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氟吡菌胺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可复配成分推介

作者: 李祝明 2023/11/9 8:29:14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是由阿方蒂农科英国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吡啶甲基苯甲酰胺杀菌剂,对各类作物卵菌纲真菌病害有防效,包括各种葫芦科蔬菜霜霉病和疫病、茄科蔬菜晚疫病或疫病、叶菜类蔬菜霜霉病、各类蔬菜苗期疫病和猝倒病。具有保护和广谱治疗作用,2006年在中国、韩国和英国上市。后因该公司被拜耳收购,氟吡菌胺产品专利权人变更为拜耳公司,专利在国内已于2019年2月到期。产品简介英文名称:flu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是由阿方蒂農科英國有限公司研究開發的吡啶甲基苯甲酰胺殺菌劑,對各類作物卵菌綱真菌病害有防效,包括各種葫蘆科蔬菜霜霉病和疫病、茄科蔬菜晚疫病或疫病、葉菜類蔬菜霜霉病、各類蔬菜苗期疫病和猝倒病。具有保護和廣譜治療作用,2006年在中國、韓國和英國上市。后因該公司被拜耳收購,氟吡菌胺產品專利權人變更為拜耳公司,專利在國內已于2019年2月到期。


產品簡介


英文名稱:fluopicolide

中文名稱:氟吡菌胺

其他名稱:氟吡胺;氟比來。Picobenzamid.

化學名稱:2,6-二氯-N-[[3-氯-5-(三氟甲基)吡啶-2-基]甲基]苯甲酰胺

CAS登錄號:239110-15-7

分子式:C14H8Cl3F3N2O

相對分子質量:383.580

結構式: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5).png



理化性質:原藥外觀為米色固體,無特殊氣味,熔點150℃,蒸氣壓為3.03 ×10-7Pa (20℃);8.03×10-7Pa(25℃),KowlogP = 3.26(pH7.8,22℃)。水中溶解度2.8mg/L(20℃),有機溶劑(g/L 20℃)正己烷 0.20,乙醇19.2,甲苯 20.5,乙酸乙酯 37.7,丙酮 74.7,二氯甲烷126,二甲基亞砜 183。在室溫,pH=4~9 條件下不水解,光照穩定。


作用機理


氟吡菌胺屬于類血影蛋白樣蛋白的移位 (FRAC 2022),破壞細胞骨架結構。有絲分裂和細胞分裂的抑制劑。引起細胞膜到細胞質類血影蛋白的再分配。這些蛋白可維持卵菌和子囊菌細胞膜的穩定。其作用機制與目前所有已知的防治卵菌綱病害的殺菌劑完全不同。氟吡菌胺內吸傳導活性強,具有獨特的薄層穿透性,對病原菌的各主要形態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治療潛能突出。能夠為新葉、莖干、塊莖、幼果提供全面和持久保護。由于藥劑能夠經葉面快速吸收,所以耐雨水沖刷,為雨季蔬菜防病提供可靠保障。


應用


應用:常與其他品種混用防治各種作物上的霜霉病。


常見劑型:可與霜霉威、氰霜唑、代森錳鋅烯酰嗎啉制成;代表產品:銀法利。


殺菌譜:對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等常見卵菌綱病害具有杰出防效。比如以下但不限于大白菜霜霉病、番茄晚疫病、黃瓜霜霉病、辣椒疫病、馬鈴薯晚疫病、西瓜疫病防效優異。


使用技術


1、防治番茄和黃瓜霜霉病,于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每畝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60~75mL(有效成分41.25~51.56g)兌水噴霧,間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施3次。安全間隔期黃瓜為2天,番茄為3天,每季最多施用3次。番茄最高殘留限量為0.1mg/kg,黃瓜最高殘留量為0.5mg/kg。


2、防治葡萄霜霉病  于防病初期開始施藥,每次用25%氟吡菌胺·氰霜唑1500~2000倍液均勻噴霧,間隔10~14天噴一次。安全間隔期為10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3、防治馬鈴薯晚疫病  在晚疫病發病初期,及時清除病株,用25%氟吡菌胺·氰霜唑1000~1500倍液均勻噴霧。間隔10~14天噴一次。安全間隔期為10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4、防治茄果類疫病、綿腐病  在發病初期用藥,每次每畝使用25%氟吡菌胺·氰霜唑15~20mL兌水噴霧,間隔10~14天噴一次。安全間隔期為10天,每季最多使用3次。


氟吡菌胺的特點


1、廣譜高效:氟吡菌胺對各種蔬菜和果樹等作物的卵菌綱病害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可以有效地防治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等常見病害。對病原菌的各主要形態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治療潛能突出。

