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忽悠团”有哪些新招数?
隨著農業執法部門對農資“忽悠團”打擊力度的加大,一些“忽悠團”也在不斷變換新招數,令人防不勝防。近日,筆者在走訪市場時發現,這些“忽悠團”花樣翻新,利用農民辨別能力弱和貪圖價格便宜等心理,銷售假冒偽劣農資產品。
一是借助熟人關系實施暗箱抽成,推銷假冒偽劣產品。安徽安慶一位農資經銷商透露,部分外地“忽悠團”初入新市場會先結識當地的種植大戶,通過給予高額提成的方式誘導他們在本地為其推廣產品。此類團伙利用大戶之間的信任,快速擴大銷售網絡,誤導農民購買偽劣農資,造成更多農民的經濟損失。
二是“低價陷阱”策略。部分經銷商以“超乎想象”的促銷活動為幌子,行“套路營銷”之實。新疆一位農資經銷商介紹,當前農資經銷存在大量“套路營銷”方式,有的經銷商竟通過“買一噸磷肥送一噸尿素”等超常規促銷手段制造“價格陷阱”,利用農民圖便宜的心理刺激非理性消費,導致市場價格體系扭曲、產品真假難辨,農戶與經銷商之間的信任基礎被瓦解。
三是產品質量與價格不符。筆者通過走訪了解到,多地農資市場存在以“惠農”為幌子的“忽悠團”亂象:不法商販通過下鄉宴請、贈送家電和禮品等手段誘導農戶參加促銷會,利用農戶“貪小利”的心理兜售假劣農資。此類產品往往存在“高價低質”的問題,部分產品有效成分含量遠低于產品標識,更有甚者直接使用工業廢渣、河道淤泥等劣質原料進行生產。農戶使用后作物出現生長停滯、病蟲害頻發等嚴重問題,直接導致作物減產,部分地區甚至出現絕收現象,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打擊。
當前,在市場價格波動與“套路”營銷的雙重擠壓下,眾多經銷商被迫卷入價格戰,通過“搭售”“送禮品”等手段維持生意。這一現象不僅會加速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更會直接損害農戶利益,威脅糧食安全。這些“忽悠團”之所以能頻頻得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民的辨別能力較弱。許多農民在購買農資時,往往只關注價格,而忽視了產品的質量和效果。另外,一些農民對新型農資產品缺乏了解,容易被虛假宣傳所迷惑。
對此,筆者建議,為防范農資“忽悠團”的侵害,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資市場的監管和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其次,要加強對農資經銷商的管理,規范其經營行為,確保農資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再次,農民自身也要提高警惕,選擇正規渠道購買農資,不買價格過低的產品。最后,農民要學會辨別農資產品的真偽,不要輕信外地陌生農資售賣者的宣傳。如果發現有假冒偽劣農資產品,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