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产业大会】 刘崇怀:云南葡萄产业与葡萄品种
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副會長、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葡萄資源與育種”團隊首席、崗位科學家 劉崇懷
云南是全國葡萄產業最活躍產區。
“葡萄是中國最早一批引自域外的水果。葡萄初抵新疆,融入陜甘,扎根中原,靠岸山東,落戶云南,它的傳播更是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
(數據來源:云南省葡萄產業研究報告)
云南省葡萄產量在2000年后持續增長。由數據顯示,2016云南省葡萄年產量到達了峰值,產量為136.5萬噸,在我國葡萄產量中排名第一。
云南省葡萄種植園面積以及葡萄產量增長都很迅速,在近10年時間里云南省葡萄種植園擴增了越40萬畝,葡萄產量與十年前相比提高了18倍以上。截止到 2018 年,我國葡萄種植面積已經超過 1300萬畝。云南省是葡萄種植面積增長較快的省份之一。目前,云南省葡萄主要集中在賓川、建水、彌勒、元謀、蒙自等地,其中賓川更是全國范圍內葡萄面積最大的縣級產區。
云南的葡萄產業既古老又年輕。古老一是源于云南葡萄栽培歷史悠久。《唐書》記載,“蜀中有綠葡萄,熟時色綠;云南所出者大如棗,味尤長,西邊有瑣瑣葡萄,大如五味子而無核”。鴉片戰爭后,法國人修筑米軌鐵路,在鐵路沿線建立教堂。在教堂內傳教士種植玫瑰蜜、水晶葡萄等葡萄品種。茨中村教堂保留傳教士種植的葡萄園。玫瑰蜜后經教堂傳入民間,在民間零星種植。
2000年之前云南葡萄面積不足6萬畝,位列全國19位,產量不足2萬噸,位列全國21位。而到了2018年云南的葡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61.5萬畝,占全國總種植面積的5.7%,位列全國第4位,產量達到101.26萬噸。
“中西合璧的茨中教堂,夏秋參觀教堂,品嘗葡萄美酒,茨中幾乎每家都種植葡萄,釀制葡萄酒,這里種的葡萄品種叫華夫人(又叫玫瑰蜜),原是法國波爾多的品種,已經有500多年的培育歷史。據說該品種在法國已經消失,最終卻在東方這個遙遠小村里保存了下來。”
云南葡萄產業的年輕體現在葡萄規模栽培歷史較短。改革開放后,玫瑰蜜在云南大面積發展,1991年,彌勒縣東風農場就種植該品種2000畝。
近20年是云南葡萄產業快速發展期,主要源于2004年興起的土地流轉,工商資本下鄉,2008年開始的家庭農場,葡萄進一步規模發展。
云南的葡萄產業極具特點,成熟期早,供應期長,發展速度快,工商資本多,規模種植多。得益于氣候多樣,種植模式多樣,品種多樣,熟期多樣,目前云南葡萄品種主要有紅地球、陽光玫瑰、夏黑、克瑞森無核、著色香、無核白雞心、玫瑰蜜、水晶葡萄、赤霞珠、威代爾等等。這也注定了云南是葡萄種植模式最多,品種最為豐富,挑戰最多的產區。
葡萄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大,品種繁多,更需要有效做好葡萄品種保護工作。
葡萄知識產權保護與新品種種植
葡萄品種來源:
公益育種:政府出資,科研院所育種,鼓勵種植;
商業育種:自籌資金,品種權保護,授權種植,市場開發價值高;
市場供應:產地調節:不同產區成熟期不同;
模式調節:不同模式成熟期不同;
品種調節:不同品種成熟期不同,100天左右。
國內的葡萄商業育種開始活躍,徐衛東、俞才瀾、韓玉波、昌云軍、金聯宇、李紹興都在從事葡萄新品種的引進,實驗,示范推廣工作。
目前國內推廣的幾個葡萄專利品種:
羅拉玫瑰,黑巴拉多×陽光玫瑰,無核處理后平均粒重16-18克,長勢中-強,抗病、抗逆,易成花,上色容易,香味濃郁,含糖量20%左右,果實耐儲運。
蘇格拉19,商品名斯加洛塔無籽,晚熟,果粒大,不易掉粒。掛樹時間長,極耐儲存與運輸,果粒硬脆,口感佳,上色容易,產量穩定,豐產。
蘇格拉34,商品名愛朵拉無籽,晚熟,果粒橢圓形,中等大小,不掉粒,極耐儲存及運輸,樹勢旺盛,高產,易種植,自然大粒,上色自然。
蘇格拉35,商品名:秋天脆/秋天清脆,中晚熟,無籽,橢圓形,大果粒,不易掉粒,掛樹果期長,耐儲存。中等生長勢,產量穩定,豐產易種植,果粒堅實,大小粒均勻,口感脆甜,有淡麝香味。
ALB7,極具吸引力的晚熟無籽黑提:果肉清甜多汁,鮮食口感出眾;果粒大,產量高;耐雨水性良好;出色的貨架期。
AER8,早熟無籽紅提,粒大多肉,果肉脆甜,上色均勻。
AEW3,無籽青提品種,擁有優秀的糖酸平衡,產量大,串型中等偏大,耐貯性良好。目前在賓川已進行示范種植。
AEW6,果粒細長,果肉脆甜,早熟,品質優,上市窗口得天獨厚。
現在葡萄保護品種知識產權的制度不斷完善,1997年3月20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建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1999年4月23日,我國加入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聯盟(UPOV)。開始受理國內外植物新品種權申請。
《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2000年7月8日全國人大通過,2004年8月28日第一次修正,2013年6月29日第二次修正,2015年11月4日第三次修訂,2021年12月24日第四次修訂,2022年3月1日起施行。進一步將保護范圍由授權品種的繁殖材料延伸到收獲材料,將保護環節由生產、繁殖、銷售擴展到生產、繁殖和為繁殖而進行處理、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出口以及為實施上述行為的儲存。明確了實質性派生品種定義,規定了實質性派生品種以商業為目的利用時,應當征得原始品種權所有人的同意。提高對侵害植物新品種權行為的威懾力,將懲罰性賠償數額的倍數上限由三倍提高到五倍;將法定賠償額的上限由30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對生產經營假、劣種子行為加大了行政處罰力度。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2022年3月25日,農業農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關于保護種業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營造種業振興良好環境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力爭到2023年,建立起較為完備的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到2025年,種業知識產權保護能力顯著提升,種業自主創新環境持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