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作物全程解决方案
一、馬鈴薯作物概況
馬鈴薯,在我國又稱土豆、洋芋、山藥蛋等 ,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馬鈴薯作為普遍栽培的高產作物,在生產中常因病蟲害的發生、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
生產前準備工作
(一)土壤選擇
選擇土壤深厚、疏松的微酸性沙壤土或壤土。土壤肥沃的壤土或沙壤土根系發育良好,比粘重土壤根系多一倍;植株生長茂盛,薯型規則,產量高。
有排灌設施的土壤,旱時能灌,滿足馬鈴薯成長需求。防止產生畸形薯。澇時能排,防止薯塊腐爛。三年以上輪作,減少病蟲害和缺素癥發生。
(二)整地
馬鈴薯的根系較淺,大量集中在土層30—35CM處;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小于谷類作物;通過細致整地,為馬鈴薯創造良好生育環境。耕翻:晚秋耕翻,深度在35CM左右,滿足馬鈴薯生長需要。秋翻曬地,凍死害蟲及蟲卵。早春整地,深松,及時旋耕耙地。土壤平整,上松下實,無坷垃,達到播種要求。
(三)品種
選對合適的品種就是獲得豐產豐收的一半,選擇馬鈴薯種植品種需要注意以下原則:
1、必須選擇市場銷售對路的優良品種,要根據市場容量、預期價格、訂單等因素確定種植加工品種還是鮮食品種。
2、根據本地氣候條件選擇適宜本地區氣候條件和地理條件的早熟、中熟或者晚熟的品種;引種的新品種可在當地小面積試種成功后再大面積推廣種植。
3、如果種植設備、技術和銷售條件較好,可選擇食用或者加工的專用品種(如:夏波蒂、大西洋、費烏瑞它、克新等)。
4、選用正規科研院所或者育種單位生產的級別較高的合格脫毒種薯。
常見優良品種介紹:
1、費烏瑞它
又名魯引1號、荷蘭7號、津引8號、荷蘭15號等。早熟品種,出苗后60—70天收獲;塊莖長橢圓形,大而整齊,黃皮黃肉,芽眼淺。密度4000—4500株/畝,高產2500—3000公斤;可與玉米、棉花、蔬菜間作套種。種植廣泛市場銷路好。
2、大西洋
大西洋,美國品種,中晚熟,生育期115天。植株直立,生長勢中等,莖干粗壯,基部有分布不規則的紫色斑點;葉亮綠色,緊湊、花冠淺紫色,開花多,天然結實性弱;塊莖卵圓形或圓形,表皮光滑、有輕微網紋,芽眼淺,白皮白肉。密度3000—3500株/畝,高產可達3000公斤。
3、夏波蒂
中熟品種,出苗后90天左右收獲。塊莖長橢圓形,大而整齊,白皮白肉,薯皮光滑,芽眼淺,結薯集中。耐儲藏,可用于速凍薯條加工,也可用于鮮食品種,目前特別暢銷。喜肥水,種植密度4000—4500株/畝,畝產2500—3000公斤。
4、克新一號
中熟品種,出苗后90天左右收獲。塊莖橢圓形,白皮白肉,結薯集中。非常耐旱,是廣大干旱種植區的主要品種。耐儲藏,可加工全粉。水澆地畝產2500—3000公斤,旱作田結薯期稍有雨水畝產可達1500—2000公斤,旱作田密度3000株/畝,水澆地3500—4000株/畝。
5、早大白
極早熟,出苗后55天收獲。塊莖圓形或者橢圓形,白皮白肉,芽眼淺,結薯集中,耐儲藏。密度4000—4500株/畝,畝產可達2500公斤。可與玉米,棉花,蔬菜間作套種。
6、彩色馬鈴薯品種
中熟,紅皮紅肉,紫皮紫肉,花心品種;抗氧化活性物質和花青素含量較高;延緩人體衰老,市場價格是一般馬鈴薯的1—2倍。
