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精耕细作”,高产高效高收益!
山東是中原二作區的最為突出的代表。
山東是國內最精耕細作的區域,以大棚種植為主,以菜用鮮薯為主,種植管理技術相當成熟。
上市時間正好補充南北方市場空當,價格優勢明顯,在調劑南北方菜用薯淡季市場方面具有獨特的區域和季節優勢。
馬鈴薯二作區概況
二作區馬鈴薯生產為春秋二季種植,以春播馬鈴薯為主,秋播馬鈴薯為輔。
馬鈴薯二作區區域范圍主要包括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以及遼寧、河北、山西和陜西的南部,湖北、湖南的東部等區域。
該區域跨度大,播種時間差異大,種植模式多樣,從南到北播種期為:春播馬鈴薯一般1月到3月中旬種植,4—6月上市。秋播馬鈴薯8—9月種植,11月至翌年2月前后上市。
山東、河北等中原一帶一般1—3月種植春馬鈴薯,6—7月收獲;8月份種植秋馬鈴薯,10—11月初收獲。江蘇、浙江等中南省份1—2月可以種植春季馬鈴薯,5—6月收獲;9月的時候種植秋季,12月收獲。
中原二作區馬鈴薯播種面積約500萬畝,約占全國面積的9.5%左右,產量占全國的14%。
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總是隨政策、市場行情變化而變化的。
隨著馬鈴薯主糧化的推進,2017年江蘇、河南、安徽、河北等地二作區馬鈴薯擴種明顯。在2017年價低難銷的市場刺激下,2018年中原二作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出現較明顯縮減,河南及山東新興產區可替代性農產品種類較多,局部地區面積縮減近半。
2019年馬鈴薯市場行情較好,薯價較往年偏高,薯農獲益豐厚,2020年薯農種植積極性明顯提振,露地馬鈴薯種植面積高于去年。據了解,山東、河北和河南露地馬鈴薯種植面積同比分別增加約7%、10%和12%。
山東是二作區最優秀代表,也是國內馬鈴薯最精耕細作的區域。
山東馬鈴薯栽培面積近200萬畝,總產量653萬噸,2019年平均單產3.28噸/畝,高產地塊可達4噸/畝。雖然產量在國內已經十分亮眼,但依然有很大的增產空間。據英國科學家預測:創造最佳條件,滿足馬鈴薯生理需求和生長發育要求,其最高理論產量可達16000公斤/畝。
山東以菜用鮮薯為主,加工原料薯僅在局部地區有小面積生產,原料薯生產基本上都是以訂單形式組織安排,按質量回收。目前山東種植品種仍然以費烏瑞它系列為主,也有一些新品種的種植,比如V7,但是由于相對晚熟,在山東區域表現出來的優勢不大。
山東馬鈴薯種植集中在以滕州為中心的魯南、以膠州為中心的膠東、以肥城為中心的魯中,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的縣市有滕州、膠州、肥城、平度、平邑、牟平、安丘和平陰等。
滕州區:包括滕州、鄒城南部、棗莊北部,是二作區面積最大,也是產量最高、效益最好的區域,以保護地栽培為主,精細化管理,投入大,效益高,主要有“春馬鈴薯+玉米+秋馬鈴薯”“春馬鈴薯+西瓜、大蔥、芋頭”等幾種模式,山東秋季馬鈴薯栽培主要集中在該區域。
肥城區:包括肥城、平陰,以露地地膜覆蓋栽培為主,部分實行大拱棚覆蓋栽培,精細化程度不及滕州地區,病害發生較重,主要為“春馬鈴薯+玉米+大白菜”等。
膠州地區:包括膠州、平度、安丘、高密、昌邑等地區,既有露地栽培也有保護地栽培,該地區馬鈴薯出口量大,價格較高,以“春馬鈴薯+大蔥”“春馬鈴薯+玉米+小麥”為主。
補市場空當,價格優勢明顯
山東馬鈴薯上市時間是4—6月和11月至翌年2月前后。上市時間正好補充南北方市場空當,價格優勢明顯,在調劑南北方菜用薯淡季市場方面具有獨特的區域和季節優勢。
滕州是中國馬鈴薯之鄉,首創拱棚高效栽培技術,雙膜、三膜、四膜等種植模式,讓馬鈴薯4月就開始陸續上市,比露天栽培的提早45天以上,使得滕州成為全國春季馬鈴薯的價格形成中心。
2020年滕州馬鈴薯鮮薯4月四膜馬鈴薯上市地頭價格達到2.2元/斤以上,之后隨著三膜、二膜、露天的馬鈴薯上市,價格開始下滑。
