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类除草剂氨氯吡啶酸,用于玉米田恶性杂草的开发潜力如何?

作者:李祝明 2024/9/7 8:51:30
近年来,由于玉米田除草剂品种单一且大量使用,导致部分杂草对常规玉米田除草剂产生了抗性,同时随着草项的变化,对于常规玉米田除草剂非优势的草项逐渐成为种植户头疼的问题,比如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后期补防甘蔗田除草剂近两年已成常态,但依旧不能解决问题,首先是防效一般,其次部分杂草出土时间较晚,错过了最佳防治时间,玉米一旦封垄施药不便。随着土地流转,机械化作业越来越多,部分爬腕杂草,在玉米田收割期,缠绕在玉

近年來,由于玉米田除草劑品種單一且大量使用,導致部分雜草對常規玉米田除草劑產生了抗性,同時隨著草項的變化,對于常規玉米田除草劑非優勢的草項逐漸成為種植戶頭疼的問題,比如黃淮海夏玉米種植區,后期補防甘蔗田除草劑近兩年已成常態,但依舊不能解決問題,首先是防效一般,其次部分雜草出土時間較晚,錯過了最佳防治時間,玉米一旦封壟施藥不便。隨著土地流轉,機械化作業越來越多,部分爬腕雜草,在玉米田收割期,纏繞在玉米上,對機械化作業造成不便。


QQ20240906-103516.png


近兩年針對以上部分問題,筆者推薦施用氨氯吡啶酸,經小范圍的實驗表明,氨氯吡啶酸對部分抗性闊葉雜草,如灰藜、鱧腸、小飛蓬、蒼耳、苣荬菜、刺兒菜、鴨跖草、空心蓮子草、田旋花、打碗花、拉拉秧、蘿蘑、鵝絨藤、馬泡瓜等都有較好的防效,且對玉米安全。安全性優于氯氟吡氧乙酸和三氯吡氧乙酸。


氨氯吡啶酸屬于吡啶類除草劑,氨氯吡啶酸活性高,不僅對闊葉雜草有優良防效,而且對灌木、喬木等木本植物也有優良防除效果,氨氯吡啶酸施用后可被植物的根、葉吸收并在體內傳導,抑制植物線粒體呼吸作用,導致植物體偏上性、木質部導管堵塞,葉變棕色、枯萎、脫葉直至死亡。


開發優勢:


1、活性高,用量低:氨氯吡啶酸活性高,在極低的用量下與玉米田常規除草劑復配使用即可對大部分玉米田闊葉雜草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24%的氨氯吡啶酸水劑用量僅為5-10g/畝。

2、殺草譜廣:氨氯吡啶酸基本上對所有的雙子葉雜草(除十字花科外)有效,而且對灌木、喬木等有效。

3、防治成本低:氨氯吡啶酸在玉米田的使用成本相對較低。

4、選擇性高:氨氯吡啶酸僅對雙子葉雜草有效,理論上對禾本科雜草無效,或防效很差。推薦時期和用量下對玉米安全性高。

5、封殺雙效:氨氯吡啶酸具有較長的土壤殘留期,可達到長期控制雜草,減少雜草基數的目的。


存在問題:


1、氨氯吡啶酸具有長殘留活性,易對下茬作物產生殘留藥害,下茬種植敏感作物,要間隔12-18個月。

2、氨氯吡啶酸對豆類、棉花、煙草、向日葵、桑樹、槐樹、桉樹等較為敏感,故不易在靠近這些作物的地塊進行彌霧處理,尤其在有風的情況下。

3、氨氯吡啶酸應用后,下茬種植禾本科作物如大麥,小麥,水稻;十字花科如白菜、蘿卜、板藍根;百合科如大蒜、韭菜、大蔥;唇形科如黃芩、荊芥、藿香、丹參、薄荷等不受影響。


復配推介


苯唑氟草酮+莠去津+氨氯吡啶酸(3%+25%+4%) OD

煙嘧磺隆+氨氯吡啶酸+莠去津(4%+3%+17%)OD


寫在最后


氨氯吡啶酸雖然是比較老的成分,在全球范圍內基本用作草坪、牧場、小麥、油菜或作為滅生性除草劑使用,經國外的文獻查詢,氨氯吡啶酸在全球范圍內并未查詢到有玉米田的相關登記記錄。但近幾年氨氯吡啶酸確實在實際應用中幫助種植戶解決了部分惡性雜草泛濫的問題,根據經驗,即使玉米田轉基因技術推廣,雙草對玉米田部分菊科雜草如飛蓬草、刺兒菜、豚草和部分爬腕雜草的防效仍舊較差,仍需要加入氨氯吡啶酸等激素類除草劑。為了使氨氯吡啶酸能在玉米田合規使用,氨氯吡啶酸在玉米田的登記勢在必行。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