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增效技术论坛|辛景树:突出“精、调、改、替、管”,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组委会 2024/11/7 11:50:56
原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辛景树农用化肥施用实现“一减、一提”。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已连续多年保持负增长,2023年为5022万吨(折纯量),比2015年减少17%。2022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1.3%,比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东北黑土区有机质下降。东北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0.5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降低了21.2%;基础地力偏低。化肥占肥料投入的比例高达

DSC08756-opq3292772054.jpg

原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首席專家辛景樹

農用化肥施用實現“一減、一提”。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已連續多年保持負增長,2023年為5022萬噸(折純量),比2015年減少17%。2022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1.3%,比2015年提高6個百分點。

東北黑土區

有機質下降。東北黑土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30.5g/kg,與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相比降低了21.2%;基礎地力偏低。化肥占肥料投入的比例高達89.4%。化肥使用量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基礎地力貢獻率保持在50%—60%,與40年前相比低了10個百分點。

酸堿失調。土壤pH≤5.5的酸化面積占比高達15.9%。松嫩平原鹽堿地總面積約5600萬畝,占總面積的20%左右。

黃淮海地區

耕作層變淺。耕層厚度為15—19 cm,比適宜的22 cm淺3—7 cm,比美國玉米種植帶耕層厚度淺10 cm,較第二次土壤普查時期變淺近5 cm,耕作層厚度小于20cm的面積比例高達83.9%。 次生鹽漬化顯現。隨著華北旱情加重,增發量大于降水量,局部地區開始返鹽,次生鹽堿化威脅加重。天津市45.84%的調查點位出現次生鹽漬化問題。

南方地區

酸化加劇。長江中下游區、華南區、西南區土壤pH≤5.5的耕地面積占比分別為27.4%、57.3%、12.3%。土壤貧瘠化。華南區土壤有機質、全氮、有效磷、速效鉀缺乏面積比例分別為12.63%、10.49%、2.35%、67.60%。水體富營養化。長江中下游、華南化肥氮畝均投入量30年分別增加了40.7%、54.0%。有效磷含量大于20mg/kg的面積比例分別為45.6%、34.3%。氮、磷的富集易通過地表徑流流失,造成水體富營養化。

西北地區

鹽漬化問題普遍。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區中度鹽漬化以上的耕地面積約99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2.6%;寧夏引黃灌區,中度鹽漬化以上的耕地面積約95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5.0%。青海、甘肅、內蒙古西部中度鹽漬化以上耕地面積占比分別為9.6%、12.5%、9.9%。

地膜殘留問題較大。而地膜殘留量大概在每畝7 kg左右,嚴重的地區甚至達到了每畝15 kg左右。

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的總體思路

加快構建現代科學施肥技術體系、管理體系和制度體系,推進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多元協同,加強肥料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集成創新和推廣應用,促進施肥精準化、智能化、綠色化、專業化,提高有機肥資源還田量、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化肥利用率。

此外,要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氮肥施用定額體系,加強選肥施肥全過程技術指導,推進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開展以畜禽糞污為原料的有機肥就地就近還田應用,支持社會化服務組織 提供統測、統配、統施等專業化服務,提升施肥專業化、集約化水平。

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的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科技支撐。聚焦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推動集成創新,突破一批重大瓶頸問題,推動科學施肥提檔升級。

科學施肥,多元替代。堅持因土施肥、按需用肥。科學施用有機肥,推廣新型肥料產品,推進綠肥種植和秸稈多樣化還田。

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以糧食主產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區域為重點,綜合運用科技、經濟、行政等手段,統籌推進化肥減量化。

創建模式,構建機制。加強技術熟化和集成應用,創建推廣一批科學施肥技術模式,積極發展統測統配、智能配肥、代施代管等服務,探索構建施肥定額制、臺賬制。

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的技術路徑

突出“精、調、改、替、管”,統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

精準施肥減量增效。夯實測土配方施肥基礎,提高配方肥、專用肥比例,減少不合理養分投入;調優結構減量增效。優化氮、磷、鉀配比,調整養分形態配合,促進高效吸收。補施中微量元素。大力推廣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改進方式減量增效。推廣種肥同播、側深施肥,配套緩控釋肥料和專用肥料,轉變施肥方式;多元替代減量增效。合理利用有機養分資源,推進多元替代化肥方式,推動有機無機結合;科學監管減量增效。健全覆蓋肥料生產、使用、監管全鏈條的制度標準體系,建立健全主要農作物氮肥施用定額,推行施肥定額制、臺賬制管理。

區域推進措施——

華北

區域定位: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因地制宜擴大大豆花生種植面積。

主要措施:大力推廣配方肥和增效肥料,加強小麥水肥耦合、氮肥后移和“一噴三防”,提升玉米種肥同播作業質量;大豆、花生推廣接種根瘤菌劑,增施硼、鉬等微量元素肥料;蔬菜、果樹強化有機無機配合,推廣機械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發展果園綠肥,改善果園土壤理化性狀。

華南

區域定位:保持適度的糧食自給水平,穩定水稻、玉米面積;擴大冬油菜種植面積;加強“南菜北運”基地建設,保持甘蔗、熱帶水果等生產優勢。

主要措施:試行氮肥定額制;大力推廣緩控釋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提高配方施肥、機械施肥技術到位率;注重利用鈣鎂磷肥、石灰、白云石粉、含硅堿性肥料等改良酸化土壤;設施農業、果園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

西南

區域定位:穩定水稻、小麥、玉米面積,發展再生稻,建設甘蔗、高山高原蔬菜基地、發展長江上中游柑橘和西南冷涼蘋果優勢產區。

主要措施:糧食作物大力推廣配方肥、專用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深施技術到位率;蔬菜、果樹注重有機無機配合,合理施用有機肥料,注重應用新型肥料,補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注重利用鈣鎂磷肥、石灰、含硅堿性肥料等改良酸化土壤。

西北

區域定位:鞏固糧油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發展高品質棉花種植;擴大花生、油菜種植面積,穩定甜菜生產;穩步發展葡萄、西甜瓜、梨等特色水果。

主要措施:大力推廣緩控釋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新型肥料,提高測土配方施肥、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化技術到位率;增施有機肥,改良鹽堿地和沙化土壤;在雨養旱作區推廣緩控釋肥料和配方肥,擴大機械施肥面積;在灌溉區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