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告诉你土传病害从哪儿来的?该如何避免
農業生產中,許多病原物通過植物殘體進行越冬越夏。隨著秸稈還田以及免耕技術的推廣,綠色農業的發展,生產中對植物殘體處理不夠,土壤中殘留了大量的植物病害病原菌。在合適的條件下,土壤里的病菌開始生長,并侵染植物,給植物的生長發育帶來嚴重影響。
土傳病害是這樣引起的
1.連作
是病土形成的主要人為因素,主要原因是連續種植一類作物,使相應的某些病菌得以連年繁殖,在土壤中大量積累,形成病土,年年發病。如茄科蔬菜連作,疫病、枯萎病等發生嚴重;西瓜連作,枯萎病發生嚴重;姜連作,可導致嚴重的姜瘟;草莓連作兩年以上則死苗30%~50%。
2.施肥不當
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傳病菌中的鐮刀菌、輪枝菌和絲核菌生長,從而加重了土傳病害的發生。自1993年我國棉花黃萎病大暴發以來,幾乎連年大發生,與棉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機物質大量減少有關。
3.線蟲侵害
土壤線蟲與病害有密切關系。土壤線蟲可造成植物根系的傷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線蟲與真菌病害同時發生,如棉花枯萎病與土壤線蟲密不可分,在美國棉花枯萎病稱為枯萎—線蟲復合病害。
如何避免土傳病害的發生
1.土壤處理
8月棚室休閑期,切碎稻、麥草桔稈1000-2000公斤/畝+消石灰100公斤/畝或15公斤尿素耕翻、做畦,灌足水,然后覆蓋塑料薄膜,同時封閉大棚,處理20天左右。
2.選用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或耐病的品種,可大大地減輕土傳病害的危害程度。
3. 實行輪作
這是防治土傳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措施,合理進行作物間的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對預防土傳病害的發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病害需要輪作的年限不一樣,一定要掌握好輪作的時間才有效。
4.補充有益微生物
我們必須明白,只有當有機物質與有益微生物同時存在時,才能起到增肥防病的效果。菌肥中含有大量土壤有益微生物,可改善作物的營養條件并分解土壤中的有機質,使其轉變成能被植物吸收的養分。另一方面,微生物會產生赤霉素,會平衡根系對各種養分的吸收,使果實蛋白質、糖分、維生素含量提高,硝酸鹽含量下降,品質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