2、穿透性強:獨特的薄層穿透性可加強藥劑的橫向傳導性及縱向輸送力。通過莖葉施藥,能夠傳輸到植株下部的葉片和根部。

3、內吸性好:氟吡菌胺具有良好的內吸性,能通過根、莖、葉等部位被吸收并通過韌皮部在植株體內傳導。

4、持效期長:針對抗性霜霉疫霉,持效期可達普通防治霜霉藥劑的2倍以上。前防后治,可高效阻斷傳播,快速恢復作物活力。

5、應用靈活:即可土壤處理,又可以作為種子處理劑,也可葉面噴施。

6、作用機理獨特:其作用機制與目前所有已知的防治卵菌綱病害的殺菌劑完全不同。不存在交互抗性。

7、對環境友好:氟吡菌胺對環境安全,對鳥類、藻類、蜜蜂、蚯蚓等生物的毒性較低,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的平衡。


登記情況


國內


經中國農藥信息網查詢,截止目前,氟吡菌胺共登記70個產品,其中混劑63條,復配有氟吡菌胺·烯酰嗎啉、氟吡菌胺·喹啉銅、氟吡菌胺·氰霜唑、代森聯·氟吡菌胺、氟吡菌胺·甲霜靈、氟吡菌胺·精甲霜靈、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等。


QQ截圖20231108101240.png


國外


氟吡菌胺在多個國家被廣泛使用,包括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應用于大田作物、蔬菜、果樹、草坪等作物上,用于防治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等卵菌綱病害。


640_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10).png


未來復配推介


氟吡菌胺+多抗霉素:用于防治霜霉病、早疫病、晚疫病、斑點落葉病、猝倒病、瘡痂病、白粉病、葉斑病、灰霉病、葉霉病、枯萎病,具有殺菌譜廣、用藥量小、耐雨水沖刷,增效明顯的作用。


氟吡菌胺+甲基硫菌靈/多菌靈:用于防治作物霜霉病、疫病、晚疫病、猝倒病、白粉病、灰霉病、早疫病、枯萎病、菌核病、炭疽病、輪紋病、青霉、綠霉病,耐雨水沖刷,并具有明顯的增效作用。氟吡菌胺+中生菌素:用于防治霜霉病、疫病、炭疽病、輪紋病、軟腐病、青枯病、細菌性角斑病、紋枯病、斑點落葉病、猝倒病。


氟吡菌胺+甲氧基丙烯酸酯類(苯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對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銹病、疫病、黑星病、葉斑病、猝倒病等病害都有較高活性。


氟吡菌胺+百菌清:主要用于防治由卵菌綱真菌在黃瓜、葡萄、荔枝、番茄、馬鈴薯及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上產生的疫病、晚疫病、猝倒病、霜霉病等病害。


氟吡菌胺+硫代氨基甲酸酯類(代森錳鋅、丙森鋅、代森鋅或代森聯):可預防作物黑星病、疫病、霜霉病、白粉病、紋枯病、斑點落葉病、葉斑病、輪紋病、銹病、炭疽病多種病害。


氟吡菌胺+霜脲氰:用于防治由卵菌綱真菌在黃瓜、葡萄、荔枝、番茄、馬鈴薯及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上產生的霜霉病、疫病等病害。吲唑磺菌胺+氟吡菌胺:對抗性真菌病害如猝倒病、疫病、霜霉病、白銹病有明顯增效作用。


氟嗎啉+氟吡菌胺:在馬鈴薯晚疫病發病初期,莖葉噴霧,間隔7 10天施藥,根據病害情況,施藥2~3次,對馬鈴薯晚疫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安全性好。


氟吡菌胺+雙炔酰菌胺:用于防治黃瓜、番茄、葡萄、草莓、豌豆、韭菜、等作物灰霉病、枯萎病、霜霉病以及果樹黑星病、斑點落葉病,對番茄晚疫病、黃瓜炭疽病、白粉病葉有優異的防治效果。


合成情況


氟吡菌胺的合成路線主要有以下幾條:


路線一:以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為起始原料經氰化和還原得到目標產物,該路線須使用高毒氰化物,且使用加氫還原,對設備要求較高。


路線二:以3-氯-5-(三氟甲基)吡啶-2-甲醛為原料經與鹽酸羥胺肟化后脫水轉化為相應的氰基衍生物,再經加氫還原得到相應的氨甲基衍生物,但其起始原料3-氯-5-(三氟甲基)吡啶-2-甲醛來源困難。


路線三:以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雙苯酮和甘氨酸酯為主要原料,經親核取代、亞胺水解和脫羧等一系列反應制備其路線長,過程繁瑣。


路線四:以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為起始原料,經硝基甲烷取代和硝基還原反應得到2-氨基甲基-3-氯 -5-三氟甲基吡啶其操作簡便,反應條件溫和較適合工業化生產。


前景展望


氟吡菌胺作為一種高效、低毒、環保的農藥產品,在中國推廣過程中一直注重復配使用,抗性比較緩慢,效果得到廣大種植戶的認可。目前,中國氟吡菌胺市場容量不斷擴大,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氟吡菌胺市場之一。同時,隨著新品種的不斷涌現和技術的不斷升級,氟吡菌胺的應用領域也將不斷拓展。從市場開發情況來看,氟吡菌胺在中國市場的前景非常廣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