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河南工人日报 | 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价值

作者: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 2023/12/18 9:41:22
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69年。历经54年发展,已成为拥有尿素、复合肥及甲醇、二甲醚、DMF、三聚氰胺、糠醇、糠醛、2—甲基呋喃、医药中间体、高纯气体等系列产品,总资产超过300亿元的大型煤头化肥企业集团、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积极践行者、备受瞩目的行业排头兵。大力践行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主动担负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重担。心连心集团在内部搭建科技创新擂台,厂内专

河南心連心化學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69年。歷經54年發展,已成為擁有尿素、復合肥及甲醇、二甲醚、DMF、三聚氰胺、糠醇、糠醛、2—甲基呋喃、醫藥中間體、高純氣體等系列產品,總資產超過300億元的大型煤頭化肥企業集團、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積極踐行者、備受矚目的行業排頭兵。

大力踐行科技創新的發展理念,主動擔負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的重擔。心連心集團在內部搭建科技創新擂臺,廠內專利獎勵累計達數千萬元。在外部攜手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投入巨資建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中國氮肥工業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平臺。擁有甲醇洗、合成氨節能等國際領先技術4項,新型肥料創新、行業領先技術22項,成為5項行業標準、4項國家標準、8項地方標準起草單位,累計取得國家專利400多項。

圖片

心連心集團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要求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講話精神,以減肥增效、提升化肥利用率為核心,針對作物增產、品質提升、土壤改善三個行業難題,攜手中科院、農科院等科研院所,搭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平臺,大力研發推廣高效肥。心連心控失系列高效肥,能夠大幅提升化肥利用率,讓作物在減少施肥20%的情況下增產10%左右;與巴斯夫合作研發的心連心超控士尿素,抑制氨揮發50%以上,能夠有效減輕霧霾、保護環境;心連心聚能網尿素能在作物根部鎖住養分,實現農作物增產;心連心腐植酸高效肥具有充分活化土壤、顯著提高作物品質等功效,承接了國家科技部“十四五”重大科技專項“黃淮海障礙糧田修復”項目,其效果得到高度認可。心連心用心養好每一棵莊稼,養“活”每一塊土地。

大刀闊斧做好“節能降耗、綠色低碳”,有力推動中國化肥工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作為大型煤化工生產企業,心連心集團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持續降低產品能耗,追求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心連心集團所有裝置均實現技術升級,煤炭轉化效率超過99.7%,尿素制造成本連續多年低于行業平均成本10%以上,連續十二年被工信部評定為“合成氨能效領跑標桿企業”,累計節約標煤超28萬噸,榮膺國家級“綠色工廠”、環保績效評價A類企業,成為行業領先的“可旅游工廠”。

心連心集團實施嚴于國家標準、優于同行標準的“環保內控標準”,率先在行業實現污水零排放和鍋爐煙氣、尿素造粒塔“超凈排放”。在氮肥行業率先設定“雙碳”目標,加強二氧化碳、甲烷捕集和回收利用技術攻關和應用開發,將生產過程中放空的氣體,加工成食品級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氣肥和LNG。每年回收利用二氧化碳達150萬噸,成為河南省第一家開展碳捕集利用的企業、第一家對外披露“溫室氣體排放”信息的上市企業,努力將資源吃干榨凈。

心連心集團還積極響應國家“藍天計劃”,在行業率先推出車用尿素專用原料,建成國內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超高純車用尿素生產線,年產車用尿素原料80萬噸,車用、船用、脫硝、工業用尾氣處理液100萬噸,產品出口歐美、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心連心集團確定“以肥為基,肥化并舉”發展模式,利用基地化、園區化資源協同優勢和規模、技術優勢,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向上游煤炭、向下游醫藥中間體、電子氣、多功能樹脂新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環保領域化學品、高附加值精細化工品延伸。今天的心連心集團,不僅成為化肥行業的領跑者,而且成為車用尿素、糠醇、糠醛、三聚氰胺、二甲醚、有機胺、高純電子氣體、醫藥中間體等行業標桿,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綠色高效、高質量發展之路。

持續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心連心,致力成為中國最受尊重的化肥企業集團!

