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下,中国农药产业韧性面临新考验

作者:中国化工信息 马赫 邢钊毅 2025/4/14 11:11:51
植物保护产品(在中国多称作农药)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生产资料,通过防治病虫害、调节作物生长等手段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已形成"原材料-中间体-原药-制剂"四环节产业链,并在环保政策驱动下加速向高效低毒方向升级。2024年农药原药产能释放导致价格底部震荡,制剂出口逆势增长。2025年,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与产业韧性面临新考验,行业正通过技术革新与市

植物保護產品(在中國多稱作農藥)作為現代農業的核心生產資料,通過防治病蟲害、調節作物生長等手段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已形成"原材料-中間體-原藥-制劑"四環節產業鏈,并在環保政策驅動下加速向高效低毒方向升級。

2024年農藥原藥產能釋放導致價格底部震蕩,制劑出口逆勢增長。2025年,中美關稅戰持續升級,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與產業韌性面臨新考驗,行業正通過技術革新與市場多元化應對復雜挑戰。


圖片


01

中國農藥中間體下游需求穩中有升,向高效低殘留方向升級


綠色農藥需求推動,環保型中間體占比逐年提高。中國和印度已成為全球農藥中間體及原藥的主要生產地。2024年中國化學農藥原藥(折有效成分100%)產量為367.5萬噸,對應中間體消費量約為735萬噸。全國農藥中間體形成以華東、華南及華北為核心的生產集群,其中江蘇、山東、浙江三省產能占比超70%。在環保政策趨嚴背景下,行業加速整合升級,落后產能逐步淘汰,頭部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提升供給穩定性。值得注意的是,產品結構正向高效低毒方向轉型,生物合成中間體及天然產物中間體增速顯著,但部分高附加值品種仍依賴進口,國產化進程亟待加強。


02

2024年中國農藥原藥產能擴大,價格底部震蕩


2024年,中國農藥原藥市場呈現“產能釋放、價格承壓”的階段性特征。2016年至2018年期間,在安全環保政策趨嚴、政府監管力度持續加強以及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政策目標的多重因素驅動下,農藥生產企業逐步實施搬遷改造計劃,行業產能結構深度調整,致使化學農藥原藥產量從377.8萬噸顯著下降至208.3萬噸,降幅達45%。此后逐漸回升,2024年因產能轉移集中釋放,產量大幅上漲至367.5萬噸,同比增長38%,內蒙古產量躍居全國第三。華東和華北地區為主要生產區域,分別占總產量的50%和17%。


圖片


農藥原藥價格底部震蕩。2024年,受需求走弱及庫存壓力影響,大部分農藥原藥價格延續下行走勢。93種重要原藥產品中,70個下跌,占比75%;16個上漲,占比17%;7個持平,占比8%。


1

除草劑

草甘膦和草銨膦原藥價格下行。中國草甘膦原藥價格震蕩下行,草銨膦原藥價格持續下跌,跌幅達23%。由于需求減弱及預期疲軟,短期內兩者價格或繼續走弱,但成本支撐限制了下探幅度。


2

殺蟲劑

吡蟲啉和噻蟲嗪原藥價格繼續下探。2024年吡蟲啉原藥價格先跌后穩,從年初8.73萬元/噸降至8月7.12萬元/噸,再反彈至12月7.23萬元/噸;噻蟲嗪原藥價格先漲后跌,從1月5.80萬元/噸升至4月5.86萬元/噸,后跌至12月5.37萬元/噸。受需求疲軟影響,預計兩者價格短期難好轉,但成本支撐將使價格保持穩定。


3

殺菌劑

嘧菌酯和代森錳鋅原藥價格漲跌互現。嘧菌酯原藥價格持續下行,從年初的15.4萬元/噸降至年底的13.9萬元/噸,跌幅9%,預計短期內價格將以穩為主;代森錳鋅原藥價格先穩后漲,從1-5月的2.15萬元/噸漲至年底的2.2萬元/噸,未來幾年需求增長或推動其價格穩步上行。


03

中國農藥制劑出口需求繼續擴大


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政策驅動,中國終端制劑使用量逐年減少。2015-2022年,中國實行了農藥和化肥的雙減政策,農藥使用量逐年減少。2022年農藥的使用量為23.58萬噸,同比降低4%,其中除草劑占41%,殺蟲劑占27.0%,殺菌劑占26%,種衣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其他類產品占比5%。