2020年7月之后,滕州庫內馬鈴薯基本保持1.2~1.3元/斤,秋季馬鈴薯地頭價0.9~1.0元/斤(凈地0.8元/斤左右)。
與其他產區相比,2020年產季山東產區的馬鈴薯價格仍然一直保持著較高的價格。有滕州薯農表示,今年馬鈴薯畝均效益在8000元以上。
但是近幾年,二作區上市時間優勢逐漸被削弱。
分析原因之前,我們先盤點一下全國馬鈴薯的上市時間:云南、廣東、福建等區域馬鈴薯過年前后就開始上市,2月下旬-3月中旬大量上市,云南在5月底才結束;山東的泰安、棗莊馬鈴薯4月20號左右上市,5月初大量上市;7月20號左右,膠州半島還沒有結束,遼寧地區開始上市;陜西榆林、河北圍場8月初上市;9月初內蒙古等地區開始大量上市,11月之后二作區秋季馬鈴薯開始逐漸上市;12月、1月市場上流通的馬鈴薯主要源自各地儲存的馬鈴薯,冬儲庫主要集中在中原二作區和北方一作區;到了第二年春天,云南和廣東、廣西等地的馬鈴薯迎來上市季節。
我們會發現:
首先,冬作區馬鈴薯銷售時間與以山東為代表的二作區春季新薯的銷售時間也有重疊,造成沖擊。
以前冬作區種植面積少,售價高,對壩上冬儲、山東春季馬鈴薯沖擊不大,但是最近2~3年隨著西南混作區以及南方冬作區的馬鈴薯面積逐漸增加,市場逐漸凸顯出來,開始有直接的影響。
其次,對儲存馬鈴薯的沖擊相當大。因為新薯無縫對接,儲存商出貨的時間短。
一方面,山東窖藏春薯最佳出貨時間為8月10日到9月10日,因遼寧、圍場、榆林、新疆等區域新薯上市時間早,造成山東冷藏馬鈴薯出貨時間縮短。
另一方面,對冬儲馬鈴薯沖擊也相當大,河南萬邦農情田園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占民表示:“以前冬儲的馬鈴薯可以賣到5月1日,現在就只能賣到3月10日左右。”
因此,山東冷庫儲存馬鈴薯近幾年也不占優勢,儲存商大部分都虧本。在庫里邊出貨不掙錢,必須清洗、精挑細選、分級包裝進入市場。
而這種情況近三年特別突出。
精耕細作,高投入高產出
二作區馬鈴薯生產大多以小戶為主,尤其是老產區,如滕州市界河、姜屯等地,大多為分散的、小規模的生產。而近幾年發展的新產區,大多是土地流轉種植馬鈴薯。
山東馬鈴薯生產屬于精耕細作、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經濟效益好,薯農自然而然就舍得投入,一茬馬鈴薯每畝種薯、農藥、化肥投資2000多元,拱棚種植第一年拱棚+膜平均每畝8000~10000元(二作區小戶種植居多,每家的棚大小不一;該數據是根據一位種植大戶2.4畝花費了2萬多元估算的)。
1.種薯由北方調入或自留種,市場混亂
我國脫毒種薯應用率普遍偏低,而且以現有的種薯繁育能力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二作區馬鈴薯生產中所用的種薯大多是從北方調入或自留種,因此種薯市場較為混亂,以次充好,坑農、害農現象十分普遍。目前,部分二作區通過大棚小種薯繁育、高海拔繁種等方法,逐步替代北方調運種薯。
買種薯之前,考察種薯基地是確保種薯品質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沒有去實地考察又不放心,種薯處理就要十分注意。
首先,切種時遇到種薯病變,拋棄薯塊,還要注意切刀消毒。
其次,做好拌種,有助于切面的快速愈合,防止爛薯。
目前拌種有兩大方向:一是化學拌種,是較常見的方式,如2.5%咯菌腈懸浮劑、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40%苯甲·嘧菌酯、69%烯酰·錳鋅;二是生物拌種,主要就是菌劑拌種,在生根、壯根、毛細根豐富和后期抗病方面效果很好,不過部分產品效果不穩定,而且生物拌種的產品非常亂,農戶很難選擇。沒有很好的生物拌種條件還是要選擇化學拌種。
2.施肥用藥水平高
作為老牌的馬鈴薯種植區域,山東的薯農用肥用藥水平還是比較高的。山東薯區經銷商也都使出渾身解數,針對不同的農事季節給農戶講解用到的技術或者關鍵措施。如姜屯鎮農業技術服務站胡修嶺,開設了農技學習班,每月6號開講。
肥料方面,目前山東基本都是復合肥+有機肥,如棗莊滕州一般施用300斤左右的復合肥,另外增施一部分有機肥。肥料主要有天脊、中化、金正大、雅冉等等。有機肥盡量選擇品牌的商品有機肥。
