說肥料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投入再多的肥料也不會增產。報酬遞減率告訴我們,不能一味追求高產而過多施肥,而是要在肥料投入與產量上尋求一個恰當的平衡點,這就需要測土配方施肥。隨著玉米種植密度的提高也導致了“三高”:株高升高、穗位高升高、禿尖率升高,而且莖稈細、弱、韌性差,同時病害、蟲害都相對嚴重發生。國家玉米產業體系首席專家張世煌曾做過土壤肥力與密植育種的試驗,選當前種植面積非常大的幾個玉米品種為對象,得出結論,鄭單958每畝種植密度不能超過4500株,先玉335每畝種植密度不能超過4000株,這樣類型的品種過于密植,容易倒伏。在玉米栽培中,過于密植的縮小株距會降低單株上部干物質、根系干物質,由此誘發倒伏隱患。冀中南以及黃淮流域的市場上主推夏玉米品種,種植形式最好采取“縮小行距、擴大株距”的方式,“958類”小穗型品種改為50×33厘米(或者55×30厘米),可大大提高抗倒能力且高產穩產。也可采取大小壟種植,大行距7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根據具體的留苗密度確定。不同品種均有各自的適宜密度,稀植大穗型品種一般在3000~3500株/畝,中大穗型品種3700株左右/畝,緊湊型品種一般4000-4500株/畝為適宜。玉米種植密度增加,除了倒伏風險加大之外,病害發生嚴重,空棵和禿頂現象也增多。玉米種植密度過大,有兩個不容忽視的弊端,一是根部吸收養分變差,導致一部分植株生長瘦弱;二是葉片相互遮蓋,花粉不易落在雌穗上,造成無法正常受精結實,不僅造成禿頂較重,而且容易導致雌穗缺粒或者多穗現象。此外,密度過大之后,玉米各種葉斑病、紋枯病、莖基腐病(青枯病)均會加重,以及各種大量元素缺乏癥和微量元素缺乏癥的涌現,都可致使玉米生長不良,造成“空棵”或各種雌穗發育不良現象。當前市場推廣的中大穗型紅軸品種,春播玉米一般每畝3300~3800株(不超過4000株),夏播玉米一般每畝3700~4000株(不超過4500株為好)較為適宜。實際生產中,每畝4000株為耐密品種,除了需要株型緊湊、葉片上沖外,還應具備小雄穗、堅莖稈、開葉距、低穗位和發達的根系等特點;每畝5000株為耐高密品種,要具備密植而不倒特點,果穗全(全有穗、無空稈)、勻(大小均勻一致)、飽(灌漿飽滿、無禿尖),而且還具有較強的抗倒伏能力、耐陰雨寡照能力、較大的密度適應范圍和較好的施肥響應能力。例如,當每畝種植3000株時有較高的產量水平,而當密植到每畝5000株時,也不易發生倒伏,且有更高的產量水平。可是,就目前來看,有真正的高抗又顯著增產的“耐高密”品種嗎?且不說提高密度對產量和品質有什么積極的影響,僅僅一個倒伏問題,當前所謂的“耐密品種”還沒有幾個可以抵御得了。研究結果顯示,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株高和葉面積先增加后減少,而生物量和產量則顯著增加。這表明,適當地增加種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和營養吸收能力,促進玉米的生長和發育。但過高的種植密度會導致細胞分裂受阻,影響玉米的生長和發育,同時玉米植株之間會相互遮擋,影響光合作用和水分吸收,導致玉米生長受阻和產量下降。在河南省玉米生產中,選擇適宜的種植密度對于提高玉米的產量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生產中,應該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和品種特點等因素,選擇適宜的種植密度,以實現玉米的高產、優質和高效生產。比如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湯繼華團隊育出的YD8010、YD8012、YD8019、YD8235的品種最近幾年密度試驗,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和品種特點等因素在生產上最佳密度在4500-5500密度。同時,湯繼華教授曾在作《黃淮海地區玉米育種目標與發展趨勢》報告中表明。黃淮海夏玉米7個育種目標:1)易機收
由機械穗收發展到機械粒收,中長穗、苞葉層數少、苞葉薄、穗軸堅硬、后期灌漿快脫水快,收獲時籽粒含水量不高于25%(28%),成熟后田間站稈15天以上。
2)早熟
鄭單958在山東平均熟期105天,河南為100天左右。
目標:需要比現有主推品種提前5天左右,熟期在95-100天品種。
種質來源:德國、法國等歐洲種質;美國早熟種質 。
3)耐密
目前生產密度為4500株/畝左右。
目標:5000-5500株/畝品種。
鑒定措施:鑒定試驗密度5500-6000株/畝。
4)抗倒伏/倒折
抗倒伏已經成為品種能否大面積推廣的決定因素。唐四平頭選系普遍存在抗倒性較差的現象,缺乏國內優異抗倒遺傳群體;解決途徑:利用美國瑞德和歐洲抗倒種質。
5)耐高溫、適應環境能力強
花粉量要大、花粉活力要強、具有耐高溫能力;花絲吐絲集中,接受花粉能力強,易受精。孕穗期對環境適應能力好。
6)抗主要病蟲害
具有抗莖基腐病、銹病、小斑病、彎孢菌葉斑病、粗縮病等主要病害,以及玉米螟、蚜蟲等主要蟲害。
7)掉穗率低、易脫粒
果柄韌性好,果穗不易脫落,籽粒與穗軸結合松,機收易脫粒。
來源:智種網、河南農業大學湯繼華教授《黃淮海地區玉米育種目標與發展趨勢》報告、技豐種業集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