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控释肥,不容被低估的品类!
很多時候,選品類就像是賭博。
很多廠商也說,知道哪種品類有前景,但真不知道哪個品類在哪個時候會爆!
方向,勇氣,定力,運氣,缺一不可。
就像去年的《黑神話》,今年的《哪吒》,雖然都是匠心之作,但是如果沒有和商業共存,也無法引爆全網。
2 月中旬,筆者參加了一個論壇—緩控釋技術助力世界糧食安全。
會上,產學研及代表企業提出了從產品輸出到模式出海的全球化路徑。筆者就在想,為什么是緩控釋肥?憑什么這個品類能夠自信地說技術出海?
緣何中國緩控釋肥技術
能走向全球?
企業及緩控釋肥技術能有走向全球的底氣,和我國緩控釋產學研合作以及產業的快速發展分不開。
快速開啟大規模產業化之路
廣義上,緩控釋肥的定義是,一種可根據作物養分需求控制養分釋放,克服傳統化肥溶解過快、養分易流失等缺點的新型環境友好型化肥。
雖然中國起步晚,但是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
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民向筆者介紹我國緩控釋肥的技術發展情況。
技術發展 :起源于美國,20 世紀 50—60 年代,我國于20 世紀 90 年代引進后自主創新,開發出“硫黃 + 樹脂包膜”等技術,現在我國的技術成熟且走在世界前列。
技術優勢:可減少肥料用量,減少 20%—30% 可增產,減少 50% 不減產,提高肥料利用率,節肥、環保、省工。
標準制定:主導制定控釋肥料國際標準,2016 年由國際標委會頒布,增強核心競爭力。
產量規 模:2023 年我國控釋肥料占全世界 40% 以上,主要用于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目前產能 700萬噸以上,年增長率超 10%。
“包膜控釋肥最早由國外研發,主要應用在花卉、草坪上,關鍵核心技術都掌握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 2006 年,金正大集團最早投產的緩控釋肥達到產業化規模后,打破了國外壟斷,我國才真正有了商品化、產業化的緩控釋肥料。”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民介紹。
據相關咨詢公司數據,2023年全球控釋肥料市場規模為135.4億元人民幣 ,預計到 2029 年將達到 191.04 億元人民幣,復合年增長率為 6.4% 。
目前,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大的緩控釋肥生產和消費國家。我國緩控釋肥的技術和標準都已經達到國際領先,產業化規模和推廣應用面積達到全球最大,已掌握了該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2016 年,山東農大、金正大集團主導制定的《控釋肥料國際標準》頒布實施 ;
2017 年,金正大集團、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單位牽頭制定的《脲醛緩釋肥料國際標準》頒布實施 ;
…… ……
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是第一個將緩控釋肥應用到大田,將貴族肥料變身為平民肥料的國家。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 2025年 2 月,全國涉及緩控釋肥經營的企業共 734 家,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省份。其中有463 家企業從事緩控釋肥的生產制造和技術研究。
掌握先進產能主導權
和緩控釋肥企業負責人們聊天,筆者發現他們都在糾結于緩控釋肥成本的居高不下。做緩控釋肥的企業大多是大企業,他們做產品需要有亮點,有規模。除了規模、降成本,提質增效的路徑就是包膜材質的創新。
荷蘭 EKOMPANY 公司(歐洲第二大控釋肥企業)總經理Martin Dekker 介紹,由于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土壤退化的加劇,加上全球對農業增效和可持續性的需求,全球緩控釋肥市場正在快速增長,尤其在歐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三個地區。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戰,譬如:緩控釋肥包膜需在 2028 年 10 月前實現可生物降解;用戶價格敏感,緩控釋肥與普通肥料競爭激烈,要做好成本和收益規劃等等。
緩控釋肥可能是最早實現產業學研結合的品類,幾乎每一個企業、每一個產品后面都有科研機構做支撐。隨著產業政策的利好,隨著行業對技術創新實力的重視,企業之間的研發競爭日漸加劇。基于市場需求,科研人員在可持續發展、降低成本、提質增效等方面持續研發。
“傳統包膜控釋肥膜材主要來自石化產品,資源不可再生、降解難度大,為此我們緊盯制約我國綠色緩控釋肥料創制的關鍵性技術難題,成功研發利用綠色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類膜材的控釋肥新技術(2024 年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山東農業大學楊越超介紹。
德國施諾德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兼 CEO Dr. Georg Ebert 表示,他們已研發第三代 DMPP 氮肥增效技術,該技術是施諾德研究院具備獨有優勢的技術之一,該技術采用獨特的合成工藝,產品更穩定有效,純度更高,同時添加了生物刺激素,可實現多種功能的協同效應。