國際市場庫存筑底企穩,農藥制劑出口向好。2020-2024年,中國農藥制劑出口在波浪起伏中調整、適應、提升。全球農藥長達一年半的去庫存后,有筑底企穩跡象,農藥出口市場表現出相對穩定性和增長潛力。2024年,中國農藥制劑出口金額為89.99億美元,同比上升11%,前三大主要出口目的地國家仍為巴西(19.17億美元,占比21%)、澳大利亞(6.67億美元,占比7%)和美國(5.25億美元,占比6%)。2024年中國進口金額為8.14億美元,同比下跌16.4%,主要進口來源國家為日本、新加坡、德國、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等。自2023年制劑出口折純量首次超過原藥出口量,2024年出口差距又進一步擴大。


圖片


04

中美貿易影響


自2018年起,美國對中國的113種農藥原藥加征了25%的關稅,同時對另外18種原藥加征了7.5%的關稅。2024年特朗普再次上臺后,快速簽署加征關稅行政令。美國自2025年2月、3月分別起對中國產品實施10%的加征關稅,隨后4月份貿易戰又升級(分別增加34%和50%),目前2025年中國出口至美國部分農藥產品的綜合稅率已達到129%(本文數據更新至2025年4月10日)。


圖片


原藥端,首先,全球農藥原藥產能的70%集中在中國,這一產業格局決定了美國在采購農藥原藥過程中難以規避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美國本土缺乏原藥生產能力,印度雖在磷化物等傳統品類具備局部優勢,但難以實現全面替代。


其次,從原藥價格波動性看,以草甘膦為例,其價格已從10萬元/噸的峰值回落至2萬多元/噸,美國市場對此類原藥價格波動具有較強適應性。結合美國農業部門高額補貼政策及農戶高收入水平,關稅帶來的原藥價格波動對美國采購影響有限。對于非大宗原藥,若特定品種因關稅導致價格過高,美國企業可通過調整生產工藝采用更具價格優勢的替代品類,產業調整具備現實可行性


制劑端,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金額僅5.25億美元,占中國農藥制劑總出口額的6%,美國市場并非中國制劑出口的主要方向,影響相對有限。美國可從其他國家采購制劑產品作為補充。


綜合研判:

1.中國原藥產業憑借全球70%的產能占比和結構性供應鏈優勢,在短期內仍將維持美國市場的核心供應地位。但若關稅政策持續升級,其進口商將加速向印度、東南亞等地區轉移采購重心。


2.當前貿易戰雖處于焦灼狀態,但長期持續的可能性較低。建議中國對美貿易商保持冷靜觀察。


3.由于中國農藥生產能力充足且美國進口占比較低,中國對等關稅對國內農業影響較小,整體風險可控。


化信觀點


中國農藥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展現出強勁韌性及持續競爭力,其競爭優勢源于三大核心支撐:


政策導向明確的戰略保障。農業作為國家安全的"壓艙石",始終占據政策核心地位。在《"十四五"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中明確要求2025年農藥生產企業縮減至1600家以下,經營門店控制在30萬家,建立"扶優汰劣"的調控邏輯。2024年政府通過強化農藥登記管理制度,系統性淘汰15%高毒農藥產能,推動行業兼并重組,推動行業良性發展。這種政策導向為農藥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完備的農藥產業體系,形成“中間體-原藥-制劑”全鏈條協同發展的格局。作為全球最大原藥生產基地,我國掌握全球70%原藥產能,具備從基礎化工原料到終端制劑的完整生產能力。產業鏈垂直整合優勢顯著降低生產成本。面對復雜國際形勢,該體系有效增強供應鏈韌性,抵御外部風險沖擊,為保障全球農藥供應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中國農藥市場以民營企業為主體,占比超75%,行業形成充滿活力與創新的市場環境。該類企業依托市場化運營機制,展現快速決策、彈性生產與精準響應的突出優勢,能夠敏捷應對國際市場波動與需求變化。例如在印度菊酯類產品近年來較多進入美國的情況下,出口其他區域數量下降,中國企業靈活調整承接了其他國家市場。


在“雙循環”戰略引導下,民營企業加速技術升級與海外產品注冊登記,配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拓展新興市場,成為推動行業國際化進程的核心引擎,充分彰顯我國市場機制的適應性與創新活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