此外棗莊也在推行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等技術。但由于生產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不高,水肥一體化推行速度十分緩慢,至今僅有約2萬畝實現。一方面小戶不易操作,技術亦達不到;另一方面,普通薯農習慣難以改變,山東滕州植保站馬海艷老師表示:“很多農戶依然是不見明水不放心。”一般山東滕州馬鈴薯生長期間澆水6~7次,干旱年份多達11~12次。
農藥方面,山東薯農基本以使用進口產品為主,如陶氏益農大生、杜邦增威贏綠、拜耳阿馬士等,以及國內諾普信、中化等公司產品。
馬海艷老師表示:“目前,滕州薯農使用農藥,開始向著無公害的方向努力。一方面執法趨嚴,禁用的農藥市面基本都沒有了;另一方面,薯農的意識也提升了很多。”
3.土壤問題逐漸突出
山東在收獲春馬鈴薯之后會種植大蔥、大姜等作物,因此起初土壤問題并不是十分突出。但近幾年,老產區土壤問題開始爆發。
如滕州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種植馬鈴薯,加上部分地區春秋兩季種植,相當于有些地塊連續重茬60多次,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鹽漬化、酸堿度失衡,且土傳病害逐年加重,如令人頭疼的瘡痂病、枯黃萎病等。
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有:一是掠奪式種植,營養補充跟不上;二是致病菌群數量在連續種植的過程中連續積累;三是會造成單一土壤養分比如說鉀的過度消耗;最后就是自毒作用,馬鈴薯本身會產生一些激素,一直種植積累就會對本身生長造成影響。
針對土壤問題,防治方法:一是用殺菌劑處理,如溝施嘧菌酯、木霉菌、枯草芽孢桿菌等,可以預防黑痣病、枯萎病等土傳病害;二是補充有益菌占位,有益菌多了,有害菌就會少,如有機肥、微生物菌劑等,要注意品牌和質量;三是注意補充微量元素,增施腐植酸、氨基酸、海藻酸等特種肥料。
相關專家表示:在提升土壤健康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土壤健康本身的短板效應。也就是說在紛繁復雜的土壤指標中,氮磷鉀、土壤微生物、團聚體,一旦有一類指標不正常,那么即便改善了其他指標也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在提升土壤健康時,一定要注意抓住土壤性質中的短板,靶向治療,對癥下藥。
產業鏈后半段有巨大的升值空間
產業鏈的本質是什么?實際上就是農民生產的產品,變成消費者購買的商品的過程。概念和理念非常簡單,但是做齊產業鏈十分困難。
只有打通產業鏈從田間收獲,到倉儲,到精選、分選、包裝,再到物流、市場,最終到消費者,我們才能夠成功地實現打造完美的全產業鏈。
目前產業鏈后半段現狀是什么?田間收獲了,一部分從田間直接進入市場,這種直銷混亂、粗放;還有大部分還是要倉儲之后逐漸供應市場。
我們發現后半段混亂,或者說是缺失的,缺少精選,沒有分類包裝,缺少主流品牌,物流也沒有標準化流程。市場以各主顧為主的混亂市場,有時候也讓消費者無所適從。尤其是高端市場,一些消費者買回來的馬鈴薯就是普通農貿市場的品質,導致高端市場不高。
因此,馬鈴薯收獲之后的后半段市場有巨大的升值空間。
馬鈴薯產業要想健康發展,還要著手打通后半段產業鏈(田間收獲之后的環節),補齊產業鏈短板,不斷延伸產業鏈,不斷完善供應鏈,不斷提升價值鏈,為消費者提供多層次、多檔次消費,才能不斷拓寬增值空間。
1.鮮薯的貯藏,有助于減少市場波動,穩定市場價格。
受限于氣候等因素,二作區馬鈴薯鮮薯的貯藏面臨壓力。本身鮮薯含水量大、不耐貯藏,如果沒有足夠的貯藏庫、貯藏窖,初夏收獲的馬鈴薯在氣溫高、濕度大的氣候條件下難以長期貯存。