“無名小卒”:躋身行業“排頭兵”

堅守初心,奔赴熱愛。多年來,心連心集團始終堅守科技興企理念不動搖,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之路。心連心集團在同行業率先實現“能源低碳化、資源循環化、生產清潔化、產品綠色化”和強鏈、延鏈、補鏈轉型,成為資源利用最大化的“能效領跑者”、科技創新的行業“排頭兵”、綠色生態農業的卓越守護者、中國高效肥倡導者、綠色化肥產業的驅動者、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積極踐行者。心連心集團不僅實現了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而且為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69年,心連心集團的前身“新鄉縣七里營化肥廠”成立,合成氨年生產能力僅有3000噸,產品是最原始、最粗放的氨水和俗稱“碳銨”的碳酸氫銨。經過54年的艱苦創業,如今的心連心集團,已成為擁有河南、江西、新疆三大生產基地及庫車、金昌、葫蘆島等多個小基地,擁有尿素、復合肥及甲醇、二甲醚、DMF、三聚氰胺、糠醇、糠醛、2-甲基呋喃、醫藥中間體、高純氣體等產業鏈相關化工品、總資產300億元的大型化肥企業集團,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積極踐行者、備受矚目的行業排頭兵。2022年,全集團實現收入234億元,利稅31億元。

目前,心連心集團尿素、車用尿素、腐植酸肥料、高壓法三聚氰胺、糠醇、二甲醚等六個產品銷量居全國第一位,尿素生產成本比行業平均生產成本低10%,復合肥銷量及盈利能力進入國內同行業前列……心連心集團是中國尿素規模和盈利能力龍頭企業、國家環保績效評價A類企業,三個基地均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評為國家級“綠色工廠”,連續12年榮獲“合成氨能效領跑者標桿企業”。子公司黑色生態是河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全國腐植酸行業的龍頭老大;子公司瑞誠科技是高新技術企業,河南省“專精特新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企業”,旗下腺嘌呤、胞嘧啶產品市場占有率達到40%之多……在各個細分領域,心連心集團培育了一批行業“隱形冠軍”,支撐著集團的高質量發展。

心連心集團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中國氮肥工業(心連心)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認可實驗室等科研平臺;采用先進的水煤漿清潔生產技術,煤炭轉化率從84%提升至99.7%以上;企業內控標準比國家最低標準還要嚴格30%~50%,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60%以上……這些數據表明,心連心集團積淀深厚,目前的高質量發展態勢后勁十足。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產品和企業的生命力。人才是創新驅動的動力源。心連心集團堅持科技領先的發展規劃,一是建立中國氮肥工業(心連心)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認定實驗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新疆水肥一體化研究中心,并與中科院、農科院等科研院校戰略合作。二是構建了以“應用技術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為宗旨的三級研發體系。為保持技術優勢,實現技術創新驅動,心連心集團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3%作為研發費用,目前已獲得發明專利70多項、實用新型專利43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9項。

圖片

心連心集團強化科研人員隊伍素質能力提升,把優秀年輕干部分批次送入清華、北大等高校深造學習;強化企業專家人才庫建設,使其成為內訓、管理評審、科技創新活動的中堅力量;投入2000多萬元建立心連心實訓中心,為生產系統員工搭建學、練、考、升實訓平臺和科技創新平臺、實驗基地實驗室,為他們更好承擔科研任務提供良好條件,使企業在行業內的技術水平迅速提升。

2022年6月,心連心集團聯合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新鄉市高效肥料產業研究院,旨在圍繞高效智慧肥料等多個領域實施研究和產業化。同月,心連心集團鄭州研發中心順利揭牌,研發中心與科研院所、高校等進行合作對接,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心連心集團還建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河南省化肥生產系統節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通過國家認可(CNAS)和資質認定(CMA)的實驗室,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等共同開發高效肥產品,與中科院長期合作共同研究主要作物的配肥技術,與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團隊聯合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減少農業氨排放課題”相關研究,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等共同研發集成棉花有機無機協同高效利用技術等9項棉花養分高效管理技術,承接國家科技部“十四五”重大科技專項“黃淮海障礙糧田修復”項目,承接農業農村部農業卡脖子攻關項目、水肥一體化研究項目,參與科技部十四五“農業面源污染”攻關課題,其效果得到高度認可……截至目前,心連心有各級科研創新平臺20多個,已與國內百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實質開展了多項新技術、新產品的合作研究。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心連心信任科技、重視科技、引領科技,心連心的成功是科技的成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院長張福鎖教授說,心連心公司多年來與多家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深度的合作關系,從生產工藝到產品創新再到內部管理,都有著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是科學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典型代表。

