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分析:已成为我国第4大主粮
我國馬鈴薯產業概述
馬鈴薯(學名:Solanum噸uberosumL.),屬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稻谷和玉米。馬鈴薯又名洋芋、洋山芋、洋芋頭、香山芋、洋番芋、山洋芋、陽芋、地蛋、土豆等(山西大同一帶也稱為山藥)。在南方一些省份,也叫“冬薯”,因為常在收割完秋季水稻后,在冬季種植。
馬鈴薯引入我國種植的歷史有300余年,由于適應性強、產量高而且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逐漸成為重要的主食、蔬菜、飼料、原料和燃料等。自1961年以來,馬鈴薯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適應不同地區氣候、土壤條件的特色品種,尤其是在老少邊窮地區的普遍種植,是菜更是糧,養育了淳樸人民,穩定了社會生活。
根據馬鈴薯總產量、播種面積和單產變化,20世紀60年代以后我國馬鈴薯的生產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3個階段。
第一階段,緩慢發展期(1960-1984年)這期間我國馬鈴薯育種目標主要是高產、抗病,主要作蔬菜鮮食和飼用,部分加工成淀粉或是粉絲。這20多年間,馬鈴薯生產雖有波折,但種植面積及產量均穩步上升,種植面積由1961年的130.08萬公頃上升到1984年的256.16萬公頃,總產量由1290.7萬噸上升到2840萬噸,每1公頃產量由9.9噸增加到11.1噸,由于受到生產條件和投入的限制,馬鈴薯的平均單產不高,僅10.52噸/公頃。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期(1985-2007年)1985年中國建立了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北京聯絡處,加強了優良種質資源引進、科研項目合作和科技人員培訓等活動,大大促進了我國馬鈴薯科研及產業的發展。通過與國際馬鈴薯中心合作,將起源于中國的相關優勢技術如馬鈴薯實生籽技術、間套作技術和病毒診斷技術等傳播到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
同期,西式快餐店在中國迅速擴增,一些薯條和薯片加工企業紛紛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和加工工廠,為中國馬鈴薯產業注入新的活力。短短十幾年間,馬鈴薯種植面積從1985年的247.75萬公頃增加到2007年的443.03萬公頃,總產量由2840萬噸增加到6486.4萬噸,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馬鈴薯生產國,產量和種植面積均居第一位,單產由10.8噸/公頃增加到14.63噸/公頃。
第三階段,全面發展期(2008年至今)2008年,中國農業部啟動了馬鈴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項目,至此中國馬鈴薯產業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新階段。該體系圍繞馬鈴薯產業發展需求,進行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集成和示范;建設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服務國家目標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提升馬鈴薯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我國馬鈴薯產業的競爭力。
馬鈴薯與小麥、稻谷、玉米、高粱并稱為世界五大作物。馬鈴薯塊莖含有大量的淀粉,能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熱量,且富含蛋白質、氨基酸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尤其是其維生素含量是所有糧食作物中最全的,在歐美國家特別是北美,馬鈴薯早就成為第二主食。馬鈴薯原產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印度、烏克蘭、美國等。
我國馬鈴薯消費結構以食用為主,馬鈴薯消費按其用途可以具體分為食用﹑飼用﹑種用、加工、損耗和其他用途6項。
主要品種及產品特色。北方一作區種植面積最大的特色品種是:新大坪;西南混作區則以:米拉(又稱馬爾科)為冠,還有烏洋芋、柴洋芋、巴山白等。新大坪因村得名,上世紀60年代起源于甘肅定西市安定區青嵐鄉的大坪村,有耐瘠薄、抗旱的典型西北特性,淀粉含量高達20.2%,白皮白肉,現在仍是安徽、福建等南方市場上的搶手貨。
我國馬鈴薯主產區種植變化分析
中國是世界馬鈴薯總產量最多的國家。目前,我國馬鈴薯種植區域化格局已基本形成,根據氣溫﹑降水、土壤類型等自然條件的不同,具體劃分為北方一作區、西南混作區、中原間作區和南方冬作區4個區域,現有各區域馬鈴薯錯季上世,相互補充,已基本滿足我國馬鈴薯消費需求。
