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膦经验能否助力草铵膦突围?以″双草″案例探寻大宗除草剂的演变
編者按:除草劑作為現代農業的關鍵投入品,其發展歷程反映了全球農化行業的變遷。草甘膦、百草枯、草銨膦和敵草快這四大主流滅生除草劑自20世紀中后期問世以來,深刻影響了全球農業生產模式。然而,近年來除草劑行業面臨諸多挑戰:百草枯禁用、草甘膦致癌爭議、草銨膦替代趨勢等,使得除草劑市場成為業內關注焦點。本文將以草甘膦和草銨膦為典型案例,探討大宗除草劑的發展軌跡,結合行業變遷背后的驅動因素和未來趨勢,分享一些個人的觀察視角。
草甘膦產業鏈已相對完善,龍頭企業已構建了從磷礦開采、中間體生產、原藥合成到制劑加工,再到海外市場登記的完整產業鏈。在當前化工周期中草甘膦價格雖然下滑但是相對平穩且未雪崩。
草銨膦從上游產業鏈到全球登記、市場布局等還未有一家龍頭企業形成完善的格局。誠信與新和成的介入、精草的市場推廣等都會加速草銨膦市場的洗牌。
草銨膦國內價格從年初7萬元/噸跌至6月底5.35萬元/噸,跌幅23.57%,一度下滑至10年來最低。反觀草甘膦,今年從3萬元/噸下跌至2.45萬元/噸,目前2.55萬元/噸,雖然也有下滑,但是整體處于穩步下滑的狀態。
2023至今草甘膦、草銨膦價格變化(單位:萬元/噸)
01草甘膦:從崛起到穩定的產業格局
草甘膦由孟山都公司(現已被拜耳收購)于1972年首次推出市場,憑借其廣譜、高效、低毒的特性,迅速成為全球最暢銷的除草劑。其發展歷程可大致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982~1990發展初期,生產技術相對落后且產量較小,從百噸級增至千噸級
1991~1994快速增長階段,產量突破萬噸
1995~2005隨著轉基因作物的推廣,產量快速增長至10萬噸,同時也面臨反傾銷等國際貿易摩擦
2006~2014受孟山都停產事件影響,中國企業紛紛進軍草銨膦領域,中國一躍成為最大的草甘膦生產和供應國。當然殘酷的產能擴張也導致了產能過剩。
2015~2019進入行業整合期,在供給側改革和環保督察的推動下,落后產能逐步淘汰。
2020至今進入穩定成熟階段,產能穩定在80萬噸左右,生產企業精簡至10家左右,供需格局趨于平衡,但仍隨行業景氣度有所波動。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一階段,多家龍頭企業已構建了從磷礦開采、中間體生產、原藥合成到制劑加工,再到海外市場登記的完整產業鏈。這種垂直整合模式不僅提高了成本控制能力,也增強了企業在市場波動中的抗風險能力。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草甘膦最大的生產基地和出口國,約占全球供應量的80%。其中,拜耳依靠全球產業布局以及轉基因種子綁定銷售的優勢,在該品種依然保持25%的市場。這種格局在短期內將保持穩定。這是草甘膦價格在這輪周期中雖然下滑但是穩步下滑且未雪崩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然如果周期還未見底那么草甘膦的下行趨勢依然會延續。
02草銨膦:處于工廠關停、供需失衡狀態
草銨膦于1986年由德國赫斯特公司(現屬巴斯夫)直接化學合成并成功上市。后隨著全球范圍內百草枯和草甘膦禁用政策的推進,以及轉基因作物滲透率的不斷提高,草銨膦市場始終保持增長態勢。各大廠商積極擴產,全球草銨膦產能從2011年的4800噸大幅擴張至2020年的超4萬噸。
目前草銨膦產能增量巨大,供需失衡。據統計,巴斯夫關停后名義產能16萬噸(包括印度UPL 的1萬噸),實際全球需求量5.5-6萬噸。現階段草銨膦呈現出如下特點:惡性競爭、低行業集中度、精草競爭、產業鏈不完善……
傳統農藥企業與新進入者的激烈競爭。新進入者如誠信和新和成,憑借化工產業鏈和規模優勢,對傳統企業形成較大沖擊,加劇市場競爭。傳統農藥精細化工企業和大化工企業的工藝工程化設計思路存在較大差異。另外,雖然傳統企業布局較早相對完善,但是今后大宗農藥的登記證應該并不稀缺。
產業鏈不完善。相比草甘膦,草銨膦的產業鏈整合度較低。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制劑加工和海外市場開拓,尚未有一家企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布局。