儲藏運輸不良,一旦病理及生理性腐爛爆發,就會造成15%~30%的損失。因此,計劃倉儲的,增加有效倉儲肥料的使用量,確保塊莖能夠抵抗長期儲藏帶來的影響;要有充足的植保支持,避免病害在倉儲期間大流行;倉儲的也要盡量晚收,保證成熟度,在收獲入庫時小心操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破皮等機械損傷。
目前,二作區小戶一般各家各戶儲存一些。而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的擴大、產量的提高,商品薯銷售商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山東的冷庫容量也迅速上升,2018年就已達到60多萬噸的庫容量。冷庫存儲,對于減少市場波動、穩定市場價格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除了本地馬鈴薯,山東冷庫還儲存著來自華北一作區的馬鈴薯。2020年山東冷庫馬鈴薯省內春季貨源存儲量同比雖有所減少,但9月份儲存華北貨源量創下歷史新高,整體來看2020年山東冷庫內馬鈴薯存儲量多于去年同期。
根據卓創調研公開的數據,2020年山東冷庫馬鈴薯本土春季貨源存儲庫數1275庫,后續華北貨源存儲庫數435.57庫,兩者共計存儲庫數1720.17庫,較2019年存儲庫數約增加79.87庫,冷庫總存儲個數增幅4.87%,冷庫總存儲量增幅14.71%。
2.標準化、品牌化是產業增值的關鍵突破口
標準化和品牌化是馬鈴薯產業增值的關鍵突破口,也是實現線上交易的關鍵點。
標準化既可以提高從業者的效率,也是品牌化的基礎。標準化一方面是對于馬鈴薯品質標準化;另一方面是出庫、分選、精選、品牌、包裝、物流、市場等整個流程標準化,比如包裝多大、每個馬鈴薯重量等等。每一個環節標準化、無縫連接,可以盡量減少人工的應用,提升效率,增加薯農收益。
品牌化可以讓商品薯賣出好價格,提高效益。當品牌做得好,產品就區別于其他大多數同類產品,這時就不僅僅只是它本身的價值了,還附加了品牌的價值,自然可以比其他普通的產品賣出更高的價格。
2008年12月3日,農業部正式批準對“滕州馬鈴薯”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2019年11月,入選2019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20年7月27日,滕州馬鈴薯入選中歐地理標志第二批保護名單。
界河鎮馬鈴薯更是以節會塑造品牌,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多角度、全方位宣傳滕州馬鈴薯產業發展,同時規范商標和包裝的使用、管理,真正靠大品牌占領大市場、贏得高效益。
但是,總體來說,我國鮮食馬鈴薯還是缺乏一個消費者公認的大品牌。只要能夠讓消費者買到優質、高價、實惠的品牌產品,就能讓消費者認可品牌。
據了解,歐美70%以上馬鈴薯是初加工袋裝銷售。
3.鮮薯初加工不斷拓寬增值空間
山東的最大優勢是菜用鮮薯生產,約70%銷往外省和出口,僅界河鎮每年就有近30萬噸的馬鈴薯銷往上海、深圳等30多個大中城市。而且山東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鮮薯出口市場,遠銷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每年出口量達40萬~50萬噸。
山東形成了遍布各主產區的鮮薯批發市場1000余個,其中滕州市有馬鈴薯季節性批發市場200多處,膠州、肥城、平邑等縣市也都超過100個。批發市場的建立為馬鈴薯的銷售提供了保障,農民足不出戶即可完成鮮薯的銷售。
此外,初加工能夠拓寬馬鈴薯的增值空間,應是未來馬鈴薯銷售的主要方式之一。據了解,歐美70%以上馬鈴薯是初加工袋裝銷售。
其中,凈菜加工則是外觀不佳鮮薯的一個重要銷售路徑。比如,外觀不佳的鮮薯地頭收購1元/斤,通過凈菜加工可以賣到1.6元/斤。通過簡單的去皮、洗燙、切塊,可以供給城市大型配餐公司、連鎖餐飲、單位食堂等。在解決很多家庭、食堂凈菜供給的同時,既可以增加薯農收入,還能減少城市的垃圾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