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植保无人机市场:出路或在多功能、细分场景的挖掘上
近三年時間,植保無人飛機行業比較消沉,這與前幾年的盛況形成了鮮明對比,行業要消失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之所以會顯得比較消沉,是因為行業度過了高速發展期,行業的格局異常穩定,新企業已經沒有了機會,當然新進入的企業也很少,行業缺乏吸引力了,于是媒體的關注和宣傳都相應地少了。
行業的消沉并不代表著行業的蕭條,相反,國內的植保無人機行業銷量保持穩定增長,植保無人飛機使用場景越來越豐富,準確地說植保無人飛機已經變成了農業無人機了。
可以預見,國內的農業無人飛機將會替代越來越多的地面機械,無人飛機平臺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也意味著無人飛機在不斷地打開更多的生存空間,行業的體量和規模也會越來越大。
作為非傳統的,有著″破壞性創新″特點的顛覆性的農機,植保無人飛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特點,認清這些東西,更有利于培育和扶持這個產業的發展。
一、遵循″摩爾定律″
重溫一下″摩爾定律″:電子產品微處理器的性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會降低一倍。這個定律在1965年由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來之后,60年的時間里都證明是有效的。
植保無人飛機一出生就帶著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的雙基因,所以其發展也會遵循著″摩爾定律″,也就是說其性能將不斷地提高,功能也會豐富化,但產品價格將不斷地下降,我們可以從油動無人飛機和電動無人飛機近幾年的價格軌跡上印證以上的觀點。
如2014年的時候10L的植保無人飛機售價為15萬元,而2024款的極飛P150官方建議零售價43888元,大疆T60零售價46999元,按作業載荷量換算,2014年1L售價1.5萬元,10年之后的2024年1L售價不到1000元,10年時間按作業效率算硬件成本只有10年前的十分之一,但性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這種升級換代的速度主要是在芯片和控制系統的電子部件和軟件上,這部分是植保無人飛機最有價值部件和技術核心,而噴藥或飛播部件硬件價值很低,并不是核心競爭區。
電子部件和芯片技術正是大疆、極飛等高科技電子企業的強項,他們可以讓這些核心部件以摩爾定律的周期性能不斷地升級,甚至性能和科技含量高到脫離需求,但是價格卻不斷地降低,或通過不斷推出迭代機型而永遠把持行業的定價權和降價權。
大疆、極飛等高科技的公司甚至能人為掌握產品市場推出的節奏,這樣就有市場絕對的主動權,沒有技術實力的公司和傳統農機企業將跟不上市場的節奏而被淘汰。
二、行業呈現″馬太效應″
植保無人機產品由于有電子產品的屬性,所以行業內有非常鮮明的馬太效應,也就是贏家通吃,并且近兩年表現得非常明顯。
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系統查詢到的數據看,2023年大疆和極飛兩家植保無人飛機合起來市場占有率超過了90%,其中大疆一家占有率超過了60%,與此同時,國內植保無人飛機行業越來越″安靜″,因為大量的廠家由于受到大疆的擠壓而被迫退出了市場,目前真正有量產的品牌只有大疆、極飛、拓攻、極目、啟飛五個品牌,其他的銷量已可忽略不計。
可見國內植保無人機行業的確是呈現馬太效應,并且隨著市場的成熟,這種贏家通吃的現象愈發的明顯,整個市場已沒有長尾的特征,但掙錢的可能是頭部企業,甚至可能連第二名都會因為形不成規模效應而生存維艱。
馬太效應背后事實上并非完全是市場的作用,根本上可能是資本和資源在說話,現在的商業邏輯變了,資本不會有耐心等待一個企業由小到大的滾雪球式的發展,而是一開始就用巨大的資本去砸出一個行業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實力跟不上的先被淘汰,有不斷融資能力的公司成為最后的贏家,然后再回過頭來補管理、技術、產品等方面短板,這種玩法是傳統農機企業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注定了植保無人機不是傳統企業的菜。
三、競爭的本質是效率
價格戰的目的是不斷地提高行業的生存門檻,把行業內沒有成本優勢的企業不斷地踢出局,同時對打算進來潛在的競爭對手的形成強大的威懾,讓讓他們知難而退,只有這樣行業才能完成洗牌和形成比較穩定的競爭格局。
大疆是全球消費級和娛樂級無人機行業的真正的大佬,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80%,背靠深圳這個全球最大的無人機產業集群,具有極強的成本優勢和對產業鏈無與倫比的掌控能力。
大疆公司的主業是消費級無人機,植保無人飛機是大疆的培育型業務,在大疆營收中占比很小,支持大疆植保無人飛機打價格戰的資源是大疆的消費級無人機業務,而極飛、極目、拓工等無人機企業沒有這個產業基礎,所以大疆與這幾家企業是不對等的競爭,某種意義上是降維打擊。
從2016年進入植保無人機行業之后 ,大疆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把絕大多數競爭對手淘汰出局。
大疆發起的最近的一次價格戰是2023年11月、12月,11月份大疆在新品發布會提出T60的54999元官宣價,12月11日極飛新品發布會上宣布P150官宣價為43888元起,T150比大疆T60便宜了約1.1萬元。
12月12日大疆宣布T60機型直降8000元,全款T60機型售價46999元,比T150要貴3000元。
價格戰提高生存門檻,淘汰掉競爭對手,這個無可厚非,筆者認為大疆的價格戰已經完成了行業的洗牌。但現在行業內經銷商對代理無人飛機的積極性很低。
筆者認為無人飛機的競爭的底層邏輯是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
用戶表面上是購買飛機,其實購買的是作業質量。國內的植保無人機行業應該要結束價格戰,行業內留下來的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飛機本身,真正地重視產品,在未來的競爭中,一定是高效率的飛機打敗低效率,作業質量高的打敗作業質量低的,但最后的贏家絕對不是價格最低的。
四、出路在多功能
植保無人飛機具有電子產品的屬性,如果無人機企業按照電子產品的屬性去搞經營的話,就會永遠陷入產品升級和價格戰的死循環,永遠都不要想著走出來,要想走出來就要學習傳統農機企業。
筆者認為要在產品性價比上做文章。植保無人飛機的價值在于性價比,一臺飛機,如果不能幫購買者掙錢(或省錢),就是再便宜也沒有人要,而一臺無人機如果能做各種各樣的活,即使其很貴,也照樣有人購買,如約翰迪爾200馬力進口采棉機CP770要800多萬元,每年仍是供不應求,是因為購買者能掙遠遠超出這個價格的收益。
所以筆者認為植保無人飛機的未來出路在多功能,也就是購買一臺飛機能干多種活,能在多個場景中工作,就像拖拉機一樣成為一種動力源,如果無人機企業把產品打造成一種平臺化的動力源,產品的使用效率提高,產品的性價比優勢就會顯現出來。
所以,筆者建議植保無人機飛機企業結束″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價格戰,后期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市場和用戶需求上,要多開拓使用場景,未來市場細分應該轉向場景細分,在這個基礎上開發及挖掘無人機的作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