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生: 从做大到做强,九禾三大方向发力“十四五”
《農資與市場》:您覺得今年的農資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在這些變化中,你看到了哪些趨勢?
朱建生: 2020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農資確實發生了很多變化。
第一個是最關鍵的糧食安全問題,被提到了非常高的高度。習主席多次提到,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這給農資行業帶來很多的機會,比如說糧價的上漲、耕地的保護、拋荒土地的復耕、種植強度的提升等等,對農資行業都是利好。
第二個是國家提出的“內外雙循環”發展格局,對我們農資來說也是利好。
第三個是傳播方式的轉變。以前天上地下的都是電視廣告、平面媒體,但是今年出現了很多自媒體,小視頻、抖音號、視頻號、圖文傳播等傳播方式,我們瀘天化自己也開通了直播、現場課程等等。
第四個是規模種植戶、家庭農場、大田基地越來越多。這些專業種植戶對產品的需求更專業化,他們不單單需求產品,也希望公司給他們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解決實際的問題。這對我們企業來講,就需要由以前的賣產品轉變為賣技術、賣服務。
再一個變化,復合肥廠家的競爭焦點變了。以前企業的競爭更多的是在產品和營銷政策上,今年更多的在企業核心的競爭力、資源,乃至貨源的及時配送等方面的競爭。
從這些變化中,我認為行業的趨勢會向著下面兩個方向發展。第一,整個農資行業將由競爭狀態變為競合狀態,比如說廠家之間會有更多合作,廠家和流通商和種植戶三方的合作也會加強,抱團取暖,整合資源,共同發展。
第二個趨勢是產業鏈的發展思路。不管是我們這些大型企業從工廠到田間的整個過程,還是農業從種到收,從田間到消費者,整個產業鏈條的發展都是未來的趨勢。當然,單一的某個企業也不可能把整個產業鏈做完,所有的企業都會參與到產業鏈的發展過程中,分得一杯羹。產業鏈整合之后,我們這些企業要更加關注作物、土壤、用戶,我們始終堅信誰消費誰買單。
《農資與市場》:您對“破位生長”這個概念的理解是什么?
朱建生:我是非常認同“破位生長”這個概念的。2020年我把它定義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選擇之年,同時也是兩極分化的分水之年,企業要么破位生長,快速發展;要么被同行超越,甚至將來退出舞臺。
我們如何破位生長呢?首先,以前做大的思維要調整為區域做強的思維;其次,我們要思考自身廠家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找到與市場的契合點,只有我們真正關注流通渠道的利益、關注終端用戶滿足他們的訴求,才能使我們企業實現破位生長。
《農資與市場》:瀘天化未來新的增長點在哪里?
朱建生: 由過去追求“做大”調整為“不但要做大更要做強”,不管是在區域,還是某個品類,某個市場,我們都是以做強做大為準,同時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我們是資源性國有上市企業,我們手握資源,腳踩大地,上面有煤礦,有化工產品,有合成氨,有尿素,有硝銨;下面有戰略合作伙伴;中間還有我們實體的研發、生產部門。既然我們有這樣的優勢,那我們就專心把研發生產做好,流通環節賺錢的事就交給我們的合作伙伴去做,這叫“做一行專一行”,做擅長和專業的事。
國家提出了“十四五”規劃,我們瀘天化九禾也提出了“十四五”規劃,總結起來是“一個中心,兩個目標,三大支撐,四大措施”。
一個中心,瀘天化九禾和所有戰略合作伙伴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兩個目標,第一個是100億元的營收,第二個是要完成這100億,就要有500萬噸來支撐,其中包括200萬噸的尿素銷售,其中有50萬噸的新型尿素,再是200萬噸復合肥的產能,以及100萬噸化工產品的銷售。
三大支撐:產品是基礎,渠道定江山,服務得天下。
我們對于產品要不斷升級優化,提供更多的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階段、不同施肥方式的有針對性、有競爭力的產品。同時,我們也不斷豐富產品的品類和類型,在不斷做好大田肥、經作肥的同時,不斷豐富特肥類品種,比如說生物有機肥、有機無機肥、液體肥、土壤調理劑、水溶肥等等,做到針對作物應有盡有,不斷升級換代、推陳出新。
做好產品,梳理好渠道,保證各個渠道共同的利益,最后做好服務的工作。我們通過瀘天化創新研究院、九禾作物營銷研究院和農化服務中心不斷開展研發創新和服務創新,以及瀘天化集團的三方檢測平臺:瀘州眾康農業檢測有限公司,獲得了國家級CMA和CATL認證,不斷給大家提供測土、測水、測肥、測植株、測農殘等升級服務。
同時,要把我們三會一田的活動持續推動下去,真真正正讓我們的客戶和用戶都能享受到我們好的產品和好的渠道管控以及好的服務。
我們還會加強產能的布局、新產品業務的升級、政策的升級和隊伍的升級,來加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我們的競爭力也是我們合作伙伴的競爭力,我們也真真正正能夠做到廠商一心,共同發展,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