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股份:从大单品扩展到全产品,以产能扩张提高市占率
善于挖掘新平臺,并購資產
1997年,公司重組開化合成,開始進入有機硅產業。2000年,公司單體產能擴至8,000噸/年。2005年,集團控股重組鎮江江南,開始打造有機硅第二生產基地。2007年,公司與美國邁圖合作設立新安邁圖有限責任公司,新安控股51%,并啟動建設10萬噸有機硅單體。2008年,公司注資并購深圳天玉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新安天玉有機硅,專注硅橡膠領域。2008年8月,開化合成1萬噸/年三氯氫硅項目建成投產,是當時國內單套產能最大、綜合技經指標最好的三氯氫硅裝置。2011年,新安邁圖10萬噸/年有機硅項目完工投產。2017年鎮江江南一期10萬噸/年有機硅單體項目達產。2017年10月,新安邁圖有機硅單體新增10萬噸/年項目投產,與原有機硅10萬噸/年生產裝置并線運行。2018年,公司與贏創德固賽(中國)共同投資設立贏創新安(鎮江)硅材料有限公司,并建設年產9,000噸氣相二氧化硅項目,這是繼邁圖合作后,公司在有機硅細分領域與海外巨頭的第二次合作。2020年11月,鎮江江南二期15萬噸/年有機硅單體項目達產,公司有機硅單體產能總計達到49萬噸。2021年2月,浙江開化啟動新基地建設,將打造特種有機硅新材料生產基地。
有機硅全產業鏈布局,一體化最全
公司是國內產業鏈最全的硅企,從有機硅原料到終端產品,公司圍繞單體合成,搭建從硅礦冶煉、硅粉加工、單體合成、下游制品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形成硅橡膠、硅油、硅樹脂、硅烷偶聯劑四大系列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電力通信、消費電子、汽車配件、軌道交通、醫療健康、建筑材料、工業密封、新能源等廣泛領域,形成一批優勢產品群,暢銷于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相對于大部分需要外購金屬硅的有機硅企業,新安自有四川、云南兩個基地自產金屬硅,為有機硅單體生產供應原料;相對于大部分需要外購甲醇和氯化氫合成氯甲烷的企業來說,公司生產草甘膦副產的氯甲烷可以直接供應給有機硅裝置。上游方面,公司礦石儲備8,000萬噸,云南鹽津礦業項目順利推進,2021年二季度實現穩定年開采礦石29萬噸,對應年產10萬噸金屬硅產能。下游方面,公司在合成中間體,做到107膠、110生膠后,繼續往下游生產密封膠和混煉膠等,并進一步為下游的消費端各應用領域生產差異化、多樣化的產品,使產業鏈不斷向下延伸。全產業鏈的優勢,不僅能夠較好滿足客戶特別是大客戶對產品質量、供貨穩定性及行業整體解決方案的要求,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平抑基礎端原料價格周期性波動對公司業績造成的影響。
草甘膦迎十年來最強景氣
公司享受業績彈性
公司現擁有草甘膦原藥產能8萬噸,年產量在8.5萬噸左右,每年另外購1萬多噸原藥用于制劑生產,年銷售量折合草甘膦原藥近10萬噸,是目前全球前五大草甘膦生產商之一。我們認為,同時具備原藥與制劑產能的草甘膦企業盈利能力更加強勁,伴隨海外核心供應商終端制劑價格的持續上提,公司草甘膦綜合毛利率將較原藥企業更高,盈利更穩健。草甘膦歷史上出現兩輪大的漲價行情:① 2006—2008年:2006年受美國颶風影響,孟山都裝置被摧毀,供給出現斷層,草甘膦價格一路飆升,2008年3月達到10萬元/噸。之后由于國內大小草甘膦企業紛紛擴產,草甘膦行業形成供給過剩,草甘膦價格暴跌回1.9萬元/噸,之后進入長達3年多的調整期。(2)2012—2013年:需求端,2012年美國干旱導致大豆、玉米減產,刺激農作物價格走高,種植面積增長促進草甘膦需求。供給端,2013年受中國環保核查趨緊,多企業啟動設備裝置檢修計劃,加上2013年7月四川洪水造成生產運輸影響,市場供應縮緊,草甘膦價格2013年9月上漲至4.4萬元/噸。復盤新安股份股價隨草甘膦價格上漲的波動,可發現存在較為明顯的彈性。