肥水管理
(一)施肥:
1、馬鈴薯需肥特點:
大量元素:吸收最多的是氮、磷、鉀,是促進根系發育、莖葉和塊莖生長的主要元素。其中需要鉀肥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生產1噸馬鈴薯,需要氮肥5千克,磷肥2千克,鉀肥11千克,氮磷鉀的比例為1:0.5:2。
中量元素:碳、氫、氧、鈣、鎂、硫,其中碳氫氧主要通過葉片的氣孔從大氣和水中攝取,鈣鎂硫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或者通過根外施肥從葉片吸收。
微量元素:鐵、錳、硼、銅、鋅、鉬等。以上微量元素是馬鈴薯生長不可缺少的,連年重插容易使土壤微量元素減少,要做好輪茬和補充微量元素。不同酸堿度的土壤對養分的吸收也不盡相同。
2、合理施肥:
(1)根據馬鈴薯需肥特點,土壤養分供應狀況和肥料特點及當季利用率,確定相應的肥料品種、施肥量和施肥方法,按照農家肥和化肥結合,底肥和追肥結合,大量元素肥和單質肥結合,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結合的原則,實施平衡施肥。
化肥供應量(純素)參考表
(2)常見元素在馬鈴薯生長中的作用
氮肥——氮肥用量的多少影響馬鈴薯的生長和產量。低氮素水平莖葉生長不良,截獲的光能少,光合作用效率低;過早成熟,干物質積累少。高氮素水平刺激莖葉生長產生大量葉片;延遲塊莖形成和結薯;高氮素延遲成熟,干物質含量低,還原糖高,蛋白質和硝酸鹽高;易導致二次生長和感染病毒。未成熟的塊莖易于損傷,不耐儲存。
磷肥——有助于馬鈴薯植株早期發育和塊莖早期形成;增加每株塊莖數;大量磷肥可減少病毒侵染。施用方法:全部肥料在播種前或播種時施入;磷肥在土壤中不易移動,應施入馬鈴薯的根際,才能發揮最大作用;易條施不易廣泛撒施;使用易于溶解的磷肥。
鉀肥——馬鈴薯吸收大量鉀,作用于淀粉合成及能量代謝;運輸其他營養元素;對于品質的影響大于對產量的影響;馬鈴薯植株缺鉀時嚴重減產;缺鉀時薯塊易得黑點病(black spot ),在切面易而可見。
鈣肥——增強細胞壁,促控結薯;高鈣抑制結薯,低鈣促進結薯。
硼肥——高ph值或者低ph值的土壤中缺硼;癥狀:缺硼時根端、莖端停止生長,嚴重時生長點壞死,莖葉叢生,葉片粗糙、皺縮、卷曲、增厚變脆、褪綠萎蔫。硼的用量極少,當土壤中硼的含量少于0.5毫克/千克土壤時,可在基肥中使用0.5千克硼酸/畝,硼肥過量對土壤造成毒害。
(3)施肥方法:
在施肥技術上應該重施底肥,追施蕾肥。播種前將全部的磷肥和微肥,2/3的氮肥和鉀肥用施肥播種機溝施或者用施肥機拋撒后及時耙地;預留的1/3的氮肥和鉀肥在馬鈴薯現蕾之前追施完畢。生長中后期根據馬鈴薯的生長情況決定是否追施或者葉面噴施磷鉀肥和微肥,后期一般不再追施氮肥。
施肥參考方案
A.基肥
每畝70kg施可豐(16-8-16)或撒可富(12-19-16)+10kg磷酸二銨和少量微肥,播種前撒施或者隨播種溝施。
B.追肥
每畝15—20kg撒可富(20-0-24),在苗高15--20cm時隨二次中耕培土施入;
每畝10kg尿素+10kg根聚地隨灌溉分多次施入(尿素:出苗后開始每隔5-7天隨灌溉水追一次,共追5次,每次2kg;根聚地:共使用兩次,第一次在團棵前使用平衡性根聚地5kg隨灌溉水施入,催進根系發展和莖葉生長,提高有效植株數量,提早封壟。第二次在現蕾期使用高鉀型根聚地5kg隨灌溉水追施,促進薯塊形成,提高單株薯塊數量和品質。)
