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服的未来:帮助小农户走进现代农业
農業社會化服務這個熱詞,從早期出現就帶著極強的現代農業性質。我們講到現代農業,也總是繞不開農業社會化服務。
如今的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可是如何將小農戶更好地帶入現代農業發展中?如何幫小農戶減輕種植壓力,增加經濟效益?社會化服務就該發揮作用了。應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起來不劃算的事情交給社會化服務去辦。
農服組織增長迅速
2019年,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授權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發并運營中國農服平臺,利用“滴滴打車”機制構建一個“滴滴農服”大平臺,將小農戶的個性化需求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的多樣化服務有效對接,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近幾年,從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提到“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 提出“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推進農業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常態化服務的通知》要求“優化信貸直通車服務,聚焦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等,到各省市印發通知條例支持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的構建,都在進行農業社會化服務全環節覆蓋這一工作的部署,讓小農戶也坐上“高鐵”前進。
相關數據也有所表明:2020—2022年,我國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帶動小農戶分別為7000多萬戶、7800多萬戶、8900多萬戶。截至2023年底,全國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總數超過107萬個,服務面積超過19.7億畝次,服務小農戶9100多萬戶。
農業社會化服務因何開始變得炙手可熱?在于時代變化。
每個農業階段都會有共同的時代問題,也會有指向性的解決方案。
比如最初的農資市場產品單一,供不應求,有效果就賣得出去,但是部分會對莊稼造成傷害;后來農資產品就變得多樣,不僅安全,防病蟲害的同時還能給作物補充營養,農民可以挑選不同的農資產品使用;產品多樣,市場也已接近飽和,怎么用才會讓莊稼長得更好?技術性服務成為農業標配。當各要素齊全后,社會化服務的出現讓小農戶學會“放手”,不再考慮上述問題,從而實現現代化。
目前我國小農戶在農業經營主體中占到七成。通過土地入股、流轉、托管等把耕、種、防、收等全部環節或部分環節交給社會化服務組織操作,既可以充分發揮農機裝備的作業能力和服務效率,又降低農業在生產和作業中的成本,減輕小農種植壓力。有業內人士表示,各項支持政策以及運行策略,與農戶需求匹配度最高的是綜合社會化服務,并且隨著農戶在種植過程中考慮的因素增多,對農業保險的認識和需求也在增多,尤其是種植大戶格外迫切。
這就不得不說,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小農客戶固然重要,但是種植大戶才是目前社會化服務的發力點。筆者在與企業溝通以及走訪農戶時也發現,農服企業在服務過程中優先考慮種植大戶,種植大戶則認為從種到收都有所保障,既減輕了對種植風險的擔憂,又能夠緊跟市場動態,還可以進一步形成智慧農業,實現精準種植,簡直是太輕松了,所以也樂意使用農服。
解決問題還需全環節布局
如果說緊跟市場趨勢是謹慎選擇,那么提前下手布局就是對未來押寶。
在企查查上搜索“農服”企業,出來的相關結果為12萬條,有資深農企后期拓展農服板塊的,也有新農企直接進入農服賽道,這個數據對于我國農業行業來說其實并不算多,同時也意味著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市場即將被大力開發。在筆者看來,提前布局的企業無疑有著把握市場趨勢、緊跟政策導向、解決市場所需的深度思考。
在之前的調研中,筆者接觸過的一家庭農場使用中化的MAP農服平臺已經有一段時間,中化駐在該農場的技術服務中心經理王文杰向筆者簡單展示了MAP農服平臺的操作流程,并表示MAP 平臺自2017年就開始啟動,屬于分區域進行針對性服務,如河南、河北、山東以主要糧作為主,新疆區域是特作,南方區域是經作等。該平臺已經貫通了從種到收再到買賣售后、農業保險等的全面閉環服務。
除了中化的MAP農服平臺,成都豐云農服涉及的環節也已經比較全面。據了解,豐云農服是圍繞產前、產中、產后,提供農資產品集中供應、作物營養與植保、田間智能化管理、糧食收儲、農產品銷售等服務展開工作,基本實現從種到收全程跟蹤,其現階段主要圍繞大田區域開展社會化服務,涉及的作物為玉米、小麥、水稻。