行業供給無新增。草甘膦行業作為高污染農藥行業,受環保約束影響,小產能快速出清,全國產能從2014年頂峰93.6萬噸逐步淘汰至2017年73萬噸左右水平后維持穩定,2019年發改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中,10%草甘膦水劑被列為淘汰類產品,新建草甘膦生產裝置為限制類項目。未來草甘膦國內長期基本無新增產能,海外亦未見擴張計劃,草甘膦總供給將有減無增。
享受行業集中度提升。全球草甘膦產能主要集中在我國和拜耳(原孟山都)手里,其中拜耳擁有產能約36萬噸,占據全球草甘膦產能約33%。過去10年我國草甘膦企業數從30多家縮減合并至現在的10家企業。繼2014年7月收購泰盛后,興發2018年2月完成對內蒙騰龍的收購,總產能達到18萬噸。2021年4月江山股份發布公告,擬并購福華通達,并購成功后草甘膦產能將躍升至22.3萬噸。以2020年產能統計,并購成功后國內產能CR3將從57%提升至67%,CR5將從76%提升至81%;全球產能CR3將從64%提升至70%,CR5從78%提升至84%。長期看,我國草甘膦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形成寡頭定價格局。
農產品強景氣疊加種植結構調整,需求超預期
此輪農產品景氣源自糧食安全保障、經濟復蘇帶動的農產品補庫存。2020年全球大豆庫存使用比接近20年來最低,玉米也連續4年降低。同時原油價格上漲使得生物替代能源的效益逐漸體現,進而刺激玉米、甘蔗等部分農作物新需求,需求體現為價格走強以及種植面積擴大。預計2021年全球玉米播種面積新增3.15百萬公頃達到197.19百萬公頃(同比增長1.62%),全球大豆播種面積新增4.95百萬公頃達到127.60百萬公頃(同比增長4.04%),2020年種植收益的提升反映在種植面積的邊際增長。逐利心態會改變農民種植意愿,農作物種植結構會出現相應調整。由于近幾年玉米、大豆的種植收益領先其它品種,全球玉米、大豆的種植面積占比保持逐年提升,特別是2019年以來玉米、大豆的領先優勢逐步擴大,USDA預測的全球玉米、大豆種植面積占比提升更明顯。
加速“2+X”產業升級
從周期向成長演繹
公司業務結構是“2+X”布局,“2”即主業有機硅與作物保護,X是高附加值延伸新興業務。開化合成搬遷升級30萬噸特種有機硅新材料項目、福建上杭布局阻燃劑等項目、與穎泰生物戰略合作等,將使得公司未來成長空間大幅打開,X存在提估值空間。
開化合成是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省級技術中心、省重點企業研究院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主要從事有機硅單體及系列產品的生產,擁有甲基氯硅烷單體、三氯氫硅、氣相法白炭黑、正硅酸乙酯苯基三氯硅烷等產品的先進生產線,是國內單體綜合經濟指標領先的有機硅生產和研發基地。同時公司也在不斷推進產業鏈的延伸,豐富下游產品種類。
傳統化工制造業轉型升級受到工藝操作、氣候環境、裝置設備等多方面不確定因素影響,基礎智能化硬件創新相對于軟件層面較為滯后。公司提前發覺行業痛點,自2016年開始引領行業數字化轉型腳步,投資超20億元建設馬目智能園區,目前已形成業務運營數字化、生產制造智能化、生態服務平臺化、信息支撐敏捷化的多元數字化優勢。根據公司公告,大力發展數智變革也使得公司整體業務流程時效縮短36.6%,生產效率提升21%,運營成本降低19.5%,產品升級周期縮短30%。公司率先開數字化轉型先河,鏈主式引領產業升級,踐行完善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