(二)需水與灌溉
1、水對馬鈴薯的重要性
水參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其他植物生理功能;運輸礦物質和光合產物;保持植物細胞壁的膨脹、保持植株的直立。
2、馬鈴薯對水分的敏感性
缺水的敏感性:馬鈴薯的大部分根系分布在土壤30cm處,限制了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馬鈴薯的根系較弱,很難穿透堅硬的土壤,減少了有效的根系區域;粘重土壤中根系只有良好土壤中的1/2。馬鈴薯的葉片對于水分是極其敏感的,一但缺水葉面氣孔迅速關閉,降低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做成減產。
在塊莖形成期,即使短時的干旱不僅影響馬鈴薯的總體產量,有時還會產生畸形薯塊。在薯塊形成初期,干旱易使普通瘡痂病病菌侵染薯塊。干旱易導致塊莖的生理性病害,塊莖內部的褐斑,特別是在生育后期,莖葉脫落,土壤暴露在陽光之下更為嚴重。如大西洋對干旱敏感時易產生褐斑,降低加工品質。
土壤水分過多對馬鈴薯的影響:由于大雨或土壤排水不良,可造成土壤水分過多。土壤水分過多時,植株地下部分缺氧,根系發育不良,嚴重時造成腐爛。水分多大時,新生塊莖缺氧,皮孔細胞裸露,易感染細菌腐爛。收獲后不耐儲存。高濕度易于晚疫病的流行,造成莖葉和塊莖感病,造成大量減產。
3、馬鈴薯不同時期的需水
播種時,種薯應播在潮濕的土壤中,但不能太濕,要保證一定的通透性。土壤干旱要在耙地前進行灌溉保證土壤濕度的一致性。種薯萌發階段需水量很少,應保持土壤的潮濕,一般土壤應保持最大持水量的40—50%(握之成塊,撒之能散)有利于發根。土壤的透氣性非常重要,正在萌發的塊莖對于土壤中水分過多而引發的缺氧非常敏感。
出苗至塊莖形成時根系發育的主要階段,為使根系發育好,扎根深,要控制好水分的供給,一般土壤濕度應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握之成塊,拋之成小塊),如水分過多,根系發育不良,影響以后的生長和產量。
塊莖形成期間,以促進塊莖的形成和膨大,水分不可或缺,應保持最大持水量的80%左右(捏成團,搓成條,指尖有濕跡),避免田間忽干忽濕,減少瘡痂病的發生。收貨前土壤濕度適當降低。
生育期及田間管理
1、播種期:
(1)種薯處理:
在選用脫毒種薯的基礎上,要對種薯進行精選。選擇具有本品種特征,薯塊端莊整齊,
無病蟲害、無凍害,薯皮光滑、細嫩、色澤鮮艷的幼嫩薯做種薯;淘汰病爛、有傷、裂口、瘡疤、畸形、表皮粗糙龜裂、皮色老化暗淡的薯塊做種薯。 以25--50克整塊種薯播種最好。避免切刀傳染病毒或病原;節省切種薯的人工和時間成本;種薯外面有一層木栓化表皮,抵抗不良發芽,不良出苗環境,達到苗全、苗壯;充分發揮種薯的頂端優勢,達到高產。
種薯切塊種植。優點:降低種薯成本。缺點:切口容易感染細菌引起腐爛;通過切刀交叉感染病毒或細菌病害;切刀消毒并不能徹底根除細菌病害的傳播,如環腐病60%的病害不顯癥。種薯切塊在催芽或者播種前2--3天進行。當大部分種薯芽眼冒小白錐時可以切芽塊;推薦芽塊大小為35--50克為宜(如果出苗條件較差可適當放大),過小因莖數減少而減產,過大會增加種薯成本;芽塊要切成立塊,每塊至少一個芽眼,最好2--3個,芽眼盡量靠近芽塊中央位置;備用兩把切刀,放入75%酒精或0.4%高錳酸鉀浸液中消毒,每切一個種薯切刀消毒一次,防治馬鈴薯病害通過切刀交叉感染。
