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已快速通关,即将正式播种!
回望2023年,國內種業取得了飛速發展。
從種業發展格局上來看,長期以來種業發展都處于企業多、小、散的狀況,但在種業振興行動推進下,大型種企加快發展。農業農村部官網顯示,2023年,中信隆平整合國內外業務實現種業全球化布局,國投集團注資40億元成立國投種業布局生物育種產業,四川、河南等14個省份相繼組建種業集團,種業企業投資并購重組步伐加快……
而到了2023年底,生物育種產業化也加速推進。
從2023年10月17日,農業農村部官網公示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四次品種審定會議初審通過的轉基因玉米、大豆品種及相關信息,公示期為30日。到2023年12月7日,37個轉基因玉米品種、14個轉基因大豆品種通過品種審定,涉及企業包括大北農、隆平高科等多家企業。再到2023年12月26日,26家企業獲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
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就通過了所有″關卡″,進入銷售環節,在2024年春天,轉基因種子即將正式播種。
在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加速推進種業振興。展望2024年,種業和生物育種仍舊是農業發展的重點。
種業新機會
前KWS科沃施中國區總裁周偉表示,獲得了生產經營許可證,就意味著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可以開始銷售。目前不少經銷商和零售商已經開始跟廠家溝通接洽,爭奪轉基因種子的代理權。
對于他們而言,第一桶金不容錯過。周偉表示,對于渠道而言,誰先拔得頭籌,也會獲得比較好的利潤和市場占有率,這也是轉基因種子帶來的新的商業機會。
不僅如此,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通過品種審定,也給農民、種企和性狀企業帶來了收入增加的機會。
增加出來的收入來自轉基因技術帶來的增產潛力。科迪華大中華區總裁鄭子勤表示,轉基因技術對糧食增產的促進效果已經被研究驗證。
周偉以玉米為例計算,一畝地給農民帶來增產8%-10%,假設按照10%來算的話,一畝地產量可能增加100-150斤。按照現在玉米在1.2元價格來算,就意味著在農藥、化肥、人工等其它投入不變的前提下,從普通品種更換成了轉基因品種,每畝地就可以給農民增加120元的收入。
農民的增收也意味著種業產業鏈收入增長的機會。
近年來,種企面臨著種子溢價空間有限的困境。河南技豐種業集團董事長李繼軍曾撰文寫道,玉米種企自2021年就呼吁種子價格上漲,但漲幅很有限,與制種成本上漲幅度嚴重不匹配。要想玉米產業良性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整個產業鏈各個環節均有合理的利潤空間,而轉基因的推廣應用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一難題。
周偉計算,按照現有的市場規則,農民每畝地增加的120元收入中,種子產業鏈可以拿回20%,這部分由轉基因種子產業鏈上下游共同分享。
天風證券農林牧漁高級分析師林逸丹表示,預計農民對于轉基因種子的偏好會提升,所以轉基因種子也有提價空間,那提價之后,相當于種子公司的利潤水平能有所提升,同時在毛利率、凈利率等方面也能有所改善。
2024年轉基因品種市場相對較小
在種子市場上,轉基因品種和常規品種為替代關系。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品種審定和獲得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都將率先受益。
周偉表示,有26家企業獲得轉基因玉米、大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但國內僅玉米種子企業總數可能就達到了1800—1900家,也就是說,獲得轉基因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還不足2%,頭部企業獲得了很強的先發優勢,有利于進一步產業化聚集,對頭部企業而言也可以利用技術迭代的機會,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周偉表示,普通品種和轉基因品種競爭,就好比前者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而后者已經進入了現代化武器時代,那么既沒有轉基因品種獲批,也沒有轉基因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相當于在市場上被迭代了。
而目前來看,轉基因技術、品種和經營許可證書都掌握在大企業手中。
從已批準的轉基因玉米、大豆性狀安全證書名單來看,目前全國范圍內掌握轉基因玉米、大豆性狀的單位主要有大北農、杭州瑞豐、中國農大、中國種子集團、隆平高科、中國農科院、中國林木集團、上海交大和山東舜豐等。其中杭州瑞豐由隆平高科參股,而中國種子集團則背靠先正達。
轉基因品種審定信息和轉基因種子生產經營證書名單也顯示,隆平高科、大北農、登海種業、豐樂種業、中國種子集團等龍頭企業依然是最大贏家,是未來轉基因品種產業化的市場主力。