剖析心連心集團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因”,其歸根結底究竟是什么?通過仔細梳理其發展特點,我們發現,通過黨建引領,實現文化自信,夯實發展根基,通過工會搭臺,鼓勵工人創新,激發班組活力,正是心連心集團的重要制勝“法寶”。

黨建引領:實現文化自信,夯實發展根基

心連心集團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信念信仰,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把牢正確政治方向,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持續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教育引導廣大職工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

企業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文化自信,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實現文化自信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

心連心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興旭等高層領導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身體力行,帶頭組織開展《心連心基本法》提煉、研討、宣貫等活動,不斷將思想政治工作推向新的高度。誠信為根,心連心之魂為干,“三講三不講”為枝葉,構成了心連心文化之樹的核心;將以誠信為根,以“自己艱苦奮斗,滿足別人需求”為干,以“三講三不講”為葉的心連心文化之樹,寫入《心連心基本法》;組織黨員干部開展誠信文化大討論,選樹“誠信心連心人”楊同福等人物標桿,使“誠信對待崗位、誠信對待別人、誠信對待自己”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國勞動模范、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興旭還結合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將心連心之魂確定為“自己艱苦奮斗,滿足別人需求”,即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用最少的社會資源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滿足各相關方的需求。

圖片

心連心集團將思想政治工作與黨建工作相結合,組織開展黨員干部工作作風整頓活動,以黨支部為單位學習毛澤東同志經典文章,自勉自省;分級舉行干部作風宣誓儀式,整頓黨員干部作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加強黨史學習教育的指示,以集團微信公眾號為平臺,組織員工學習《一百堂黨史課》;在公司內部網站設置專欄,就黨史學習開展交流討論。

每年“七一”前后,心連心集團都會開展主題黨日系列活動,舉行新黨員入黨宣誓儀式;定期開展義務勞動、黨課教育及紅色文化教育;培養員工愛黨愛國情懷。開辟《心連心黨委簡報》《心連心報》、集團微信公眾號等文化陣地,對與黨的宗旨一脈相承的“誠信”“自己艱苦奮斗,滿足別人需求”等企業文化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形成了具有心連心特色的文化體系。

軍營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就是對黨、對事業、對人民的誠信。近30年來,軍人出身的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興旭將軍營文化成功引入心連心公司——每周一,要雷打不動地舉行升旗儀式,對員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員工在廠區行動有固定路線,兩人成排、三人成行;職工宿舍干凈整潔,被子個個疊得像“豆腐塊”;一年一度的全員軍事隊列會操,30多個綠色的方隊斗志昂揚……

廠區像軍營,員工像士兵。多年來,心連心集團通過日常化的軍事活動開展,鍛煉了團隊的精氣神,提升了團隊的執行力,形成了統一的軍人作風、軍營文化。前后對正,上下一心,堅持一個方向,緊盯目標不放松;左右看齊,步調一致,團結協作,相互補位,形成最大合力。只要一聲令下,心連心人就有堅定不移、排山倒海的執行力,形成巨大的勢能。心連心公司用軍營文化將員工隊伍塑造成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忠誠、敬業、奉獻”的團結之師、文明之師。人是第一資源。這支能征善戰的隊伍,在困難面前“攻無不克”,”先后完成主導產業重大工程十幾項,每一個工程都實現一次投產成功。

人民軍隊紀律嚴明、軍令如山、雷厲風行、作風嚴謹的光榮傳統,是支撐公司快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員工們牢記社會責任,在危急關頭總能挺身而出。心連心集團用軍營文化打造出了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擔當”的員工隊伍,為企業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軍魂”和“自己艱苦奮斗,滿足別人需求”的企業之魂有機融合,已成為萬余名心連心人打造中國最受尊重化肥企業集團的動力源泉。

工會搭臺:鼓勵工人創新激發班組活力

心連心集團工會認真學習貫徹中國工會十八大精神和省工會十六大精神,切實擔負起教育引導廣大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責任。不辜負職工信任,堅持以職工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始終把職工的冷暖放在心上,切實履行好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群眾基本職責,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做好工會各項工作。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和勞動競賽,在如火如荼的事業中展現出心連心優秀職工團隊的時代作為。