藥劑拌種:為了防治薯塊帶菌和土傳病害(如,黑痣病、黑脛病)發生,切好的薯塊立刻進行拌種。
馬鈴薯黑痣病
濕拌法:40%氟蟲腈.吡蟲啉FS40ml或60%吡蟲啉SC50ml+ 50%異菌脲SC20ml+ 3%中生菌素50g+750ml水噴種300--350斤種薯(一畝),可適度加入生根肥。然后加入甲托或百菌清100g和2kg滑石粉。
干拌法:70%甲托WP或5%百菌清WP100g+ 3%中生菌素50g+50%異菌脲WP50g+滑石粉2kg,處理種薯300--350斤。1-2天待傷口干燥后即可播種。
注意:可適量加入懸浮或者水劑的生根葉面肥;拌種后切勿悶種,一定在通風處晾干,切勿接觸陽光曬種;無溝施條件可只采用濕拌法。濕拌種后可只溝施25%嘧菌酯40ml+中生菌素50g,因地制宜,藥劑避開薯塊落點。
(2)播種時間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盡量安排塊莖形成期在塊莖膨大適宜的溫度。根據品種和種薯出芽情況確定播種時間,出芽的種薯播種早易受凍害,未出芽的種薯可適當早播種。在土壤10cm處地溫達到8℃以上時為適宜的播種期,北方一作區一般在4月底--5月上旬(黑痣病嚴重的地區可適當晚播種);中原二作區在2月底--3月初;南方冬作區在11月上中旬。
(3)播種深度
播種深度是保證苗齊、苗壯的重要因素。要根據土壤濕度調節播種深度。土壤中水分較少,大氣干旱,要適度深播,一般在10--12cm,還可在深點,播在濕土層,出苗前8--10天,可將上層土壤耙去,促進出苗。土壤較濕或水澆條件較好時,適宜淺播,約6--8cm。
(4)播種密度
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控制馬鈴薯塊莖大小和獲得馬鈴薯優質高產的有效措施。種植密度可根據土地養分狀況、品種特性、市場要求確定。
(5)溝施
為了防治地下害蟲(金針蟲、蠐螬)及土傳病害對出苗的影響,可使用帶噴藥設施的播種機溝施藥劑,噴霧種薯及壟溝后覆土。
方案一:40%氟蟲腈.吡蟲啉FS40ml+ 50%異菌脲SC60ml+ 3%中生菌素50g/畝(重點防治金針蟲,殺菌劑可調配)
方案二:60%吡蟲啉SC50ml+ 40%烯酰.嘧菌酯SC40ml+ 3%中生菌素50g/畝(重點防治蠐螬,殺菌劑可調配)
2、芽條生長期(萌芽—出苗)
這個時期生長的中心是根系的形成和芽條的生長,所以這一時期是馬鈴薯發芽、扎根、結薯和進一步發育的基礎,此階段需要25---30天時間。
水分管理
芽條生長期單憑種薯的水分就足夠馬鈴薯發芽所需要,如果不是非常干旱的土壤,此時不需要噴灌水。
中耕起壟
播種后20天左右,這時芽尚未出土,為了保墑、提溫和消滅雜草,在掌握好壟向的基礎上進行淺中耕起壟。
3、幼苗期(出苗-現蕾)
馬鈴薯幼苗期是以莖葉生長和根系發育為主,同時伴隨著匍匐莖的形成和伸長以及花芽的分化;這個時期莖葉生長的總量并不多,僅占全生育的1/5,需求水肥總量占全生育需水肥總量的15%,但對水肥確十分敏感,要求有充足的氮肥和磷肥、適當的土壤濕度和良好的通氣環境。因此幼苗期要以壯苗促棵為中心,促使幼苗快速生長,加強中耕除草,提溫保墑,改善土壤養分供給狀況。
中耕培土
幼苗出齊后結合除草進行中耕起壟,深趟淺培土,以培住第一片單葉為準,壟臺盡可能的大,為將來塊莖膨大創造有利條件。
水分管理
