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委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保障粮食安全种业创新是关键
2024/3/11 14:42:09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子帅 李炫旻】“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摆在了重要位置。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我国如何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为此,《环球时报》在两会现场采访了三位来自农业界别的委员。中国正在朝着农业强国目标迈进,智能化设备已经在农业领域大展身手。日前,哈工大研发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陳子帥 李炫旻】“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踐行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擺在了重要位置。在全球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的當下,我國如何進一步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為此,《環球時報》在兩會現場采訪了三位來自農業界別的委員。
中國正在朝著農業強國目標邁進,智能化設備已經在農業領域大展身手。日前,哈工大研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經在北大荒建三江農場春耕中進行驗證和應用。
“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技術已經從最初的跟跑狀態發展到現在的并跑甚至領跑。”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馬忠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國為保障糧食安全克服了諸多挑戰。一方面,中國14億人口的口糧需求大,工業和養殖業的用糧占比也很高;另一方面,我國優質耕地資源“先天不足”,且糧食產量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因此,我國過去下了大力氣,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糧食單產,以保障總產穩定。
“各國農業技術各有長短,不存在什么‘卡不卡脖子’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向記者介紹稱,他們設計的精量電動彌粉機解決了蔬菜棚內施藥費時費力的問題,“過去每畝地施藥時間在一個半小時左右,現在三五分鐘就能解決,這個技術其他國家也沒有做到。”李寶聚還提到,我國黑龍江、新疆等地大農場的機械化程度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但在果樹等園藝作物的集約化和機械化種植方面,還有待加強。
馬忠明也表示,我國在農業信息化特別是機械化方面還有待加強,我國土地地形地貌復雜,小農戶占比大,大型機器難以作業,因此加快打造適合山地的小型農業機械至關重要。
今年兩會,馬忠明帶來《關于在河西走廊設立國家玉米種業區域創新中心的提案》,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作為全國現代種業三大核心基地之一,甘肅河西走廊玉米種業發展還面臨很多挑戰,包括缺乏國家級創新平臺,育種技術研發能力不強,特別是生物育種技術研發應用滯后等。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決定著國家的糧食供給與安全,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是支撐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馬忠明建議,組建河西走廊國家玉米種業區域創新中心,實施強科技行動;成立國家玉米種業創新聯盟,強化種子企業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實質性合作,要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重大新品種選育方面取得新突破。
李寶聚同樣告訴記者,種子質量好壞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產量高低,是糧食增產和減損的重要抓手。據介紹,我國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以來,取得了一大批標志性成果和階段性進展。2022年全國供種保障率提高到75%,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超過45%。“但是,我國種子領域科技創新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在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品種研發與應用協作、生物育種產業化等方面仍需加強。”
“保障糧食安全首先還得自力更生。”全國政協委員、甘肅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柴守璽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們需要克服限制農業生產的短板因素,包括控制災害,提高單產,尤其是種業創新。
李寶聚還說,守護糧食安全,一是要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將“農田”變成“糧田”,在增加農田畝產的同時,提高種糧人的收益和種糧積極性。二是要擴大種糧空間,在戈壁、沙漠、鹽堿地等非耕地上發展設施農業,“一畝設施農業與三畝以上耕地的蔬菜產量相當。”三是踐行大食物觀,中國人的肉蛋奶蔬菜水果消費占比越來越高,因此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