1、北方一作區:該地區占中國馬鈴薯總面積的50%。這個地區生產的馬鈴薯主要用于種薯、鮮食和加工消費。該地區的馬鈴薯通常在4月下旬至5月初種植,9月至10月收獲。主要覆蓋的省份有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寧夏、山西和陜西。
2、西南混作區:該地區占中國馬鈴薯總面積的37%。這個地區生產的馬鈴薯主要用于鮮食消費。該區域的馬鈴薯種植時間通常在9月至11月,并在次年2月至4月完成收獲。該區域包括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重慶以及湖南和湖北的部分地區。
3、中原間作區:該地區占中國馬鈴薯總面積的8%。春薯于2月至3月種植,5月或6月收獲。7月至8月開始種植秋薯,10月至11月收獲。這個地區生產的馬鈴薯主要用于出口和鮮食消費。該區域包括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和河南。
4、南方冬作區:該地區占中國馬鈴薯總面積的5%。該區域的馬鈴薯在10月至11月種植,并在次年2月和3月收獲。該區域的馬鈴薯主要用于出口和鮮食消費。該區包括廣東、福建、廣西和海南省。
在馬鈴薯種植面積上,以上四區分別占全國總種植面積的50%、37%、8%和5%。其中,南方冬作區充分利用水稻等作物收獲后的冬閑田,潛力巨大。
在主要優勢方面,北方一作區是我國主要的種薯產地和加工原料薯生產基地,西南混作區是我國馬鈴薯播種面積增長最快的產區之—,南方冬作區的馬鈴薯在2~4月淡季上市,在出口和早熟、鮮食用方面效益顯著。
近年來,西南混作區馬鈴薯生產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不僅種植面積和產量迅速增長,在全國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并于2013年在產量上超越北方一作區,成為全國最主要的馬鈴薯生產區域。作為傳統的馬鈴薯優勢生產區,北方一作區自2000年以來無論是在種植面積還是產量上都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南方冬作區自2006年以來,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也有小幅上升。中原二作區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所占比重都很小。
從產量看,2013年以前,中國馬鈴薯總產量最高的區域是北方一作區,該區馬鈴薯產量占全國馬鈴薯總產量的46%~55%,產量由2000年的667.97萬噸增加至2012年的891.07萬噸,但是在2013年之后該區馬鈴薯產量占全國比重不斷下降;
西南混作區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區域,2016年西南混作區馬鈴薯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0%左右,由2000年的507.17萬噸增加至2016年的968.2萬噸,產量增加了90.9%;
南方冬作區保持基本穩定,略有上升;
中原二作區在2000—2005年間產量大幅下降,隨后略有上升,但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很小,基本穩定在1.6%左右(表1)。
表1:2000-2016年四大區域馬鈴薯產量及所占比重(萬噸,%)
從種植面積看,2012年及以前北方一作區在馬鈴薯種植面積上是四大區域之首,占全國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的48%~57%,但該區播種面積增長緩慢,由2000年的265.665萬公頃增加至2012年的267.173萬公頃,并且播種面積及占全國總播種面積的比重在2013年后來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西南混作區馬鈴薯播種面積增長很快,由2000年的173.583萬公頃增加至2016年的280.24萬公頃,增加61.44%,并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區域;
南方冬作區及中原二作區種植面積較小,并保持基本穩定,南方冬作區略有上升(表2)。
表2:2000-2016年四大區域馬鈴薯種植面積及所占比重(萬公頃,%)
我國馬鈴薯產業主要數據走勢
圖1:我國馬鈴薯播種面積與在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中占比走勢
馬鈴薯作為適應性廣的作物和市場潛力大的產品,成為“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農業農村部2006年出臺了《農業部關于加快馬鈴薯產業發展意見》,2008年將馬鈴薯納入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規劃,積極推進馬鈴薯生產逐步向優勢產區集中,2009年開始對馬鈴薯生產實施良種補貼,因此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近幾年因大豆補貼及玉米行情轉好影響,馬鈴薯種植面積持續縮減,在2019年達到低位后,2020年出現小幅回升,預計在玉米價格處于高位影響下,2021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或將再度縮減。