幼苗株高18cm前適度干旱,促使根系深扎;株高18cm以后要及時噴灌水,保持土壤水分含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70%。
肥料管理
將之前預留的1/3氮、鉀肥在馬鈴薯現蕾前追施完畢。推薦在團棵初期滴灌或者噴灌平衡型沖施肥,配合葉面肥稀釋葉面噴霧。促進莖葉生長以及根系發展,提高植株抗逆性,提早封壟,保墑促進薯塊形成。
病害防治
在馬鈴薯95%出苗后使用,“20%嘧菌酯·苯醚20g+70%烯酰嗎啉·丙森鋅100g+葉面肥(葉面氮)/畝”全田塊均勻噴霧。防治植株出土后感染晚疫病以及其他真菌性病害,提高植株抗病性,避免帶病植株感染其他健康植株而形成發病中心,從而引起全田發病。
4、薯塊形成期(現蕾-開花初期)
進入薯塊形成期,莖稈快速拔高,主莖和主莖葉已經全部健全,并有分支和分支葉的擴展,莖頂部開始孕育花蕾,匍匐莖停止生長并頂端開始膨大,馬鈴薯塊莖以具備雛形。此階段的生長特點是由地上部莖葉生長為中心轉向地上部莖葉生長和地下部塊莖形成同時進行階段。塊莖形成期也是決定馬鈴薯單株結薯數量多少的關鍵時期。
中耕培土
植株封壟前進行最后一次中耕作業,這次培土要厚,趟成寬肩四方壟,壟高15--20cm,為結薯創造良好條件。這次中耕還可起到控制植株徒長、促進塊莖發育的作用。
水分管理
塊莖形成期時需水的關鍵時期之一,此期的前期以促為主,促地下帶地上,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此期的后期以控為主,控上促下,土壤水分降至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否則容易引起植株徒長,影響馬鈴薯的單株結薯數量。
肥料管理
此階段是決定單株結薯量,提高畝產的關鍵時期,薯塊形成需要良好的土壤環境、水分以及充足的鉀肥,在現蕾期(最晚在開花初期)滴灌或者噴灌高鉀型沖施肥,配合葉面肥葉面噴霧。提供養分,改善結薯環境,提高單株結薯數量以及薯塊品質。
病害管理
此階段主要預防真菌性病害(早疫病、晚疫病、枯萎病、黃萎病)和細菌性病害(環腐病/黑脛病),可使用“70%烯酰嗎啉·丙森鋅120g(甲霜靈·霜脲氰100g)或80%代森錳鋅150g+中生菌素80g+鈣鎂硼40ml+有機硅20ml/畝”封壟前使用一次,預防晚疫病及細菌性病害,補充養分促進花芽分化;“美極50ml+佳蕾150g+有機硅20ml/畝”在開花初期以及盛花后各噴霧一次,“頂妙或佳收必20g+米利通120g或40%烯酰嗎啉FS50ml+12%蟲螨腈·甲維鹽20ml/畝”花后與上面配方交替使用,防治真菌性病害及蟲害。如發現田間出現晚疫病癥狀,使用“80%烯酰嗎啉30-50g+68%精甲霜靈·代森錳鋅150g”及時治療。
馬鈴薯早疫病
馬鈴薯青枯病
5、薯塊膨大期(盛花-莖葉衰老)
植株進入盛花期標志著馬鈴薯膨大期開始。這個時期是以塊莖體積和重量增長為中心的時期,是決定塊莖大小和產量的關鍵時期,營養物質從建造地上植株莖葉為主,轉向地下塊莖膨大為主;到盛花期以后,地上部莖葉生長基本停止而轉入結薯盛期,塊莖細胞快速膨大,塊莖體積和重量猛增,在適宜條件下,一窩馬鈴薯塊莖鮮重每天可增加20--40g以上;馬鈴薯全生育期所形成的干物質總量的60%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
水分管理