當然,早早入局農服,困難肯定是有的。廣西中以水肥一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覃敬源向筆者吐露,在進行服務的時候,出現過服務對象資金緊缺,在獲取資金支持方面存在困難進而影響了服務的推進的情況,或者由于服務覆蓋面積較大,而專業技術服務團隊的人員規模又相對有限等問題,給工作造成了阻礙。針對這些問題,中以多途徑獲取并加強與各金融機構的合作,開發適合農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降低了服務對象的金融成本和風險進而促成了合作,同時引入智能監控系統,對農業生產現場進行實時視頻監控和環境數據監測并上傳到云平臺提高工作效率。王文杰則表示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的比較典型的問題是土地不集中,以及種植管理粗放,但是MAP平臺現在已經可以準確捕捉每一處碎片地塊,對其實現精細管理。
經過不斷地摸索和前進,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是對的,目前他們服務的農戶已遍布全國。
種植大戶仍占多數
在進行社會化服務的時候,市場上的農服企業更多的是選擇種植大戶合作。
種植大戶已經是具有農民性質的商人,對成本收益更看重。豐云農服市場部部長黃婷表示,在全國范圍內合作的上萬余戶中,種植大戶的占比達到70%。對于40—60歲之間的小農戶而言,更多的是希望家里的土地不閑置,種的糧食可以滿足家里生活所需,同時又希望種植投入成本不高節省費用;以包地為主要收入的種植大戶,需求是如何通過專業的技術和產品的投入,提升畝產量,同時在糧食銷售環節能賣出更好的價格,在包地投入和農資投入成本大的情況下,能找到更低的貸款渠道或者能提供賒銷。這一現象意味著有些小農戶可能不太需要社會化服務,種植大戶則是剛需。
王文杰和覃敬源也表示,在服務的農戶當中,種植大戶占比高達90%—95%。小農戶對于農服的認知較少,更習慣于傳統的種植方式,對現代農業技術和服務的了解不夠深入,需求也普遍集中在基本的農業服務,如選種、肥料供應,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所以小農戶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培訓來提高對現代農業服務的認識。
在網絡上搜索關鍵詞“農服”,出來的都是關于帶動小農戶發展的信息,但是在實際應用中,種植大戶卻占據絕大部分份額。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也在于小農戶的信息不夠流通,而且也不會主動去尋求社會化服務,甚至不知道自己周邊到底有哪些服務組織,他們各自能提供怎樣的服務,服務價格如何等等這些。同時,小農戶在希望土地不閑置的情況下還是選擇自己去種,這種寧愿抓在手里也不愿意放手尋求新種植方法的思想其實也是一大阻礙。雖然幫助小農戶走入現代農業的通道已經生成,但是他們依然無法準確地找到入口。
未來還需標桿大戶帶動小戶
在社會化服務方面,“托管”對小農戶來講,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種植形式。無論是“保姆式”全程托管,還是“菜單式”多環節托管,或者是“點單式”單環節托管,都可以解決小農戶經營管理粗放、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也可以更好地整合小農土地資源。
如今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以種植大戶為主,也起到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種植大戶的目的就是高產高收益,社會化服務的全程跟蹤服務不僅能減輕大戶種植負擔,在資金和風險方面更能加固保障,無疑是種植大戶的不二選擇,這些好處對小農戶也是一樣的。將土地入股,托管給農服組織后進城務工不耽誤,種什么不發愁,怎么種有人管,種肥藥不用買,收糧后賣給誰不用考慮,糧食價格賣得高,只要在手機上點一點就能輕松實現。并且土地規模化經營以后,國家重點支持進行高標準農田改造,引進農業生產新技術、新裝備、新物料,更能保障高產穩產。
就像不斷進化的農機具一樣,費時費力的已經被智能化淘汰了,農業的發展永遠是向新的,小農最終還是會接受并習慣社會化服務,只是時間問題。
目前,農服行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成長期,很多大型企業布局農服業務,進軍全國市場,同時各區域也有在當地局部發展成熟的中小型企業。不同類型的企業都在摸索適應自身發展的農服模式,積累農服經驗,以期在市場中站穩腳跟。談到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現狀,覃敬源表示,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戶的服務需求在增長,創新技術正在加大運用頻率,并且市場競爭也越來越強,農服組織的模式不斷多樣化,一切都在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區域間發展不均衡的現象尤其明顯,社會化服務組織還是太少,所以任務依然繁重。
未來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會以政策作為支撐載體,逐步實現國際化和智能化應用,其前景還是非常廣闊的。黃婷表示,在行業越來越成熟的同時,競爭也會不斷加碼,大浪淘沙之下,一些有專業服務能力、資源整合度更強、能滿足種植戶需求的企業將會成為這個行業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