圖2:我國馬鈴薯產量與單位面積產量走勢
隨著馬鈴薯種業、農業科技水平以及標準體系的提升,馬鈴薯的播種面積雖然持續減少,但產量卻逐漸增加,2018年我國馬鈴薯總產量已達到了1789.37萬噸,已超過了面積大幅下降之前2013年的峰值1717.59萬噸。
我國雖是馬鈴薯生產大國,但還不是馬鈴薯貿易強國。近年來隨著中國馬鈴薯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政府積極推進馬鈴薯產業的發展不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國馬鈴薯國際貿易快速增長,馬鈴薯產品進出口量、額持續增加,出口增速快進口增速,貿易規模急劇擴張,出口產品多樣化,出口市場多元化,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例有所上升。
圖3:我國馬鈴薯進、出口金額與出口量走勢
從外貿來看:中國馬鈴薯出口規模>進口規模,2013~2019年進、出口金額與出口量波動增加。
我國馬鈴薯產業加工現狀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馬鈴薯消費方式較單一,主要用作鮮食、畜禽飼料和工業原料,僅少部分用于加工淀粉、粉絲(條)和粉皮。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馬鈴薯生產規模的持續擴張,馬鈴薯的消費方式趨于多元化,新興的馬鈴薯產品不斷涌現,除了傳統的加工品種如淀粉、粉絲(條)和粉皮外,還有薯條、薯片、薯泥和薯類膨化食品等,馬鈴薯的消費量也迅速增加,帶動了馬鈴薯加工業的快速發展。與之相適應的貯藏技術、加工技術以及規?;徒M織化程度也不同程度提高。
據中國馬鈴薯產業網和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的統計資料,目前,我國有馬鈴薯加工企業4000~5000家,但規?;罴庸て髽I僅約150家,大多數馬鈴薯加工企業生產規模較小,加之設備陳舊、技術滯后、管理水平和生產經營方式落后,難以適應現代化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規?;罴庸て髽I中,初具規模的馬鈴薯淀粉加工企業約53家,主要分布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新疆和山西等省(自治區),與馬鈴薯主產區相重疊,年加工承載能力約150萬噸,淀粉產出量為35萬~40萬噸,精淀粉總加工能力為200萬噸。
我國馬鈴薯淀粉市場分析
1.產量
受加工原料、生產技術、環保治理、生產成本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近幾年中國馬鈴薯淀粉產量保持在40-70萬噸。2020年中國馬鈴薯淀粉產量為66萬噸,比2019年增加45.39%。計2021年馬鈴薯淀粉產量將達69萬噸。
圖4:2016-2021年中國馬鈴薯淀粉產量(萬噸)
數據來源:中國淀粉工業協會
中國馬鈴薯種植和加工主要集中在西北、東北、華北及西南地區,覆蓋15個主產省區的6000多萬薯農。2020年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河北馬鈴薯淀粉產量分別為15.39萬噸、14.47萬噸、12.85萬噸和6.24萬噸,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23.26%、21.87%、19.43%和9.43%,上述4省的馬鈴薯淀粉合計產量達到48.94萬噸,占全國總量的73.99%。
圖5:2020年中國馬鈴薯淀粉主產省產量占比
數據來源:中國淀粉工業協會
2.發展趨勢
中國淀粉工業協會組織開展的反傾銷、反補貼等活動結果對未來的國內馬鈴薯淀粉市場將產生深遠影響。部分高端餐飲業、醫藥行業用的馬鈴薯淀粉進口受阻,給了國內企業在高端淀粉產品發展的機會,雖然該領域用量少,但利潤較高,也是馬鈴薯淀粉產業向高、精加工方向發展的途徑之一。
3.需求量分析
馬鈴薯淀粉的另外一個主要用途是生產變性淀粉,以馬鈴薯淀粉為原料,經物理、化學方法及生物酶制劑的處理,可改變原淀粉的溶解度、黏度、穩定性、滲透性、凝膠性、吸水保水性等理化性能,產生一系列不同性能的變性淀粉和淀粉衍生物。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大部分馬鈴薯淀粉應用于制藥、造紙、紡織和建材等行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化的推進,馬鈴薯淀粉的工業需求仍在不斷增加。
總體來看,我國人均淀粉消費水平較低,隨著馬鈴薯淀粉應用領域的擴充,產業向集團化、集約化、專業化、規?;较虬l展,未來馬鈴薯淀粉需求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