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薯业盛会||方玉川:陕西榆林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机会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农资与市场 2024/3/2 9:42:42
方玉川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农艺师、陕西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一: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马铃薯起源南美洲秘鲁、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山区。马铃薯不耐高温,喜温暖凉爽气候,传入中国后多在高海拔、冷凉地区种植。马铃薯是粮、菜、饲、加工兼用型作物,世界上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马铃薯在我国各个生态区域都有广泛种植,尤其是已经发展成为西部

圖片8.png

方玉川 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站長、榆林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正高級農藝師、陜西省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

一: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馬鈴薯起源南美洲秘魯、玻利維亞、哥倫比亞的安第斯山山區。馬鈴薯不耐高溫,喜溫暖涼爽氣候,傳入中國后多在高海拔、冷涼地區種植。馬鈴薯是糧、菜、飼、加工兼用型作物,世界上繼水稻、小麥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糧食作物。馬鈴薯在我國各個生態區域都有廣泛種植,尤其是已經發展成為西部貧困地區和邊遠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馬鈴薯產業作為重要的農業產業之一,也需順應農業生產新趨勢,也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途徑。

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播種面積和產量最多的國家。

馬鈴薯產業在我國地位重要,優勢明顯,適宜種植:環境適應性強;儲存期最長、營養全面、比較收益高。

全國范圍內馬鈴薯播種面積持續減少,農民種植意愿不穩定,然而馬鈴薯的總產量不減反增,單位面積產量持續增長。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馬鈴薯的需求量也在持續增長,2021年中國馬鈴薯需求量達1791.92萬噸,較2020年增加了37.81萬噸,同比增長了2.11%; 2022年中國馬鈴薯需求量達到1806.42萬噸,較2021年增加了14.5萬噸,同比增長了0.8%。未來,隨著馬鈴薯淀粉生產的需要,中國馬鈴薯的需求量仍將保持增長。

二:陜西榆林市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與問題

陜西是全國馬鈴薯大省,2022年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分別排名全國第六位和第八位。馬鈴薯是陜西省第三大糧食作物,排在玉米和小麥之后。陜西省馬鈴薯主要分布在陜北和陜南地區,分別占到全省的60%和35%。到2022年,陜西馬鈴薯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到全省糧食作物面積和產量的9.37%和6.83%。

陜西馬鈴薯種植模式多樣。陜北地區為春播,機械化、規模化水平較高,灌溉以滴灌為主,一般不覆膜。陜南地區以秋冬播為主,6月份收獲,主要與玉米、蔬菜類作物套種,保護地栽培可提前到4月份上市。

榆林市馬鈴薯生產現狀:種植規模總體變化較為平穩,榆林市陜西馬鈴薯種植第一大市,常年穩定在200萬畝以上;總產量呈上升趨勢;單位面積產量自2015年后連年攀升。產業分布呈現“北多南少,西多東少”;榆林市馬鈴薯主要分布北部6縣市區。

北部6縣區播種面積占到全市的64.6%,是全市馬鈴薯鮮薯外銷、加工專用型馬鈴薯的重點區域。榆陽區是全市馬鈴薯第一大縣,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35.8萬畝和48萬噸。

南部6縣播種面積占到全省的35.4%,是榆林市鮮食及淀粉兼用型馬鈴薯生產區域。

產業服務能力尤其是機械化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明顯增強。

圖片7.png

發現榆林:北緯38°世界馬鈴薯黃金產業帶;榆林地處最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北緯38度黃金緯度線,風沙區,氣候冷涼,病蟲害少,無霜期長,生長周期比其他產區長15-30天,成就了干物質含量最高可達到23%—24%。

最佳土質:毛烏素沙漠南緣,沙土比例恰到好處。上乘品質:土豆 “高富帥”,主宰鮮食

榆林馬鈴薯色澤金黃鮮亮、薯皮光滑、薯形圓潤、塊大整齊、干物質含量高、營養物質豐富、耐儲耐運、深受廣大客商青睞。土豆豐收期先收榆林,再是內蒙、甘肅等地。

榆林領先技術:比肩美國,全國一流。榆林馬鈴薯構建了“薯+草+羊”產業技術體系,同時普遍裝備大型動力機械、種植機械、指針噴灌等,大型農場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現代化程度及生產技術水平比肩美國,全國領先。

產業規模:全省第一,全國前五。榆林馬鈴薯常年種植面積200萬畝以上,全省第一、全國前五,產量300多萬噸,畝產全國最高,已形成榆陽、靖邊、定邊三大產業核心區。

榆林馬鈴薯生產中存在的問題:1. 土地集中連片經營較難,農戶土地流轉億元地下,土地流轉租金持續上漲,土地流轉租金持續上漲,最高可達1600元/畝;種植戶盈利能力面臨嚴峻挑戰,種植成本持續上漲,榆林北部規模化基地種植成本最高可達6000元/畝;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種植戶議價能力低下;薯農生產缺乏信息引導,生產盲目跟風現象普遍;生產機械化發展明顯不均衡;耕地地力亟待提升部分產區亟待轉型升級;產業韌性有待加強。

三:榆林市馬鈴薯產業發展思考

1.推進種薯育繁推體系建設:一是開展新品種選育;二是構建兩種繁供體系;2.合理優化品種區域布局;結合區域特點和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優化布局,北部風沙草灘區重點發展優質菜用薯,兼顧專用加工薯,到2025年,種植面積發展到130萬畝;南部丘陵溝壑區重點發展優質菜用薯,兼顧淀粉薯,到2025年,種植面積發展到100萬畝以上;3.大力推廣旱作節水節水;4.開展化肥農藥減量行動;5.落實輪作倒茬措施;6.壯大加工產業;7.加強品牌營銷建設;提高產業科技服務水平。

WechatIMG39.jp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