高退出成本與低行業集中度。草銨膦產能建設需要巨額投入,一旦投產很難停止。這導致即便在虧損的情況下,企業也難以輕易退出市場。這種"退不出、進不去"的局面可能加劇行業的惡性競爭。
全球市場格局變化。隨著美國的精草登記即將下證,巴西預計近幾年也將實現精草登記,以跨國公司為首轉向重點布局精草已非常明顯,進而草銨膦更加看不到復蘇希望。在中國,精草銨膦的產能正在迅速擴張,當前已建成產能為38500噸,規劃產能則高達35萬噸。這種競爭態勢可能重塑全球草銨膦市場的格局。因此,作為老牌跨國公司,巴斯夫于近5年內陸續關閉美國、德國的三家草銨膦工廠,從當前混亂的競爭局面中抽離,或許更有行業全局觀。
受上述因素影響,草銨膦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且長期底部摩擦。2024年上半年,國內草銨膦市場延續下跌趨勢,從年初7萬元/噸跌至6月底5.35萬元/噸,跌幅23.57%。目前價格較2021年高點已下跌85.5%,處于十年來歷史底部。
03大宗除草劑發展軌跡
通過對比草甘膦和草銨膦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總結出大宗除草劑的典型發展軌跡:
1. 技術突破期:新產品研發成功并實現商業化生產。
2. 市場導入期:小規模生產,逐步培育市場需求。
3. 快速增長期:產品優勢得到市場認可,需求快速增長,帶動產能擴張。另外,轉基因作物的上市也推動了產能的擴張,以草甘膦為例,1996年孟山都公司推出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顯著提升了草甘膦的市場需求和應用范圍,推動產品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
4. 產能過剩期:多家企業盲目擴產,導致供需失衡,價格大幅波動。
5. 行業整合期:通過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行業集中度。
6. 成熟穩定期:供需基本平衡,龍頭企業形成完整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增強。
04草銨膦發展問題的一些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就草銨膦的未來發展提出以下思考問題:
1. 產能去化問題:面對當前嚴重的產能過剩,草銨膦行業如何實現有序去產能?是否會出現類似草甘膦的行業整合模式?
2. 技術創新方向:在精草逐漸成為行業焦點的背景下,草銨膦生產企業應如何布局研發方向?是否應該加大對精草的投入?
3. 產業鏈整合:如何推動草銨膦產業鏈的縱向整合,提高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4. 國際市場開拓:在全球農化巨頭調整草銨膦戰略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如何抓住機遇,加快國際市場布局?
5. 可持續發展:如何平衡產能擴張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草銨膦行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6. 政策影響:未來可能出臺的環保政策、安全法規對草銨膦行業將產生哪些影響?企業應如何提前應對?
7. 行業協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草銨膦生產企業之間是否有可能通過某種形式的協作來避免惡性競爭,實現行業良性發展?
寫在最后
大宗除草劑的發展軌跡反映了農化行業的整體變遷。從草甘膦的成功經驗和草銨膦當前面臨的挑戰中,我們可以看到,技術創新、市場需求、產業政策、環境保護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了行業的發展格局。未來,隨著產業鏈整合、技術創新、全球化布局等趨勢的深化,大宗除草劑市場有望走向更加成熟、理性的發展階段。對于農化企業而言,準確把握這些趨勢,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將是在未來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