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麦秋播药剂拌种及秋冬季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小麥秋播藥劑拌種是控制小麥條銹病、莖基腐病、紋枯病、全蝕病、黑穗病等土傳、種傳病害和蚜蟲、地下害蟲的關鍵技術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初始菌源量和蟲源基數,減輕小麥中后期病蟲防控壓力,是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的重要措施,對于贏得全年小麥病蟲害防控主動權具有重要意義。
防控策略與防治目標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立足“抓早治小、關口前移”,實施“分區治理、分類指導”的防控策略,落實“深翻滅茬整地、優選抗性品種、藥劑拌種包衣、合理適期晚播、秋苗達標防治”等五項關鍵技術措施,預防和控制小麥種傳與土傳病害、蚜蟲、地下害蟲以及秋冬季苗期病蟲危害,夯實小麥病蟲防治基礎。2024年全國冬小麥秋播藥劑拌種覆蓋率總體要穩定在90%以上;其中,西南、西北、漢水流域小麥條銹病冬繁區以及莖基腐病、地下害蟲和根部病害等重發區,力爭做到藥劑拌種全覆蓋、杜絕“白籽下地”。
重點區域與防控對象
根據近年來冬小麥種植區重大病蟲害發生演替與危害情況,確定秋冬季重點防控對象。
西北麥區:重點防控條銹病、莖基腐病、黃矮病、雪霉葉枯?。ㄐ陆貐^)、麥蚜、麥蜘蛛等病蟲。
西南麥區:重點防控條銹病、麥蚜和麥蜘蛛等病蟲。
華北麥區:重點防控莖基腐病、根腐病、全蝕病、孢囊線蟲病、麥蚜、麥蜘蛛等病蟲。
黃淮海麥區:重點防控莖基腐病、紋枯病、根腐病、白粉病、黃花葉病毒病、孢囊線蟲病、麥蚜、麥蜘蛛、地下害蟲等病蟲。
長江中下游麥區:重點防控紋枯病、白粉病、黑穗病、麥蚜、麥蜘蛛等病蟲,密切關注莖基腐病發生。
關鍵防控技術措施
(一)優選抗(耐)性品種。黃淮、長江中下游條銹病流行區,優先種植成株期抗性高的品種;西北、西南等條銹病菌越夏、冬繁區,提高中高抗品種種植比例,控制條銹病初始菌源量;長江中下游、黃淮、華北等麥區,要優先選擇對赤霉病、莖基腐病等具有較好抗(耐)性的品種。
(二)深翻滅茬與適期晚播。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等土傳病害發生區要加強播前田間管理,通過深翻滅茬降低病原菌菌源量;根據天氣情況可適當推遲小麥播種時期,適當加大用種量,保障基本苗數,達到壓低冬前病原菌侵染幾率和病蟲害發生程度。條銹病菌源區,要及時清除麥田周邊自生麥苗、雜草、小檗,降低條銹病越冬菌源量。
(四)秋苗病蟲防治技術。苗期條銹病:在發病初期采取“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防治措施,選用三唑類殺菌劑(粉唑醇、己唑醇、丙環唑、三唑酮)化學農藥或嘧啶核苷類抗菌素等生物農藥開展噴霧防治,同時兼治白粉病;苗期莖基腐病、紋枯?。?/span>在病株率達5%—10%時,選擇丙硫菌唑、丙硫唑、丙環唑、吡唑醚菌酯、葉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環唑、氯氟醚菌唑、噻呋酰胺等單劑或混劑噴霧防治;苗期蚜蟲:在百株蟲量達到500頭時,選用吡蚜酮、啶蟲脒、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等化學藥劑或苦參堿、綠僵菌等生物農藥進行葉面噴霧防治;苗期麥蜘蛛:在達到麥田每33厘米200頭蟲量時,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等藥劑進行葉面噴霧。
保障措施與防治要求
(一)強化責任落實。切實落實“政府主導、屬地負責”防控工作機制,立足預防、抓關鍵時期,加強組織領導,細化防治措施,確保防控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二)強化監測預警。各級植保機構要加強病蟲監測,準確掌握病蟲發生動態,對達到防治指標的病蟲,及時組織防控行動。對條銹病發生區,推行首發獎勵制度,做到帶藥偵查、達標防治,早發現早控制。
(三)強化指導服務。小麥秋播藥劑拌種時間緊、任務重,各級植保機構要在秋播關鍵時期組織技術骨干深入一線,開展宣傳培訓,指導農民科學防控。要突出把好選藥、用藥關,確保防控技術措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