不過2024年,轉基因品種的市場規模仍然不會太大。周偉表示,國家目前對于轉基因產業化的指導方針仍為″嚴格監管,嚴控風險,穩慎有序推廣″,一方面國家會規定省份來進行推廣,而且每個省份也在指定區域推廣。這也意味著2024年,轉基因種植面積仍然有限。周偉預計,2024年轉基因玉米推廣面積大概在1000萬—1500萬畝的區間內,2023年生產和庫存的轉基因玉米種子不會全部消化掉。
紫金天風期貨研究所的一份研報也顯示,預計新一輪轉基因玉米制種預計在2024年3—4月開始,預計2024年轉基因玉米種植面積約為1000萬畝左右。
而目前全國玉米種植面積6.5億畝左右,相當于2024年允許推廣種植的面積占比依然不大。
但新一輪市場競爭也就此拉開了序幕。新疆嘉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洪表示,隨著育種3.0技術的代表轉基因政策的全面落地和實施,2024年將進入產品驗證和激烈競爭的階段。
張洪表示,轉基因品種經營企業在與傳統種子企業競爭時,需要關注效率、成本和效果的提升。同時,由于幾十家獲批企業所使用的基因和用途具有較高的同質性,轉基因品種的定價權和商業模式受到限制。這主要是因為傳統育繁推種業企業意識到,盡管轉基因技術是新技術,但其基礎仍然依賴于原有常規底盤品種,因此最終競爭力仍取決于基礎育種技術和能力。
與此同時,2024年預計還會有更多的轉基因品種加入到市場競爭中來。林逸丹對筆者解釋,品種本身也需要不斷更迭,這也是種業振興的目標。
這也意味著其它企業還有奮起直追的機會。譬如,秋樂種業10月底在接待機構投資者調研時提及,在轉基因種業相關布局方面,公司主推品種秋樂368目前已完成國家轉基因黃淮海夏玉米組生產試驗,根據國家相關政策,2024年有望通過審定。此外,2個玉米品種目前已完成轉基因相關性狀轉化,2024年計劃參加國家轉基因試驗。還有14個玉米品種處在轉基因相關性狀不同轉化階段,合作方包括杭州瑞豐、大北農和先正達等性狀轉化公司。
在轉基因產業化方面,秋樂種業采取委托專業公司進行性狀轉育和自主轉育同步進行的方式,自主轉育主要針對正處于試驗過程中并具備重大推廣潛力的品種。目前公司已組織開展從原始材料創新階段即開始轉化事件導入的工作。
林逸丹認為,品種間競爭最終還是要看田間地頭的產量和功能的表現,由于農民會習慣于選擇種過了的品種,率先通過審批的品種就會有先發優勢。但如果新品種性狀表現有非常大的變化,加上經銷商整體大力推廣,那么后發品種也會有一些彎道超車的機會。
收購重組在2024年會更加頻繁
事實上,從全球范圍來看,轉基因技術并非一種新技術。除轉基因技術外,在育種領域,不少企業都在憧憬著基因編輯技術帶來的潛力。
鄭子勤告訴筆者,通過基因編輯,作物中很多的抗蟲和抗病基因可以直接作用到性狀上面,使得種子更好地應對病害或者蟲害帶來的挑戰,科迪華通過基因編輯堆疊多個抗蟲和抗病基因推出的先鋒Enlist E3大豆的產量優勢和市場占有率也在不斷提高,已經約占美國大豆市場總量的35%。
在2023年,中國第一個獲批安全證書的農業基因編輯產品、舜豐生物自主研發的高油酸大豆獲得了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張洪對筆者介紹,基因編輯技術是3.0技術代表的另一板塊,中國的科研具備和國際并跑的能力,甚至具有相對優勢的條件。在國際上,基因編輯產品陸續面世,然而,與AIGC的迷茫類似,無論是在產品化方向、效率還是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基因編輯技術在育種領域距離實際應用仍有一段距離,商業模式也尚未明確。
張洪更看好以全基因組選擇技術作為底層數據決策支持的育種4.0技術。4.0技術是通過積累育種數據、持續優化數字化決策,并融合雜交、單倍體育種、基因編輯等手段,實現更高效、更精準的均衡育種,不僅能夠快速提高主要關注產量的品種,還能夠定向提升重點性狀,在國內以″天豐智慧″為代表的育種4.0公司也越來越多得到育種單位的認可和資本的關注。
而政策的支持和育種技術迭代必然將帶來種業格局的進一步重塑。過去兩年,種業兼并重組一直較為活躍,以中種集團、隆平高科、大北農、墾豐種業、中農發種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加速行業資源整合。
而兼并重組也的確是種企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諸如孟山都、先正達、德國科沃施等為首的大型跨國種子企業,在經過兼并重組后其規模迅速擴大。
中國種子協會會長張延秋曾在2023年的一次報告中指出,先正達集團中國、中信隆平、大北農創種、登海種業、中農發種業、墾豐種業、大華種業,每年科研投入幾千萬元,甚至億元以上,有國有資本、社會金融資本的支持,兼并重組優異資源,向更大更強發展步伐加快。強者基本將從現在的大企業中誕生,新入場的企業追趕難度加大,成功幾率更低,種業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而且會拉開檔次。
展望2024年,這一趨勢仍將持續。張洪對筆者表示,政策的鼓勵、技術的驅動、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提升以及訂單農業下的新農業生產方式等給予的多重助力,將使得種業企業(包含傳統企業、服務型科技企業、生物技術公司)的收購重組在2024年更加頻繁。
不過,新入局者也還有機會。張洪認為,中國品種的持續研發能力和優勢,尚未從科研院所轉移到種企,資本推動的集中甚至壟斷在中國較難實現。同時由于中國生態特點和種植服務的指導需求,特色品種、地方品種仍有必要和條件成為小型種企的經營方向和優勢。因此,未來可能會出現原銷售型的中小種企被并購、轉型甚至消亡的情況,但同時又不斷出現服務型、技術型、特色品牌型的新型種業企業。雖然中國市場的種業企業數量在短期內可能會有所減少,但仍會保持較高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