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商业化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加速布局

作者:上海证券报 2024/1/16 9:44:25
“2024年种子行业发展趋势将聚焦在核心品种、生物技术、市场开拓、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近日,农发种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更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是能够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步伐,科研能力强劲、品种储备充沛,重视专业化团队建设,具有较强下游产业延伸能力的企业。”       种业关乎粮食安全。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可

“2024年種子行業發展趨勢將聚焦在核心品種、生物技術、市場開拓、產業鏈延伸等方面。”近日,農發種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更有競爭力的種子企業,是能夠緊跟國家政策導向和市場步伐,科研能力強勁、品種儲備充沛,重視專業化團隊建設,具有較強下游產業延伸能力的企業。”

       種業關乎糧食安全。加快生物育種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科技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2023年12月26日,農業農村部公告,26家企業獲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這也是我國首批獲得生產經營許可證的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多位農業資深人士表示,此次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發放具有里程碑意義,意味著2024年將成為生物育種商業化加快推進之年。 

生物育種商業化步伐加快

       生物育種技術是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融合雜交選育、分子標記等先進技術的重要選種育種手段。

       為何要加速生物育種商業化步伐?中國農業大學領軍教授、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韓一軍表示:“種子在我國糧食增產中的貢獻率已達到45%,生物育種將提高農作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蟲害等能力,有利于糧食穩產、增產。目前,我國糧食的單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玉米和大豆,例如玉米單產大約只有美國的57%。按照現在這個進度,在未來幾年內,我國生物育種,尤其是生物育種的玉米種植面積會進入擴張加速期。”

       農發種業一位負責人表示,轉基因品種有利于減少農藥使用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保障糧食提質增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意義重大。

       據公開資料,玉米作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約占糧食種植總面積的35%,年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0%。我國大豆供需矛盾突出,2022年進口量超9,000萬噸,對外依存度較高。因此,玉米、大豆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提高這兩種農作物的單產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的糧食安全。

       據了解,2021年我國已啟動轉基因玉米、大豆產業化科研試驗田試點,2022年試點擴展至農戶大田,2023年試點范圍擴大至河北、內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個省份的20個縣、市、區,并在甘肅安排制種。

       試點顯示,2023年底通過審定的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抗蟲和耐除草劑的性狀突出,對草地貪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畝均增產在10%左右,充分證明了國產轉基因作物的優良特性和發展潛力。 

相關上市公司有望增收

       國信證券在最新研報中認為,2024年種植季即將到來,轉基因種子較傳統種子或能售出較高溢價,從而帶動龍頭種企收入提升。

       具體來看,在首批獲得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26家企業中,大北農、登海種業、隆平高科、豐樂種業、金苑種業等多家上市公司榜上有名。其中,大北農及其旗下公司的5個轉基因大豆、4個轉基因玉米品種,共計9個品種獲批;隆平高科旗下的北京聯創種業等公司的6個轉基因玉米品種獲批。

       生物育種已成為龍頭企業布局的重要賽道。“公司積極開展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單倍體育種、轉基因及基因編輯育種工作,與一些行業知名的科研院所及生物技術公司開展深度合作,獲得了抗蟲耐除草劑多基因疊加優良轉基因材料,已有多個品種成功轉化,進入國家大區試驗環節,近年內有望通過審定進入市場。此外,基于基因編輯技術的親本改良和新種質創制已接近穩定,測試通過后將投入應用,為生物育種產業化的持續推進奠定良好基礎。”農發種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生物育種商業化將會推動行業格局變革,擁有優秀儲備的企業會優先獲益,提升其市場份額和盈利水平,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據機構測算,若轉基因種子相對于普通種子溢價在50%左右,則每年可帶動相關種子市場規模增長超百億元。“擁有性狀企業的種業龍頭還可以通過授權給制種企業,收取專利使用費。”一位業內人士說道,性狀公司和普通種子公司在行業內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從事植物性狀的研究和改良,后者主要從事種子生產和銷售。據券商估算,參考國際慣例,以8~10元/畝計算,2025年國內性狀授權市場規模可達8億~10億元。而當其滲透率達到90%時,性狀市場規模可達到近60億元。以隆平高科為例,其持有杭州瑞豐、隆平生物、國豐生科3家性狀企業股份,預計2024年至2026年公司性狀授權費有望貢獻凈利潤0.1億元、0.4億元、1.1億元。公司此前也表示,后續生物育種商業化落地后,將不斷強化種子生產質量、營銷等,以提升國內市占率和利潤貢獻水平。 

行業整合步伐持續加快

       2023年,我國種子行業逐步告別“小、弱、多、散”的格局,行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其中,“國家隊”加速布局生物育種領域,成為行業亮點之一。

       2023年9月,注資40億元的國投種業正式成立,作為國投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其布局重點即為生物育種產業。12月6日,豐樂種業控股股東合肥建投與國投種業簽署《股份轉讓協議》,國投種業擬以10.94億元收購豐樂種業20%股權。股權轉讓完成后,國投種業成為豐樂種業控股股東,國務院國資委將成為豐樂種業的實控人。

       國信證券認為,國投種業收購豐樂種業后,豐樂種業將作為其種業發展運營、資本運作和資源聚集的主要平臺,從而在現有生物育種領域布局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種業集團,更好地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2023年12月29日,隆平高科將其持有的隆平生物10.94%股權轉讓給中央企業鄉村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央企基金”),轉讓價格為3.61億元。轉讓完成后,隆平高科對隆平生物持股份額為5%。央企基金持股份額為44.94%。隆平高科表示,雙方在生物育種領域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央企基金擬進一步提高對隆平生物的持股比例,公司也基于整體戰略需要,優化公司生物技術領域投資結構。

       回顧全球種業發展歷程,兼并重組是種企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有業內人士對記者坦言,我國種業規模前五的公司所占市場份額已由2021年的19.3%提升至2022年的21.3%,但與海外巨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國種企仍須進一步重組整合,以提升行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

       在借助國資進行產業賦能的同時,多家種業公司在2023年接待機構調研時表示,未來將憑借自身業務和資本優勢,堅持內生外延戰略,加速生物產業并購步伐,完善產業鏈布局。

       大北農近期就表示,公司將圍繞生物育種技術產業化應用所帶來的市場紅利進行融合發展,以玉米、水稻、大豆等種業為主,同時尋求其他板塊優質項目的并購機會。并購項目優先選擇認可公司文化、具備研發育種能力、擁有生物育種儲備等要素的公司,積極向種業全產業鏈布局,爭取早日進入種業的頭部企業序列。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