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云端” 智慧农业助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更是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二師鐵門關市以“互聯網+”“大數據+農業”模式,積極打造智慧農業平臺,大力推動農業設施升級換代,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翅膀。?
“果園的溫度有點低,需要再調整一下?!?月22日,在二師農業科學研究所,工作人員正在對大數據中心物聯網數據平臺的數據進行分析。在這塊不大的屏幕上,不僅可以了解果園、溫室大棚的實時畫面和工作進度,還可以實時獲得溫度、濕度、風力以及土壤墑情、病蟲害和災害預警等信息。
目前,二師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大數據中心物聯網數據平臺在試運行階段,應用于果園38畝、棉田142畝、智慧溫室1畝及188平方米的植物工廠。
作為二師農業科學研究所大數據中心物聯網數據平臺的應用企業,鐵門關市佳沐園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5座智能溫室大棚內安裝了傳感器。走進該公司,沒有了原來人頭攢動的場景,總經理李子凡正通過手機實時查看沙培實驗園里的畫面,智慧系統的應用讓李子凡可以隨時掌握大棚情況,做到科學管理、精細化作業,同時大大節約了人力和物力成本。
“以前種植大棚,人工澆灌既費時又費力。通過智能化設備的監管和應用,我們由一個人管理1座大棚變為一個人可以管理5座大棚,只需要打開智慧農業平臺應用軟件中的智慧農業水肥一體化系統,輕輕一點鼠標,就能遠程為梨園的果樹澆水、施肥,非常方便?!崩钭臃舱f,通過新建農業灌溉設施以及智慧物聯網信息化設備等應用,實現蜜梨種植數字化、精細化管理。
前端無人,在于后端有“高人”。在二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種植的38畝智慧香梨園示范基地,農業大數據中心物聯網數據平臺正在實時監測梨樹生長情況,根據蟲情預報,及時調整施藥方案,讓果樹種植按照標準化、精細化管理,既增加了果品安全性,又能提升果品的質量和產量。
“這些數字化‘配置’,通過智能管理云平臺,實現設備系統協同交互作業、24小時連續標準作業,通過這些系統我們可以實現香梨畝產1.5噸,商品率在90%以上,節水節肥率在30%左右?!倍熮r業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姚文英說。
大數據、智能化給傳統種植業生產管理帶來深刻變化,一項項新技術的采用,讓農業從過去的“體力活”逐步轉變為“智力活”。如今,一幅“數字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畫卷正在二師鐵門關市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