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高宁 |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3月4日,2022年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等近2000名全国政协委员齐聚首都北京,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出席开幕会的宁高宁委员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
▲ 寧高寧 |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中國中化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3月4日,2022年全國兩會正式拉開帷幕,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中化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等近2000名全國政協委員齊聚首都北京,為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開幕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出席開幕會的寧高寧委員就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質量發展、創新驅動發展等內容,接受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采訪。央視記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去年我國在宏觀經濟方面的成績單,有不少亮眼數據,對此您如何評價?寧高寧:李克強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回顧總結了中國經濟不平凡的一年,在宏觀經濟表現方面,最大的亮點是在全球疫情持續、貿易環境受到干擾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快速恢復,GDP增長全球領先。同時,這種增長不僅是量的增長,還有質的提升,產業也得到升級。
央視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經濟發展面臨的三重壓力,您怎么看待這三重壓力?您從自身工作出發,如何應對這三重壓力?寧高寧:不管是需求收縮、供給沖擊,或是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基本上是宏觀經濟層面的體現,可以用宏觀政策手段去解決,比如在積極財政政策方面可以大幅減稅,在穩健貨幣政策方面可以降低資金成本,還可以出臺相關產業政策、用好政府投資資金等等。
而從企業角度來看,應該更加深入地激發企業活力來應對三重壓力。不管是財政、貨幣、產業,或是其它宏觀政策,都要通過企業來落實,所以激發企業活力是最主要的著力點。特別是當前,尤其需要激發大中型企業的活力,受到經濟增長預期等影響,目前偏穩的傾向比較明顯,但穩字當頭的后邊,還有穩中求進,不能為求穩,而忽略“進”。經過疫情嚴重沖擊后經濟恢復發展的階段,必須在新的環境下重新激發企業活力,在金融、稅收、產業準入、資本市場環境、監管手段、環境保護以及國有企業治理方面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激發企業活力和能動性,這是應對三重壓力的應有之義和重點考量。央視記者: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您也提到創新是企業的唯一出路。您如何理解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具體體現在您工作的哪些方面? 寧高寧:目前,中國許多產業都面臨著高質量發展帶來的轉型挑戰。僅能滿足基本需求、成本驅動的商業模式已經走入發展瓶頸期,創新驅動已經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唯一出路。創新有很多種,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我最想說的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中國企業過去在這方面有很多短板,跟隨、同質化比較多,差異化、源發性創新比較少。而今天,很多中國企業已經開始走出這一步。
任何發展好的企業都是因為有了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開創了新的市場、新的需求,帶動了產業鏈的整體創新。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出,國家加大了對企業創新的激勵力度,包括資金支持、稅收優惠、人才激勵、孵化平臺建設,以及國有企業業績評價對創新的鼓勵等。因此,創新一定是企業下一步發展的重要路徑。就中國中化來看,如果再去做一般意義上的石油、基礎化工、貿易等,不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需要以創新驅動來引領轉型升級。比如,我們目前重點在做的是應用在汽車、通訊等領域的新材料,做高科技的種子、植保等農業創新產品,做碳排放控制、碳回收和存儲技術,這些創新業務會有很強的產業前景。當然,這些創新都需要一定時間的培養,這個過程可能是一個很長時間的痛苦的過程,對團隊是很大的考驗,但這是今天每個企業都要走的必經歷程。央視記者: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我國經濟面臨供給沖擊的問題,化學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支撐性產業,中國中化將如何在穩定供應鏈、產業鏈方面發揮作用?寧高寧:比較各個行業的供應鏈,化學工業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邏輯特征最明顯,因為各個環節聯系緊密,從原料上游,到加工下游,一環套一環,且園區化特征顯著。
比如,中國中化的一條環氧樹脂產業鏈,我們通過自主技術延伸到上游,通過碳三產業鏈做起來,不僅有成本優勢、環保優勢、安全生產優勢,還把企業帶入新的發展模式里。中化連云港循環經濟產業園碳三項目首批裝置啟動試生產對化學工業供應鏈來說,面臨的供給沖擊主要是高端材料和關鍵技術,這個問題不是短期內就可以解決的。從企業自身來說,希望能夠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區域性的產業鏈和產業網絡。央視記者: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重新提了要先立后破,更理性地看待“雙碳”目標的實現路徑,您如何理解現在我們提的“雙碳”概念和要達成的目標?寧高寧:“雙碳”目標是國家的長期戰略目標,特別是對化工產業來講,是最重要的發展框架和先決條件。當前,幾乎所有的化工產業鏈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能耗,第二個問題就是排放,產業發展和“雙碳”目標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對中國中化來說,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是我們未來規劃的基本框架,并且要在這個框架中找到產業升級的機會。
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推動能源革命,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推進能源低碳轉型。這一方面要求我們不斷地尋找更好的、更清潔的能源,另一方面也要求化工產業不斷升級,讓產業在低耗能的情況下繼續發展,排放強度持續減少。在化工企業自我治理的過程中,技術創新將發揮重要作用,比如,中國中化在碳捕捉和封存等技術領域具備一定的先進技術能力,可以把二氧化碳作為可繼續使用的原料,這可能是我們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達成。中國中化泉州石化廠區注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與自然和諧相處當然,目前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產業在轉型升級和減碳的過程中,需要替代一部分高排放、低產值的產業,但這個過程還比較緩慢,這就需要下一步真正實施碳交易制度,通過透明的統計、估值、市場原則等,使碳交易真正發揮作用,使新的、高產值、低排放的產業能夠上來,代替相對落后的產業,實現“產業替代”。全國政協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以期助力國家“雙碳”目標達成。版權聲明:文章來源于公眾號“中國中化”。本微信號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之用,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如果您認為此文涉及侵權或標注與事實不符,請告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