在上級工會的指導和幫助下,心連心集團工會持續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主要從強化產業工人政治引領、激發基層班組活力、鼓勵產業工人創新、做好員工關愛四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把向定航,做好思想引領。心連心集團工會積極主動創新職工思想教育和引領的新方式,引導職工堅定不移聽黨話,始終不渝跟黨走。以中國革命的歷史史實和新中國7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教育職工,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心入腦。在形式上以職工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寓教于樂,充分發揮各基層工會組織的陣地作用。不僅在載體上既發揮工會傳統優勢如報告會、演講比賽等,又創造網絡學習平臺新載體,使更多的職工參與到學習和思想武裝活動中來,極大地提升了廣大職工的綜合素養。

搭建舞臺,助力職工圓夢。工會組織是職工之家,更是職工成長成才的大學校。心連心集團工會積極搭建勞動競賽大舞臺,開展技術練兵、技能人才大比武、職工技術創新,從根子上暢通職工成長通道,提升職工技能,打造大國工匠。在服務公司戰略方面,一是持續以班組建設為抓手,夯實基礎管理,推動公司基礎管理水平持續提升;二是探索打造卓越班組建設模式,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機制建設等四大基礎建設著手,實現了全員參與、全方位管理、全過程管理;三是通過小課法、案例法等方法工具的應用,不斷提升員工基本素質,提升班組自主管理水平,激發和保持全員的活力和創造力。在激勵機制方面,工會通過策劃、組織星級班組評定、舉行班組建設現場會、階段成果展等豐富的形式,樹立優秀班組標桿,分享先進經驗,及時給予物質、精神激勵,充分調動起員工“比、學、趕、幫、超”的積極性。在打造企業發展新引擎方面,心連心工會以創新工作室為抓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其中,李學科創新工作室是心連心工會推動創建的第一個創新工作室,于2014年8月1日揭牌運行,成員皆為公司一線電力系統員工。工作室成立至今,共開展技術革新項目300余項,產生經濟效益1500萬元,申報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及軟著14項,先后獲得“新鄉市示范工作室”“河南省石化系統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新鄉市工人先鋒號”“河南省工人先鋒號”“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李學科本人也獲得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殊榮。

圖片

為著力營造以學促干、以賽促學的濃厚氛圍,打造新時代高素質職工隊伍,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走深走實,今年10月20日,心連心集團下屬河南公司、新疆公司、江西公司三大基地9個分會、5類工種200余名優秀技術工人代表齊聚江西九江,舉行2023年通用工種技術比武。本次比武經過長達半年的層層培訓、層層選拔,最終確定一批優秀職工參加決賽。經過兩天激烈角逐,共評選出三等獎5人、二等獎5人、一等獎5人。

多年來,心連心集團積極落實產業工人培養主體責任,通過開展新型學徒培訓、技能提升專項培訓等工作,建立了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為主、貫穿勞動者學習工作終身、適應企業需求的職業技能培訓平臺,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目前,心連心集團擁有本科以上員工3818人,技能人才2801人,高技能人才101人,其中技師252人、高級技師58人。集團工會先后提出了“班組活、企業活”和“班組強、企業強”的班組建設口號,集團三大基地持續以班組建設為抓手,夯實基礎管理,加強基地間交流,推動集團基礎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積極探索打造卓越班組建設模式,創造行業標桿,實現全員參與、全方位管理、全過程管理的三全管理模式。從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機制建設等四大基礎建設和例會機制、積分機制等八大機制建設著手,不斷提升員工基本素質,提升班組自主管理水平,通過班組建設現場會、階段成果展等豐富的形式,樹立優秀標桿,充分調動起生產系統“比、學、趕、幫、超”的積極性。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是發揮勞模作用、弘揚勞模精神的有效平臺和載體,集團工會通過深化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使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始終保持強勁的生命力。截至目前,心連心集團累計創建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9個,包括國家級創新工作室1個、省級創新工作室3個、市級創新工室1個、縣級創新工作室4個,涌現出創新成果42項,其中發明專利34項、實用新型專利28項、軟件著作權4項。

