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农资行业的增量去哪儿找?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农资与市场 2021/2/15 16:35:43
增量治百病,无量百病生。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经销商企业,增量问题都是所有问题的核心。无论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营销模式的创新,还是品牌的打造渠道的变革,抑或是组织架构的重构,企业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要增长。对企业来讲,增长是第一要务。但是,企业增量却越来越难,原来厂商闭着眼干就能带来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农资行业早已进入调整周期—存量竞争时代。存量竞争时代,原先应有的趋势性增长被打乱,增长出现了停滞

增量治百病,無量百病生。

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經銷商企業,增量問題都是所有問題的核心。無論是產品結構的調整、營銷模式的創新,還是品牌的打造渠道的變革,抑或是組織架構的重構,企業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要增長。

對企業來講,增長是第一要務。但是,企業增量卻越來越難,原來廠商閉著眼干就能帶來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農資行業早已進入調整周期—存量競爭時代。

存量競爭時代,原先應有的趨勢性增長被打亂,增長出現了停滯,行業在高速發展中所掩蓋的問題就被暴露出來了。行業內也因此多了“農資越來越難做”的說法。

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找新的銷量和利潤增長點就成為企業和經銷商的首要目標。 那么,新的增量空間又該去哪找呢?本期,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話題


存量時代,尋找增量市場

開篇,我們先講一個案例,一個行業內省級大平臺的案例。

去年,在一個小型的聚會上,這個平臺負責人提出讓大家給他出謀劃策,找找轉型的方式。他說,他們面前有三條路:上市、破產、轉型。當然,上市也是需要轉型成功之后的。所以只有兩條路:破產或者轉型。

一說破產驚到了所有的人,因為在大家看來他沒有什么大的困擾,企業的體量是那么的龐大,每年的銷售額高得驚人。

但是據他說,單純的產品買賣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每年的庫存數字驚人,利潤一再攤薄,增長難以持續。

這個平臺負責人只是時代的一個縮影,還有很多規模不及他的經銷商和零售商,由于各方面的壓力而導致增量停滯,不得不選擇轉型或者轉行。

這就是我們要關注增長的原因。增長解決生存問題,如果增長的市場份額所帶來的收入無法保障企業的未來,企業就該消亡了。

既然大家都在談論增長,都在渴望增長,那么,我們就要先弄明白兩個問題:什么樣的增長才是我們想要的增長?這種增長的源泉在哪里?


增長陷阱

市場增長戰略專家王賽將增長分為好的增長和不好的增長。

什么是不好的增長?

我們在采訪中經常聽到有經銷商抱怨:“請了幾個業務員,好不容易把銷量做上去了,誰知道費用也增加了不少,年底一算賬,利潤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這種不能為企業創造利潤的銷量是沒有價值的。這也是目前很多企業和經銷商?愿意推廣新產品的原因。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不好的增長,就是那種不具有盈利性、可持續性及高資本回報率的增長,不惜成本實現增長,或者只是為了增長而增長。

企業是營利性的組織,做銷量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利潤。企業沒有了利潤,也就談不上發展,甚至生存都會出現問題。這種沒有價值的銷量做得再多,也不能夠給企業創造利潤,銷量越大,對企業的發展越不利。比如說曾經價格倒掛的尿素,賣得越多,賠得越多;比如說價格已經透明的15-15-15普通復合肥,越來越少有經銷商愿意推廣,因為不賺錢。

這種僅僅表現為銷量變化的增長,一直擺脫不了“一大就出問題”“一紅就死”的命運,并不是一種良性的增長,當然,出于競爭或占領市場份額需要而不考慮利潤的增量的除外。

不能否認,用利潤換取時間是一種經營策略。很多剛踏入農資行業的經銷商,為了快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往往為了擴大銷售額而不考慮利潤,不過是一種既定的戰略選擇。

通過補貼快速獲取客戶是一種企業戰略。很多創業型公司,在創業早期都是通過補貼來獲取用戶,實現快速的增長,比如說我們大家都知道的瑞幸咖啡、滴滴打車、美團、摩拜、ofo等創業型公司,都是這種發展邏輯。瑞幸咖啡在當年面對外界難以贏利的質疑時,依然明確表示要堅持持續補貼3~5年,堅持快速擴張,不考慮盈利。

我們行業內最近幾年比較火的植保飛防,也是基于這種增長邏輯,依靠價格戰和補貼來打開市場。據耕地托管服務公司美來眾聯分析,2017年的飛防價格保持在6~8元/畝,大中型植保飛防隊還保持在盈虧平衡的范疇,還有一定的贏利空間。

