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江院士: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总体战略构想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新媒体 2025/1/14 14:34:50
1 发展思路按照国家部署,从当前到2035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智慧农业发展必须立足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聚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针对农业“新基建”、智慧种养、智慧供应链、农业智能信息服务、智慧农业相关技术产业化等方向,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总体思路,开展重点建设。突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强智慧农

1 發展思路

按照國家部署,從當前到2035年是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加快智慧農業發展必須立足新的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農業高質高效發展;聚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針對農業“新基建”、智慧種養、智慧供應鏈、農業智能信息服務、智慧農業相關技術產業化等方向,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總體思路,開展重點建設。

突出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強智慧農業的戰略性、前沿性、基礎性研究與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論證實施智慧農業重大科技專項與應用示范工程。攻關農業傳感器與高端芯片、農業大數據智能與知識模型、農業人工智能(AI)算法與云服務等關鍵技術,研制高端智能農機裝備、農業智能感知產品、農業自主作業(機器人)智能服務產品等重點產品。推動高端產品在智慧農(牧、漁)場、植物工廠、農產品加工智能車間、農產品智慧供應鏈等的集成應用示范,培育農業軟件開發與智能信息服務、農業傳感器與測控終端、農業智能裝備制造等配套產業。融合生物技術(品種選育)、信息技術(數字賦能)、智能裝備(機器替代),建立以“AI+大數據+新一代通信技術+物聯網+北斗衛星導航為技術支撐、與農業強國發展目標相適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智慧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動農業“機器替代人力”“電腦替代人腦”“自主技術競爭力增強”三大轉變,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和經營網絡化水平,強化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2 2025年發展路線與目標

實施農業大數據融匯治理、大數據認知分析、大數據深度學習等農業大數據共性關鍵技術突破,制定農業大數據標準規范,建設數字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為數據發現知識提供支撐。研制高端植保無人機、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自動化裝備,推動農機裝備自主創新。加強農業AI、農業虛擬現實(VR)等技術基礎研發,發展人機協同與農業智能系統、農業人機混合智能交互與虛擬技術;研究基于農業增強現實(AR)/VR的表型信息解析技術,利用VR技術設計動植物理想表型結構,為突破農業知識模型提供基礎(見圖1)

圖片

圖1 我國智慧農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20—2035 年)注:以 2035 年為目標節點,根據兩輪共計 150 人次的專家德爾菲調查結果(設計了 16 個客觀題、3 個主觀題,中高級以上職稱專家占比大于 70%),篩選出了 13 項關鍵核心技術;4G 表示第四代移動通信;5G 表示第五代移動通信。


到2025年,我國農業數字化轉型取得重要進展。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融合,大田規模化種植基地、設施園藝標準園、規模化生豬/蛋雞/肉雞/奶牛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率先實現數字化轉型。智慧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更為健全,智慧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完善,智慧農業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階段性進展。具體而言,預計大田、設施、畜禽、水產生產的數字化水平分別達到25%、45%、50%、30%,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率超過40%,實現質量安全追溯的農產品占比超過25%,農業數字經濟占第一產業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超過15%,行政村電子商務站點覆蓋率不低于85%(見表1)

圖片

2035年發展路線與目標

在高品質、高精度、高可靠、低功耗農業環境信息感知,農產品品質信息感知,高端動植物生命信息感知,農機裝備專用傳感器等技術方向實施攻關,基本實現農業傳感器與高端芯片的自主可控,緩解智慧農業高通量信息獲取難題。實施農業機器人科技創新,發展承擔高勞動強度、適應性強、性價比高、可智能決策的新一代農業機器人,提升嫁接機器人、除草機器人、授粉機器人、打藥機器人、設施溫室電動作業機器人的技術水平,示范和推廣智慧(無人化或少人化作業)農場集成技術。瞄準應用亟需開展農業動植物知識模型、核心算法與支持決策系統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推動農業大數據智能水平提升。運用軟件即服務理念,發展可適性農業云服務技術,顯著降低智慧農業運維成本,為廣大用戶提供便捷的定制化服務。

到2035年,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網絡化基本實現,智慧農業取得標志性進展,我國進入世界農業強國前列。智慧農業的“新基建”、新理論、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新業態取得突破,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智慧農業學科與創新團隊達到國際一流水平。農業主要環節的數字化全面轉向農業全產業鏈、全環節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批量建成少人化或無人化的智慧農(牧、漁)場,基本建成“軟件定義、數據驅動、裝備支撐、產業融合”的智慧農業產業體系。農業傳感器與測控終端、農業智能裝備制造、農業軟件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智慧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體而言,預計大田、設施、畜禽、水產生產數字化水平分別達到50%、70%、75%、75%,農業數字經濟占第一產業GDP的比重超過70%。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