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盘点 || 肥料品牌加速“分化”,产品推新加速功能化!
2021年注定成為肥料行業不平凡的一年。
經歷了限電限產、原材料漲價、新冠疫情沖擊的肥料企業,又受到極端天氣、農產品低價的影響,可以說得上是“多災多難”的一年了。
原料上漲、冬儲不暢、庫存高企,部分企業不得不提前減負荷或停車。據協會相關數據統計,自今年3月份以來,復合肥企業開工率均低于往年同期。
在種種不確定因素影響下,肥料行業的2021年,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生態結構:頭部品牌在資本和資源的加持下,以規模和成本優勢持續擴張;規模不占優勢的品牌從未停止對品牌差異化的“改造”,通過差異化產品和市場的“精耕細作”,另辟蹊徑突出重圍。
1.行業景氣度回升
2021年,肥料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帶動磷復肥行業進入新一輪景氣周期。這種景氣度的回升,反映在企業層面,就是業績的全線飄紅。
據統計,化肥板塊24家上市企業中,除金正大出現虧損(虧損額并不大),其余23家全部盈利,營業收入和凈利潤雙雙增長的企業數量占比達到90%,凈利潤增速翻番的企業超過一半。
其中,湖北宜化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4.75億元,同比增長58.26%;凈利潤14.87億元,同比增長589倍;云天化實現歸母凈利潤28.4億元,同比增長25倍;亞鉀國際、華昌化工、藏格控股、柳化股份等企業歸母凈利潤增速均超過15倍。
對于業績大幅增長的原因,大多數公司均提及,系鉀肥、磷肥、氮肥、復合肥等主營產品銷售價格上漲所致。
以凈利潤增長56倍的華昌化工來說,2018年凈利潤才跨過億元門檻,2019年凈利潤突破2億元;2020年,遭遇疫情沖擊及產品價格下降,華昌化工凈利潤下跌至1.83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已達到14.39億元,同比增長56倍。2021年既沒有產品創新,也沒有擴大產能,主要靠產品漲價帶動業績的上漲,幾乎是“躺著賺錢”。
去年前三季度還在虧損的湖北宜化,今年受益磷化工行業的高景氣度,主導產品聚氯乙烯、磷酸二銨、尿素市場價格企穩后大幅上漲,帶動公司經營業績再度爆發,實現凈賺15億元,創下了公司近20年以來最好的業績水平。
除了這些上市企業外,大部分非上市企業也表現出了銷量和利潤的雙提升,不少企業更是實現了30%以上的業績增長。
通過對多家肥料企業的業績解讀,我們不難發現,肥料漲價帶來的是肥料企業的整體“狂歡”。產品價格的上漲,帶動了整個肥料行業的業績增長,其中又以資源型企業受益最為明顯。
2.行情波動導致經營分化
2021年的肥料行業,除了景氣度回升外,也呈現出了劇烈的波動和極致的分化特征。
就拿行業“晴雨表”尿素價格來說,尿素價格在2021年開啟了“過山車”式的漲跌模式:從年初的1820元/噸漲到了最高時的3200元/噸,后又下降到2200元/噸,在最后兩個月里價格一直在漲漲跌跌中徘徊。
在這樣的行情下,湖北宜化、四川美豐、瀘天化等尿素龍頭企業憑借尿素漲價,賺得是盆滿缽滿;也有尿素企業,因為煤炭價格過高,導致每生產一噸尿素,就要虧損500-900元,不得不停產、減產以止損。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磷肥、復合肥市場,肥料行業的2021年,表現出了冰火兩重天的狀況:一方面是氮磷鉀原料價格的暴漲,資源型企業都賺錢了;另一方面是復合肥的雙面承壓,沒有資源的中小型企業可能在氮磷鉀肥料短缺時買不到原材料,只能減量生產或者停車,業績表現一般;而那些大的復合肥企業,尤其是產業鏈一體化的企業在這個過程里會非常受益,不僅原材料有很好的盈利,復合肥也會成為單質肥的變現途徑,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除了原料價格外,環保限產和能耗雙控也是對肥料企業影響最大的因素。2021年的“限電限產”或許只是冰山一角,未來幾年,能耗和環保將會成為肥料企業的重要考核指標,成本上升成為不爭的事實,資源進一步向頭部企業靠攏,中小企業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行業經營分化將進一步加劇。
3.頭部品牌繼續保持擴張態勢
雖然原料漲價帶動了行業的景氣度,但農產品的價格漲勢并沒有隨著農業生產資料的上漲而上漲,老百姓接受不了高價肥料,復合肥價格倒掛,行業的整體發展還是比較難的。
2021年,雖然復合肥行業總體比較困難,但是頭部企業從未停止擴張的步伐。
