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重大病虫害秋后发生动态及下阶段发生趋势
入秋以來,隨著南方大部地區高溫的消退,水稻重大病蟲害在南方中晚稻區持續發展,局部田塊危害較重。截至9月2日,全國水稻病蟲害發生面積5.96億畝次,比去年同期減少18.6%。結合當前病蟲害發生基數、寄主條件和未來天氣條件綜合分析,預計水稻重大病蟲發生危害盛期將持續至9月底,華南稻區稻飛虱、江南稻區鉆蛀性螟蟲暴發成災風險高,臺風波及區域水稻細菌性病害擴散流行風險高。
當前重大病蟲害發生動態
(一)稻飛虱
截至9月初,全國稻飛虱累計發生1.53億畝次,比去年同期減少24.5%,總體偏輕發生。燈下蟲量,8月24—30日南方稻區整體回落,大部環比減少10%—80%;但桂東北、閩中、贛西等地4個監測點單燈周累計誘蟲量超過1000頭,其中廣西靈川8月24日、福建大田8月25日單燈誘蟲量分別達5600頭(褐飛虱占比97.0%)、3200頭(白背飛虱占比98.5%)。田間百叢蟲量,海南、貴州全省平均為970頭、700頭,同比分別增加2.8倍、3.5倍;華南大部、西南南部、江南、江漢平原一般為220—580頭;其他稻區一般為60—120頭。其中,云南騰沖、廣西資源和興安、貴州雷山和播州、廣東江門、福建順昌、湖南邵陽和洞口、湖北咸豐、浙江永康和淳安等地部分田塊田間百叢蟲量在3000頭以上,個別田塊達2萬—3萬頭,甚至出現“冒穿”危害。
(二)稻縱卷葉螟
截至9月初,全國稻縱卷葉螟累計發生1.10億畝次,比去年同期減少30.0%,總體偏輕發生。燈下蛾量,8月份全國各監測點累計誘蛾10.8萬頭,比去年同期減少60.0%,比近五年均值減少23.7%;8月24日以來長江中下游沿江、沿太湖稻區15個監測點出現蛾峰,其中湖南沅江、上海崇明、江蘇通州單燈周累計誘蟲量達1400—2500頭。畝平均幼蟲量,華南中部和西部、江南、長江下游稻區一般為1400—4200頭;其他稻區為140—800頭,湖南沅江和臨澧、廣西欽北、廣東龍門、浙江富陽局部田塊為3.0萬—3.5萬頭,廣西陸川個別田塊高達8.4萬頭。
(三)二化螟
截至9月初,全國二化螟累計發生1.40億畝次,比去年同期減少4.9%,總體偏重發生。南方大部稻區處于二代蛾末期或三代始盛期,8月份全國各監測點累計誘蛾23.8萬頭,比去年同期增加37.0%,比近五年均值增加85.3%;8月24日以來湖北、湖南多個監測點出現蛾峰,湖北枝江8月24日、湖南邵東8月29日單燈誘蛾分別為4637頭、1056頭,湖南新寧8月24—26日、洞口8月24—27日、會同8月26—29日單燈日均誘蛾分別為5621頭、3708頭、5544頭,均高于去年同期。畝平均幼蟲量,江西、湖南分別為2600頭、1900頭,均超大發生標準,同比分別減少5.0%、5.9%;浙江為850頭,同比增加6.3%;長江中下游、江淮中部和西部一般為310—410頭,同比增加37.5%—75.0%。其中,浙江溫嶺、湖南瀏陽、江西安福平均達到1.2萬—2.5萬頭,嚴重丘塊超過6.0萬頭。
(四)稻瘟病
截至9月初,全國稻瘟病累計發生2017萬畝,比去年同期減少23.8%,總體偏輕發生。目前西南、東北稻區一季稻已陸續進入成熟期,田間病情基本定局;江南、長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區受持續干旱影響,病情擴散緩慢,平均病葉率在5%以下,平均病穗率在2%以下。
下階段病蟲害發生影響因素分析
近期,雙季晚稻在華南、江南、長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區處于分蘗至孕穗期,中稻在華南東部、江南、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大部稻區為灌漿至成熟期,寄主生育期和營養條件仍然適合病蟲害發生危害。
入秋以來,南方大部地區高溫干旱天氣明顯消退,前期氣象災害對水稻生產和病蟲害發生的不利影響得到不同程度緩解。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9月份,南方稻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降水偏少,其中江蘇、安徽、上海、浙江中西部、江西大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湖南、福建西北部、廣西北部部分地區、貴州東部偏少2—5成,不利于以上稻區水稻“兩遷”害蟲繁殖為害和流行性病害的擴展蔓延,對鉆蛀性害蟲無不利影響;華南稻區降水接近常年,對水稻“兩遷”害蟲發生較有利。另外,9月份1—2個熱帶氣旋登陸或影響我國沿海地區,接近常年同期;且近日受臺風“軒嵐諾”影響,東部沿海地區出現持續降雨和局地強降雨以及大風災害,對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等細菌性病害擴散流行較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