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涨至23万元/吨,氯虫苯甲酰胺价格将持续回暖反弹?
五一之后,農藥整體市場維持穩定,殺蟲劑市場持續回暖,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價格也在觸底后穩步回暖反彈,探漲至23萬元/噸。
價格觸底反彈至23萬元/噸
作為全球第一大殺蟲劑,氯蟲苯甲酰胺從2023年8月31日化合物專利到期,進入國產化近兩年的時間里,國內農藥企業對其布局熱情持續高漲,原藥、制劑登記迎來全面井噴,陷入瘋狂,走向過剩。原藥價格也是斷崖式跳水,從之前一度高達250萬元/噸,到58萬元/噸到35萬元/噸,隨后因產能集中釋放在今年1-2月的時候跌至21萬元/噸的(實際成交價:18萬元/噸左右)的低谷,降幅超90%。
從3月進入春耕用藥旺季以來,氯蟲苯甲酰胺原藥的價格也在觸底后開始小幅反彈。截至5月4日,中農立華殺蟲劑原藥價格指數報66.92點,同比去年上漲0.92%,其中,氯蟲苯甲酰胺原藥市場價格繼續出現上調,報價23萬元/噸。
相比年初的21萬元/噸,漲幅1%,可以說此輪漲價屬于小幅度的。
三大因素驅動漲價
此輪氯蟲苯甲酰胺漲價背后的核心驅動因素是什么?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氯蟲苯甲酰胺此輪漲價的本質是庫存周期疊加季節性需求的共振現象:制劑企業為應對冬儲提前備貨,中間商基于“買漲不買跌”的心理入場掃貨,形成短暫的需求脈沖。
具體來看,此輪漲價可以歸結為三點:中間體及開工率低,有效產能釋放偏低,市場供貨偏緊。
中間體開工率低
目前,氯蟲苯甲酰胺的工業化路線主要以吡唑酸為起始原料,與芳環偶合成苯并嗪酮后,用甲胺水解開環制得。相關合成路線涉及的主要原藥及中間體包括2,3-二氯吡啶(2402-77-09)、3-甲基-2-硝基苯甲酸(5437-38-7)、甲胺(74-89-5)、馬來酸二乙酯(141-05-9)等。這些關鍵中間體的穩定供應對于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氯蟲苯甲酰胺核心中間體是依賴進口的。其中,關鍵中間體2,3-二氯吡啶(占比成本35%)全球產能集中于印度Gharda(占全球70%),2023年因印度環保風暴導致出口配額縮減40%。國內自給率不足15%,合成工藝(需突破低溫氟化反應技術)尚未有大突破(需突破低溫氟化反應技術)。而吡啶衍生物價格相較2022年上漲了120%,但下游氯蟲苯甲酰胺制劑價格僅漲60%,嚴重擠壓中間體廠商的利潤空間。
今年受庫存周期和季節性需求的影響,氯蟲苯甲酰胺的價格經歷了顯著的波動,而且受環保限產影響,其關鍵中間體3-溴-1-(3-氯-2-吡啶基)-1h-吡唑-5-甲酸出現階段性供應緊張。但國內已有友道化學、南京紅太陽、揚農化工、利爾化學、海利爾、中旗股份、浙江中山化工、內蒙古中高化工等多家企業已經完成工藝突破,預計2025年產能將翻倍,這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市場的供需平衡。
有效產能釋放偏低
國內氯蟲苯甲酰胺登記證數量在過去三年激增400%,截至5月4日,氯蟲苯甲酰胺產品登記達到570個,其中原藥登記達到45個。
目前氯蟲苯甲酰胺國內原藥及相關中間體現有產能(含在產產能和環評公示產能)已超20萬噸,遠超全球1萬余噸的年需求量。更嚴峻的是,在建及規劃產能仍有1.5萬噸即將釋放。這種瘋狂擴產的態勢導致行業開工率長期低于50%,價格戰已成企業生存的常態。
此外,氯蟲苯甲酰胺的抗性問題和替代品的競爭也在影響著其市場的表現。
漲勢能持續多久?
氯蟲苯甲酰胺此輪漲勢能持續多久?能否漲破30萬元/噸呢?
氯蟲苯甲酰胺的使用旺季一般是每年的3月到9月,在北方的使用旺季主要集中在7月上中旬的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抽穗初期,防治玉米螟等害蟲。因此,可以推斷氯蟲苯甲酰胺的漲勢預計將持續到9月前后。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大背景下,氯蟲苯甲酰胺此輪的漲勢算是個奇跡,并強調,農藥產品的強周期屬性決定,這種由渠道囤貨催生的虛假需求難以持續,歷史數據顯示,類似行情持續時間從未超過3個月。因此,產能過剩之下,未來3個月,氯蟲苯甲酰胺原藥的價格預計將在23萬元/噸上下小幅探漲,但漲破30萬元/噸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