6月30日,史丹利控股黎河肥業。10月26日,史丹利披露,擬投資6.45億元,在黎河肥業建設年產100萬噸綠色高效復合肥項目,其中包括90萬噸高端復合肥及配套項目、6萬噸/年新型高端水溶肥項目、4萬噸/年綠色高效葉面肥項目。這凸顯了史丹利加快布局磷礦—磷肥—復合肥產業鏈的速度,及其搶占華北、東北市場的決心和力度。
今年8月,新洋豐在甘肅省金昌市設立全資子公司,并投資建設“年產60萬噸新型作物專用肥項目”,這意味著新洋豐在國內的第11個生產基地——甘肅金昌基地即將正式投建。此次布局將對新型作物專用肥西北市場開發應用起到積極作用,也大幅提高了新洋豐新型作物專用肥在西北市場的運輸半徑。
11月15日,心連心宣布,擬投資人民幣約2億元,甘肅省金昌市布局一個復合肥新基地,規劃建設復合肥等達到51萬噸的肥料加工能力生產線,以及配套的生產及居住設施。這將有利于優化心連心復合肥業務全國布局,搶占復合肥西北市場,發揮資源區位優勢與戰略協同效應。
11月26日,芭田股份與廣東翁源經濟開發區簽署芭田新型肥料項目招商引資投資合同書,公司擬投資5億元以上,在翁源經濟開發區官渡片區選址投資開發建設芭田新型肥料項目,并于項目建成后從事相關經營活動。新項目建成投產后,將有助于提高產業整體水平的戰略高度,提升供應鏈穩定性和技術創新能力,塑造更強核心競爭力,增強抗風險能力,有利于公司長遠發展。
2021年,有無資源的肥料企業的經營分化在加速,越是有資源的企業,產業鏈一體化格局越是完善的企業,越有發展前途。在這種環境下,頭部企業的市場邊界正在不斷擴大,產能擴張的計劃也從未停止,都在想方設法整合資源,延伸產業鏈。
4.特色品牌的差異化生存
與上市企業馬不停蹄跑馬圈地相比,更多企業一直在尋求差異化的發展路徑,打造“特色品牌”。
在這點上,根力多的發展不可復制,它在品牌占位方面的成功鼓勵了一大批企業堅持自己的定位,走出屬于自身的差異化路線。在規模上,根力多已實現百萬噸產能,越來越向前幾名靠攏,“星星工廠萬家店”模式實施后,將會釋放出比肩巨頭的產能。
最近幾年,六國化工走入越來越多人的視野,無論是作物專用肥還是全程營養套餐,通過把產品和作物深度捆綁,以差異化的產品吸引特定群體,率先在馬鈴薯市場打開局面,再擴展到其他作物。
此外,還有敢于和進口肥叫板的湖北三寧,提到三寧,很多人都會想到其發起的“全國萬畝三寧金肽能硝基復合肥對比示范田”活動。金鈦能硝基肥的興起,吹響了國產復合肥的進攻號角,也提升了三寧在國內市場的識別度和認知度。
作為2021年的“行業網紅”,西洋針狀肥在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熱潮,“30S速溶”這一定位精準且直擊某一部分用戶痛點,創造了肥料品牌差異化生存的另類范本。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市場的多元化需求,也有一些企業和品牌在藥肥、海藻肥、腐植酸肥、生物刺激素等細分賽道,找準自己的定位,也有一些引入到國內的進口特肥產品,靠著特色產品和精準定位,逐漸找到自己的目標客戶。
在頭部企業之外,中小型肥企逐漸呈現出分化趨勢,“小而美”、中等規模的特色品牌逐漸浮出水面,在此過程中,離不開企業對作物的聚焦和對產品的研發推新。
5.“內卷”加速,回歸產品也許是突圍路徑之一
在農產品價格漲不起來、農資價格又飛漲的今年,不少企業希望用新品來提升產品價值,降低肥料漲價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今年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產品創新上下功夫,聚焦作物品類,聚焦特定功能,推出一些差異化的、有針對性配方的產品。
瀘天化九禾推出了神農術、御黃奇兩款含菌復合肥;四川美豐推出了共結晶低鹽肥美豐美雅,同時和張福鎖院士團隊合作,推出了新品柑橘專用肥、茶葉專用肥等作物專用肥。2022年還將繼續加大產品研發力度,繼續推出李子專用肥、蔬菜專用肥等更多作物專用肥產品。
金正大全面布局新特肥產品,并推出了50多個新特肥品類。通過一年的努力,金正大新特肥布局首戰告捷。2021年金正大核心品牌銷售額增長12.7%,液體肥、葉面肥、水溶肥、土壤調理劑、生物刺激素等銷售突破8億元,其中戰略新品生物刺激素類同比增長率達80%,葉面肥更是同比大增200%。
云圖控股將增效肥料列入企業發展戰略,加速增效肥市場布局。圍繞這一戰略,云圖控股在全線品牌推動增效創新,由單純添加物為主的復合肥1.0時代進入關注作物功能增效的2.0時代!
2021年,肥料價格上漲引起的“蝴蝶效應”波及了整個產業鏈,產品定價權回歸上游加速,行業競爭加速向產品回歸。
只是相較于之前的產品創新,今年的企業推新不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反而趨于理性,更多地回歸產品和技術本身,回歸產品和作物的結合點,通過提升肥料的功能性和產品力來解決作物問題,依靠差異化來帶動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