此時期是馬鈴薯對水分最敏感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需水量約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0%以上,這個時期要充分保證馬鈴薯對水分的需求,土壤水分要保持在田間持水量的80%---85%。
噴施葉面肥
根據植株生長情況結合防病治蟲方案噴施含鉀、鈣、鎂、硼等葉面肥。推薦使用:潤康花果動力、潤康鈣鎂硼。
病害防治
馬鈴薯進入花期,一方面馬鈴薯生理抗性降至最低點,另一方面馬鈴薯生長環境進入雨季,空氣濕度大,極易發生馬鈴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流行。推薦使用“40%烯酰嗎啉·嘧菌酯60ml+25%苯醚·丙環唑20ml+保花保果葉面肥+有機硅20ml/畝”“30%嘧菌酯·苯醚20ml+70%烯酰嗎啉·丙森鋅150g或40%烯酰嗎啉FS50ml+12%蟲螨腈·甲維鹽20ml+鈣鎂硼”烯酰嗎啉·嘧菌酯、苯醚·嘧菌酯具有內吸治療和預防作用,保護植株安全可靠,持效期長,減輕后期防治壓力。苯醚·丙環唑控上促下,促進薯塊膨大,使植株健壯增強抗病性。葉面肥補充植株此階段所需養分,提高結薯和膨大。
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晚疫病病薯
6、淀粉積累期(終花期-莖葉枯萎)
馬鈴薯生育后期莖葉停止生長,植株下部葉片開始衰老變黃,莖稈倒伏回秧,莖葉鮮重和塊莖鮮重達到平衡,即標志著馬鈴薯進入淀粉積累期。這時塊莖體積基本不再增大,馬鈴薯植株的生長發育轉向以塊莖中積累儲存淀粉為中心,塊莖中30%---40%的干物質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此時是決定馬鈴薯好壞的關鍵時期。這時期栽培管理的中心任務是防止落葉和早衰,盡量延長莖葉綠色體的壽命,增加光合產物,使塊莖積累更多的干物質,提高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
水分管理
此時期馬鈴薯需水量不多。保持田間最大持水量的50%---60%,防止土壤板結和土壤過濕,否則易造成塊莖皮孔突出、開裂、薯皮粗糙,水分過高,品質下降,不耐儲存;土壤過濕還易使塊莖感染病害,引起田間爛薯,導致減產。
病害防治
此時到了病害防治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對晚疫病的預防和治療尤為重要。選藥的核心一是內吸治療效果好,二是控制時間長。推薦使用“40%烯酰嗎啉·嘧菌酯60ml或80%烯酰嗎啉30--50g+65%精甲霜靈·代森錳鋅100g+磷鉀型葉面肥100g+有機硅20ml/畝”進行混合施藥,保護植株,預防植株早衰,增加光合作用。
7、成熟、殺秧、收獲
在正常情況下,馬鈴薯植株地上部分莖葉自然干枯,塊莖已進入休眠狀態,即達到生理成熟時品質最好,產量最高,最耐儲存。成熟后要盡早收獲,以免凍傷或感染病害。
非生理成熟時需要收獲,可選擇機械殺秧或化學殺秧。化學殺秧可應用立收谷(先正達,催枯劑,成分為“敵草快”),殺秧后7---12天開始收獲。收獲時注意避免塊莖受凍、淋雨和機械損傷,收獲的馬鈴薯及時分選、包裝、銷售或入庫儲存。
病害防治
殺秧后噴藥至關重要,可以保護地下薯塊,避免病菌隨雨水下滲感染薯塊,減少收獲時及后期爛薯率。特別針對種薯田,此法是減少種薯帶菌的有效措施。可用氫氧化銅80--100g/畝進行全田噴霧,用水量要足。