但是在2018年某些地方出現了跌破3元/畝的超低價格,這一收費標準,不要說盈利了,保本都成問題。即使飛防隊用價格戰獲得了局部市場的壟斷,也難以保證飛防的質量,不僅給農民造成了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植保飛防這項新興事業的發展。

不管是在還屬于新業態的飛防市場,還是在格局還未確定的農資行業,企業拼的是成長速度,但也要看誰活得長久。能夠在市場上找到迅速做大的“風口”和指數級的增長模式,固然重要,將這種流量增長、用戶增長轉化成利潤增長,更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有價值的增長

那好的增長又該如何理解呢?

比如說東北有一位經銷商朋友,曾經銷售玉米除草劑,前幾年增長乏力,但去年增長了7000萬元,因為他推廣了一款增產套餐。他的增長點不是基于玉米田除草劑的增長,而是增產套餐新品類的開發。

這種增長就是好的增長,是一種良性的、可持續的、高質量的增長。

這種增長邏輯,既適用于宏觀層面,比如說2020年全年經濟增速不設具體目標,并不意味著不要發展,反而是經濟增長由重速度轉為重質量、重效益的表現;也適用于微觀層面的企業經營—面對行業增量停滯的新常態,誰能不斷發現和創造增長機會,誰就能獲得持續增長。

比如說行業內一位曾經的大平臺商,他地處經作種類繁多的區域,最輝煌的時候,曾經有十多萬噸的銷量,但是現在僅有不足萬噸的銷量,因為僅憑一個肥料產品或者農資產品很難服務基地客戶,現在他自己都很難找到大面積施用大肥的時機和理由。他感嘆,幸虧十多年前他就毅然轉型了,從農資經銷商到作物服務商,再從作物服務商跨界做規模種植,他一直在不斷突破自己,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著名的商業報告《失速點》中有一個結論,企業一旦到達失速點,業務停止增長,往往只有4%能夠恢復業務增長。結論證明,一個企業的發展總會遇到瓶頸,業績止步于某個數額,瓶頸即是失速點。

中國農資行業不可避免地已經到達這樣一個失速點: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主旋律下,化肥、農藥施用量已連續3年實現負增長。雖然企業的銷售額還在繼續增長,但后續難以繼續增長。

在此情況之下,尋找新的增量途徑,是恢復業績增長的唯一選擇。

消費者在哪里,增量就在哪里

尋找新的增量途徑,首先要清楚消費者的分布。

農資行業的消費者在哪里,我們先從幾個數據說起。

第一個數據是全國糧食種植面積。202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比2019年增加1056萬畝。其中,雙季稻播種面積比2019年增加756萬畝,增長5.3%,成為糧食播種面積擴大的主要原因。 

2021年,農業農村部已經立下“軍令狀”,將確保全年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7.5億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具體說,就是要做到:南方雙季稻2020年擴種的面積不能減少,同時要提高單產;黃淮海和西北地區小麥面積要力爭有所恢復;大豆面積力爭穩定在1.4億畝以上;重點擴大東北地區和黃淮海地區玉米面積。

種植面積和種植頻次的增加,將會使農資產品的使用量出現增加,帶來銷量的自然增長。

第二個數據是糧食價格。元旦過后,玉米價格迎來了一路上漲的局面,部分地區收購價超過1.5元/斤。再根據近期玉米的期現貨價格表現來看,2021年玉米價格仍將會保持高位。

2021年,國家繼續在小麥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小麥(三等)最低收購價為1.13元/斤,較2020年上漲1分;稻谷最低收購價預計也有穩中小幅上調的可能。

糧食價格的上漲,將會帶動農民種植的投入水平,從而帶動農資產品的銷售。 

第三個數據是全國化肥使用量。截至2020年底,我國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實現預期目標,化肥、農藥施用量已連續3年負增長。2021年,這個趨勢還會繼續。

第四個數據是新型肥料(特肥)的增長率。伴隨著化肥零增長政策的實施,新型肥料迎來了快速發展,新型肥料比例提升至20%左右。未來5年,特肥將以10%以上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速增長。

這些數據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農資行業已經進入負增長時代,營銷競爭從過去搶增量進入存量競爭階段,一家企業的增長就是另一家甚至是多家企業的下滑。二是企業的增量將來源于特肥,新產品的市場份額決定了企業的增長速度。如果企業不改變產品結構,只賣那些傳統產品,銷量增長將會很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