國際肥料協會首席科學家 Achim Dobermarm 也表示,協會非常重視肥料新產品的開發以及緩控釋肥技術的改進,目前,協會也在致力于開發能夠響應植物根系信號釋放養分的新產品,使得緩控釋肥更加有性價比。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截至 2025 年 2 月13 日,中國緩控釋肥相關專利(包括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共 1697 件。其中,發明專利占比約 86.4%,集中在包膜材料、生產工藝和控釋機理等領域 ;設備改進和肥料結構設計占比約 15.6%。
所有申請緩控釋肥相關專利企業中,頭部企業的專利數量更多。
金正大集團的控釋肥榮獲 2023 年度專利密集型產品認定,產品所使用的專利總數達 103項。
新洋豐緩控釋肥榮獲 2024 年度專利密集型產品認定,產品所使用的專利數 16 項。
正是因為一批頭部企業瞄準肥料發展的技術前沿,通過持續不斷的技術攻關,不斷突破技術難題,努力掌握關鍵技術,才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緩控釋肥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
涵蓋區域、作物廣泛
對于施用作物而言,最開始主要應用在花卉、草坪上,目前大田作物占 60%—65%,經濟作物占 25%—30%,非農領域(高爾夫球場、城市綠化)占 5%—10%。
我國的創舉,就是把緩控釋肥的應用從花卉、園藝拓展到大田。據張民教授介紹,目前,我國 90% 的緩控釋肥用于大田及經濟作物,5%用于花卉、草坪,5% 用于出口。
據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數據,中國是緩控釋肥最大單一市場,市場規模 12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 12%,由主糧作物(玉米、水稻)和政策驅動主導。
緩控釋肥在中國的普及,不得不提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和金正大主倡的種肥同播技術。20年來,金正大依托農化服務中心、作物研究所,開展測土施肥、栽培和植保技術學習、試驗示范、技術咨詢和培訓、產品推廣和精品示范田建設、市場開拓等工作,創新“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的緩控釋肥推廣模式。
截至 2024 年,金正大緩控釋肥示范推廣已擴大到全國主要省區市,累計推廣 1.6 億畝,已基本實現了緩控釋肥在所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油料作物上的示范應用。
據陜西經銷商介紹,現在當地種植者施用玉米肥基本上都會選擇緩控釋肥料,這和廠商的長期市場推廣是分不開的。
據了解,目前緩控釋肥的增量市場在東北玉米市場上。
筆者問及原因,企業負責人竟然說受天氣影響。受極端天氣影響,春玉米施用緩控釋肥不燒苗,中間不脫肥,施用一次就可以滿足春玉米整個生長期需求。
而水稻也是緩控釋肥的一大增量作物。原來在水稻田中解決不了的緩控釋肥的漂浮問題,近年來也得到解決。譬如茂施水稻種肥同播就將新型控釋肥、新型施肥方式以及新型農機有效融合,既能解放農民勞動力,又能提高植株對養分的吸收利用率,減少肥料、種子的使用,促進減肥增效。
中國企業在尋求多種出海模式
近年來,很多企業都在尋找出海的機會。
產能過剩,增量乏力,很多企業堅信,與其在國內卷,不如出海。
就像吳曉波說的那樣,全球化不僅僅是業務拓展,更是一種價值觀。生而全球,用大視野看企業,是件好事。
財經專家秦朔在農資與市場主辦的 D27 峰會上也曾提到,企業全球化走得好的話,不僅能造福全球的消費者,也能讓企業超越自己。
甚至有企業提出,不出海,就出局的言論。
企業方都在各顯其能:有企業在尋求“產品出海的戰略”,有企業已經開始探索“從產品輸出到模式出海”的可能性,也有企業開始“國外建廠”……不一而足。
當然,也有部分原來做外貿的企業,開始轉向深耕國內市場。
出海,其實最重要的是找到登陸的方式,打造多贏的價值體系。記得有幾個企業負責人都給筆者透露過,到了國外才知道原來生產不是最重要的,和當地的文化融合才是。
一個常駐國外的企業負責人也向筆者透露,在外切忌單打獨斗。
緩控釋肥方面,金正大 2016 年全資收購荷蘭 EKOMPANY公司,依靠荷蘭工廠輻射更多的企業和地區,目前金正大更是提出了模式出海的理念,向全球共享緩控釋肥技術包(涵蓋從肥料配方設計、生產工藝優化到田間應用指導的全流程技術解決方案)和產業模式 ;茂施控釋肥已批量出口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法國、美國、荷蘭等發達國家,并獲得歐洲 REACH 認證……
當然,也有很多人質疑,國內還沒搞明白,就妄談出海,不妥。
其實,若有余力,可能開拓國內市場和開拓國外市場并不矛盾。
有的企業的發展是從外而內,有的企業是由內而外,有的企業是內外并舉。
筆者想說的是,無論如何,是時候重新審視中國制造的實力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緩控釋肥等品類日漸崛起,中國企業、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地位也在不斷攀升,出海的高附加值產品也在不斷增多。
無論出海企業選擇哪種“登陸”方式(輸出產品、品牌,還是服務以及模式),可能都需要打造“全球化的技術研發、多國參與的產品制造、國際領先的農業服務”為特征的多贏價值體系,才能在全球農業坐標系中贏得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