具體工作中,心連心集團工會每年將工作計劃上報公司黨委,積極按照黨委的指示和要求開展工作,積極向黨委推薦一線優秀員工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各類先進的候選人。工會還通過選樹典型標桿,弘揚勞模精神和正能量,引導廣大員工踐行主流社會價值觀,立足本職崗位作貢獻。2022年,心連心工會選樹“誠信心連心人”楊同福,通過報告會、媒體報道等宣傳其“誠信待崗、誠信待人、誠信待己”的誠信精神,在廣大員工中掀起了“爭做誠信心連心人”的濃厚氛圍。在文化活動上,心連心工會還注重職工文體藝術平臺構建,讓職工中的文化藝術人才施展才華,豐富職工精神文化生活。心連心工會下設10個分會、6個群眾性社團(卡拉OK協會、籃球協會、乒乓球協會、羽毛球協會、騎行協會、攝影協會)和2個管理委員會(職工生活委員會、心連心幼兒園管理委員會),這些“間架結構”和“藝術細胞”,極大地豐富了心連心的業余文化生活。通過搭建平臺,使廣大職工在工會這個“家”中學習、成長、成才,實現人生理想、人生價值。

真情服務,溫暖職工心田。心連心集團工會牢固樹立以職工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真心而為,誠心而立。心連心集團工會想職工所想,急職工所急,千方百計把職工群眾的事情辦好,把遇到困難的職工群體的事情辦好。其中工作之一就有建立員工醫療互助基金幫扶困難職工,截至2023年上半年,已享受幫扶員工592人,報銷金額達102.1萬元。對困難職工群體的幫扶救助精準化、精細化,對個別職工遇到的日常生活壓力、子女上學壓力,心連心工會及時把公司和工會組織的關愛送到職工手中,甜在職工心里。不斷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優化勞動方式,并通過免費體檢、勞動保護監督檢查等舉措,保障職工的基本勞動條件和經濟利益,使大家感受到工會組織的溫暖、社會的尊重,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

心連心工會常態化的夏季送清涼、節假日及生產旺季送慰問活動,更是酷暑有風、嚴寒有暖。每年組織開展的“我愛我家·感恩有你”集體生日、青年員工聯誼交友等活動凝聚人心,不斷滿足職工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工會組織的各類貼心服務。

“企業愛員工,員工愛企業”,是心連心集團和員工之間和諧關系的生動寫照。2021年2月,在全國就業與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暨關愛員工實現雙贏表彰大會上,心連心集團工會從全國數百萬家工會中脫穎而出,被全國工商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聯合授予“全國雙愛雙評先進企業工會”榮譽稱號,心連心集團也成為河南省唯一一家獲得該項榮譽稱號的企業。

河南省工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代表、心連心集團工會主席王軍偉說:“心連心人的身上有著艱苦奮斗、務實重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有著愛崗敬業、努力拼搏、爭創一流的主人翁精神,有著勇于創新、超越自我、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有著誠信為本、扶危濟困、勇于擔當的奉獻精神。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些精神成就了心連心的輝煌!”

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心連心集團總經理張慶金說:“心連心就是一個大家庭,進了心連心的門,就是一家人。家人的齊心讓我們擁有了強大的戰斗力,踏山成路,戰無不勝;家庭的和諧讓我們有了扎實的根基,經風雨歷練而穩步向前。我們的家風是‘誠信’,誠信對待崗位,誠信對待別人,誠信對待自己;我們的家訓是‘自己艱苦奮斗滿足別人需求’,全體心連心人在相同的文化理念中,有著共同的理想追求,向著同一個目標不懈奮斗,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齊心協力、攻堅克難,互幫互助、互敬互愛,一起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目標,用強烈的責任感和出彩的表現,用最少的資源努力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

全國勞動模范,心連心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興旭說:“每一名心連心人既是普通的勞動者,也是實現個人價值、實現明天更美好的追夢人。心連心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把尿素做到全國第一,靠的是堅持不懈的勞動;心連心從默默無聞的縣營國有企業,到受人矚目的國際上市公司,靠的是開拓進取的勞動;心連心從偏居一隅到全國布局,靠的是科學高效的勞動。心連心人在勞動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而且形成了勤奮的品質、養成了踏實的作風、鑄就了向上的精神,讓我們更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實現更遠大目標的信心!”

今天,面對煤化工行業新一輪的轉型升級,心連心集團正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堅持“以肥為基、肥化并舉”的戰略方針和“基地化”發展模式,按照“強鏈、延鏈、補鏈”的升級方向,堅持聚焦潔凈煤化工升級,深耕細作化肥主業,向上游煤炭延伸、下游高精尖精細化工品延伸,繼續做大循環經濟,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不斷加快前進的腳步。

用最少的資源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持續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讓全社會的明天更美好,致力于成為中國最受尊重的化肥企業集團——全體心連心人將不忘初心,繼續砥礪前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